首页 理论教育 三包豪斯的色彩构成体系

三包豪斯的色彩构成体系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色彩构成”课程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对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由他所建立的包豪斯是最早设立基础课程的设计学院。伊顿的基础课让学生首先了解色彩的科学构成,然后才可以谈色彩的自由表现。经过研究三种基本的几何形状,伊顿发现它们与特定的色彩之间有着某种类似性。康定斯基对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析绘画,另一方面是对色彩与形体的理论研究。

三包豪斯的色彩构成体系

“色彩构成”课程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对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1919年设计家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市创建了全世界第一所艺术设计学院,即“包豪斯设计学院”,当时聘请了一流的艺术家费宁格、伊顿、康定斯基、克利等担任主要课程的教学工作。色彩构成课是当时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和色彩的运用技能。

包豪斯历史上经过三次迁移,根据校址的地点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魏玛时期(1919—1924年)、徳绍时期(1925—1930年)和柏林时期(1931—1933年)。色彩构成课程是在魏玛时期创建的基础设计课程。包豪斯的前身是1903年在魏玛由比利时设计家亨利·凡德·威尔德设立的魏玛美术学校。1914年威尔德辞职,1919年4月由格罗佩斯担任校长,他一直希望建立一个理想、完整的设计学院,而不仅仅是在美术学院基础上的改良。由他所建立的包豪斯是最早设立基础课程的设计学院。当时德国其他美术院校也曾设立类似课程,但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课程只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没有任何理论支持和理论依据。包豪斯重视理论基础,通过理论的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无论是伊顿、克利还是康定斯基,他们的基础课程都建立在严格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

(一)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1888—1967年)

约翰·伊顿是瑞士画家,曾在斯图加特美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在维也纳办学校,试验各种新的教学方法,1919年任教于包豪斯担任“形式导师”。伊顿对于基础的形式教育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强烈的试验欲望,认为设计教育的基本课程应该和一般的绘画课程有所区别。因此他设计了一系列以训练平面视觉敏感性为中心的课程,称为“基础课”,从而伊顿成为世界设计教育中第一个创造基础课程的人,同时也是最早引入现代色彩体系的教育家之一。

伊顿的基础课让学生首先了解色彩的科学构成,然后才可以谈色彩的自由表现。他以当时德国最重要的色彩理论专家约翰·哥德的理论为基础,探讨色彩与简单几何图形之间的有机关联,认为色彩和图形是不能分离来看的,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他把人们最容易理解、最简单的几何图形,诸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与色彩做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包

图1-14 约翰·伊顿

推荐阅读书目

1.《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杭间,靳埭强主编,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为2010年5月。

2.《包豪斯》,[英]弗兰克·惠特福德著,林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出版时间为2001年12月。豪斯的教学中从一开始就强调色彩训练和几何形态训练的统一。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为:没有色彩,就没有图形可言。每一种可能出现的色彩都静静地隐含在色彩光谱之中,几何图形与光谱中的色彩就是最简单、最感性的图形与色彩。经过研究三种基本的几何形状,伊顿发现它们与特定的色彩之间有着某种类似性。

这种类似性指的是情绪与精神上的通感性:

1.正方形

正方形的等边、直角象征力量和严格的限度,相当于红色,红色的重量与不透明性同正方形的静止与庄重情感相近。

2.三角形

三角形本质就是三个交接的对角线,它的锐角产生一种好斗和进取的效果,同一切有对角线特点的形状相似,如平行四边形、菱形、锯齿形以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形状,是一种思想的象征。它的无重量的特点同色彩中明澈的黄色情感相近。

3.圆形

圆形是一个以不变的距离,围绕着平面上一个定点而运动的轨迹。同正方形所产生的尖锐、紧张的运动感相比,圆形产生一种松弛的、平稳的运动感,在它自身之内完整地运动。同一切有弧线特点的形状相似,如椭圆形、卵形、波形、抛物线形以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形状,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不断移动的圆形同色彩中透明的蓝色情感相近。

综上所述,图形与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情绪必须是相配的,如果想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获得均衡而和谐的效果,就必须重视这些自然而富于亲和力的组合:正方形与红色、三角形与黄色、圆形与蓝色的组合(图1-15)。此理论即为色彩情感的雏形,表达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图1-15 图形与色彩的组合

图1-16 伊顿色彩球

另外,伊顿在色彩对比、冷暖色调、色彩明度对色彩心理的影响方面都非常重视。通过他的教学,学生对色彩有了明确的认识,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色彩。

在色彩对比的研究中,伊顿选用了七种鲜明类型作为研究基础,这七种对比类型包括: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同时对比、色度对比、面积对比。设计这些对比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发掘出相关色彩的基本性质,把它们的效果发挥到最好。伊顿通过对色彩对比问题展开的思考,设计出了一个色彩球(图1-16),而不单单是用色环表达色彩关系,他曾这样描述:“这个色彩球最能有效表现色彩秩序的形状,还能表现出互补色的法则,图解这些互补色之间的所有基本关系,并且表现它们与黑色、白色之间的关系。”

推荐阅读书目

《色彩艺术》,[德]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出版时间为1999年6月。

基础课的训练方法是把色彩、平面与立体形式、肌理对传统绘画的理性分析合为一体,因此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达达主义特点,也具有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创作方法的特点(图1-17)。

图1-17 伊顿作品

(二)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年)

康定斯基于1922年到包豪斯任教,他生于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慕尼黑学习艺术,毕业后留在德国,成为德国表现主义的重要成员之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完全意义上的抽象画家,康定斯基对包豪斯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康定斯基对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析绘画,另一方面是对色彩与形体的理论研究。他的教学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形体理论开始,之后逐渐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的设计联系起来。他要求学生设计“单体”形态与色彩的对应关系,以此为基础再把这种单体进行不同的组合,从中研究形体与色彩的结合方式以及结合后产生的视觉效果

