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及
【原文】
自欖溪入,筰行二百里至火帶,皆古名。古名之啚三,其序蓋江口始,今不能别。自火帶以下皆秋香江,旁溪注之甚衆。水道紆曲,舟行半日,從陸以趨尚不及數里云。兩山蹙沓,江流如線,樹木蔚薈,故多鬱燠之氣。民皆佃作。度下石則林田,烏石以上乃有著姓。巖前有葉太守,其人賢者,匪獨科第重也。地膏沃,饒五穀,然多富人之產。秋冬間,漕歸舳臚衘接。水湍石徑,灘三百六十乃至瀧頭。上益淺不可漕,載不過十石,邑令之藩議疏瘠之,排其填閼而鑿横江之石,亦銳矣。春夏水漲,沙隨之行,石礧礧京積,恐不能卒就也。縣在此都,民亦勞止。圍子、李郊、苦竹、車峝間,皆有猺,依憑崖谷,伐山而㽦,爇草而播,患吾擾彼,彼不爲患。磜頭山、烏禽嶂昔固盗區。而相思逕通下嵐,石逕通松坑,鳳凰逕通梁化,梅坑逕通陽烏潭,亦通松坑,烏禽嶂亦通陽烏潭,羊角嶂通左坑,散灘逕通藍口,設有揭竿之徒,皆要害。今周道矣,安定休息,庶其樂俗乎。(www.xing528.com)
【譯釋】
從欖溪進去,跟著拉船的竹索走二百里直到火帶,都屬古名地界。古名都包括三個圖,順序大概是從江口開始,現在已不能辨别。從火帶往下都是秋香江,旁邊注入秋香江的溪流很多。秋香江河道曲折,船行完全程要半天時間,而從陸路走還不到幾里路。秋香江兩岸重巒叠嶂,山勢逼人,江流如綫,樹木葱籠,所以空氣濕熱。百姓都從事耕作。過了下石便是林田,烏石以上才有大姓人家。巖前有個葉太守,他有德才有威望,并非單靠科舉考試而身居高位。古名土地肥沃,盛產五穀,但是多屬富人的產業。秋冬之間,運糧船隻首尾相接,絡繹不絶。秋香江上游急流衝擊石徑,經過三百六十個河灘才到瀧頭。上游水淺,難以行船運糧,一條船載不了十石糧,知縣郭之藩主張疏通河道,清除阻塞水流的泥沙,鑿開横卧江心的大石,够激進!春夏雨多,河水暴漲,泥沙被急流冲走,剩下大石在水中高高堆起,要疏通它恐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且縣城就在古名都,百姓也實在太勞累。圍子、李郊、苦竹、車峝一帶,都有瑶族人居住、他們依靠山崖谷地,伐木開荒,刀耕火種。他們只擔心我們侵擾,而不會成爲我們的禍害。礤頭山,烏禽嶂從前本是賊寇聚集的地方,而相思徑通下嵐,石徑通松坑,鳳凰徑通梁化,梅坑徑通陽烏潭,也通松徑,烏禽嶂也通陽烏潭,羊角嶂通左坑,散灘徑通藍口,如果有人高舉竹竿爲旗幟聚衆作亂,這些都是要害之處。好在現在全都成大道了,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他們不是正在安樂地按照自己的習俗生活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