康定斯基研究色彩与形体之间的恰当对应,是以伊顿的色形相似性理论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了发展性的研究探讨。他认为,如果原色与基本的形状相对应,形成黄色的三角形、红色的正方形、蓝色的圆形,那么图形的混合就必须与色彩的混合相伴始终。例如,一个五边形里混合了正方形和三角形,那么五边形的色彩必然是橙色的(图1-19)。同理,折线和曲线也都有它们各自的恰当颜色(图1-20、图1-21)。

图1-18 瓦西里·康定斯基(www.xing528.com)

图1-19 五边形与橙色的组合

图1-20 折线与色彩的组合

图1-21 曲线与色彩的组合

康定斯基发展的这一研究体系,不仅揭示了色彩与复杂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探讨了色彩与线条之间的关系,同时,他还把这一研究成果运用在构图设计中,用构图表现出微妙的心理感觉。接近水平方向的线形是温暖的,接近垂直方向的线形是寒冷的。迫使目光向上移动的构图是稀疏、轻松、自由的,迫使目光向下移动的构图则是稠密、沉重、束缚的;迫使目光向左侧移动的构图是冒险的、开放的、远离的,反之则是安全的、羁缚的、回缩的(图1-22)。这也就是所谓的视觉和谐与对比法则。

康定斯基从小就拥有一种综合审美的天赋,当一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另外一种感官也会同时做出反应。例如,他在看到一种颜色时,可以同时听到一些声音;或者在音乐时,脑海中会呈现出某些色彩或者场景。他认为色彩和音乐具有鲜明的类似性,在他的色彩通感联想理论中,试图用耳朵“倾听”色彩,用眼睛“审视”声音。

康定斯基在其《艺术中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过:“黄色具有上升的能力,它不断地提升高度,直至耳朵和精神无法承受,就如同小号,音调逐渐升高时,耳朵和精神也会感到强烈的刺痛;而蓝色处于无限的深沉中,给人一种向下无限延伸的感受,蓝色又是充满了层次和气质的,卡祖笛的声音犹如清新的淡蓝色,大提琴的声音呈现下降中的深蓝色,风琴的低音键则处于深不可测的幽蓝幻影中(图1-23);中性的绿色对应小提琴柔和的中音部;红色会令人听到大鼓的强烈敲击声(图1-24)。”

图1-22 康定斯基作品(一)

图1-23 康定斯基作品(二)

图1-24 康定斯基作品(三)

推荐阅读书目

1.《艺术与艺术家论》,[俄]康定斯基著,吴玛悧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为2011年8月。

2.《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俄]康定斯基著,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为2012年1月。

康定斯基还曾以综合审美的方式定义出了色彩的“四个主音”,也就是我们说的色彩的情感:亮暖色、暗暖色、亮冷色、暗冷色。根据他的理论,决定任何一个颜色色温的因素,在于这个颜色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是趋向于黄色(绝对暖色),还是趋向于蓝色(绝对冷色),同时,每一种颜色不仅具有色温,还具有象征的意义。他认为,“黄色是典型的世俗颜色”,而“蓝色是典型的天堂颜色”,这些特性还会衍生出其他多种特性。例如:黄色是进取的,超越极限,富于侵略性,积极主动而不稳定;相反,蓝色是收敛的,受限的,羞涩而消极的。黄色坚硬而锐利;蓝色柔软而顺从。黄色的味道刺激;蓝色的味道清爽。由于绿色把完全相反的黄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所以它就创造出一种完美的均衡感与和谐感,康定斯基对绿色的意义有一条注解,“纯绿色是一个稳固不移的元素,满足于自己的地位,在每一个方面都是有限的。”

(三)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年)

图1-25 保罗·克利

包豪斯随后的教员保罗·克利,同样对色彩课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克利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音乐家与诗人,他是20世纪现代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出生于瑞士,却在德国扬名,在瑞士伯尔尼度过了大部分的人生

包豪斯教学的形式理论是在克利与康定斯基的思想上建立起来的。二人在教学研究中共同探讨色彩与形式的联系,相对而言,克利不排斥具象的表达,充满对自然朴素的热爱,更加重视对自然形和细节的研究,总是能够很好地将个人直觉与理性分析结合起来。康定斯基则倾向于纯粹的抽象表达。

为了总结自己的研究理论,克利把早期在教学中讲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包括黑板板书、示意图。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是把理论课、基础课和创作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授,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启发。在他的笔记中,可以看到他围绕点、线、面、韵律、张力、色彩进行形式手段的交流,引导学生对色彩、线条等形式语言进行试验。另外,他持续利用不同的媒介与技法进行色彩实验,利用刮、擦、水洗与冲刷的技巧制作画面的底色,让色彩有丰富的肌理,用微妙的色层营造神秘的空间感(图1-26、图1-27)。

克利与康定斯基都具有很好的音乐天分,能用色彩与线条表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创作中他用传统的明暗手法制造色彩明度与鲜度的递进变化,从而产生音乐和音的美感,色彩韵律有时甚至代替了造型形态,整个画面充满了音乐的气氛(图1-28)。

图1-26 克利作品(一)

图1-27 克利作品(二)

图1-28 克利作品(三)

1933年,由于政治的原因包豪斯被迫关闭,部分教师与学生移居国外,继续宣传包豪斯的教育理念。此后,包豪斯的基础课被世界接受,直到现在,我们在设计院校的基础教学中依然延续着色彩构成课程的学习。

推荐阅读书目

《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德]保罗·克利,周丹鲤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为2011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