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縣張進籙續修
【原文】
昔人以出宰山水縣爲樂。永安所處在群山萬壑之中,風氣【二】高寒,景物幽邃。入其疆,雞犬桑麻【三】,□□武陵人世。古詩云:「山水有清音,衣裳無新□。」以□古之治治之,其庶毋負此淳龐【四】矣乎。作風俗志。
【注釋】
【一】風俗:歷代相沿而成的風尚、習俗。
【二】風氣:氣候。
【三】雞犬桑麻:雞鳴犬吠,桑茂麻盛。多用以形容農村生活安定。
【四】淳龐:淳厚。
【譯釋】
古人以到有山水的縣做縣官爲樂。永安這個地方,處在萬山環抱之中,風土氣候高寒,景物幽深。進入境内,遍地都是雞、狗、桑、麻,好像武陵人所進入的世外桃源。古詩寫道:「山水有清音,衣裳無新□。」仿效古代的治理方式進行治理,其百姓才不會辜負如此淳厚的風氣。撰述風俗志。
【原文】
永安之俗,葉春及云:「古名、寬得俗本歸善。琴江割自長樂,俗亦因之。寬得、古名寬緩呰窳【一】,好氣【二】而足知【三】。琴江之民也,詩書仕宦,惟數大家,餘皆力農。縣中具五民【四】,庶人在官,近乃長、興、和、埔,遠則江、閩。性獷悍,民率畏之。匹夫匹婦,或有爭言,輙仰藥【五】,知縣郭之藩厲禁乃稍戢【六】。」其言如此。
【注釋】
【一】呰窳:苟且懶惰,貧弱。
【二】好氣:好逞血氣之勇。
【三】足知:「知」通「智」,富有智慧,善于謀劃。
【四】五民:工匠、農民、商賈、讀書人、士卒。
【五】仰藥:服毒藥自殺。
【六】載(jí):收斂。
【譯釋】
永安的風俗,據葉春及說:「古名、寬得兩都的風俗,來自歸善。琴江都從長樂縣劃分出來,風俗亦沿襲長樂的。寬得、古名兩都的風氣寬容松懈、苟且懶惰,好逞血氣之勇,但富有智慧,善于謀劃。琴江的百姓讀書做官,只有少數大戶人家,其餘都致力于耕田種地。縣内五民工匠、農民、商賈、讀書人、士卒俱全,平民做官的,近的在長樂、興寧、和平、大埔等縣,遠的在江蘇、福建等省。他們多數生性兇暴蠻横,百姓通常怕他。平民夫妻,有的因爭吵就服毒藥自殺,知縣郭之藩嚴厲禁止,才稍微收斂。」他說的就是這樣。
【原文】
大抵古名士務敦樸【一】,多古處【二】,急公好義【三】,相與以和。寬得人習勤儉,衣衾罕缺,然不無外柔而内詐。琴江好虛禮,頗事文學,民多貧,散佚逋賦。縣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閩、潮、惠諸縣遷徙而至,名曰:「客家」。比屋【四】讀誦,勤會文,富者多自延師,厚脩脯【五】、美酒饌【六】;貧者膏火【七】不繼,亦勉强出就外傅【八】。戶役里幹,皆奇民爲之,中無士類焉。農居鄉,春助耕耘,秋助穫,媚婦依士,頗畱古風。
【注釋】
【一】敦樸:敦厚樸素。
【二】古處:謂以故舊之道相處。
【三】急公好義:熱心公益,慷慨仗義。
【四】比屋:家家戶戶。常用于形容眾多、普遍。
【五】脩脯:幹肉。
【六】酒饌(zhuàn):酒食。
【七】膏火:供學習用的津貼。
【八】外傅:古代貴族子弟至一定年齡,出外就學,所從之師稱外傅。與内傳相對。
【譯釋】
大概古名都的讀書人敦厚樸素,多以故舊之道相處,熱心公益,慷慨仗義,與人和睦相處。寬得都人習慣于勤勞儉樸,很少有缺乏衣服、被子的,但也并不是沒有外表温和而内心奸詐的人。琴江都人喜歡表面應酬的禮節,非常勤于文學創作,多數比較窮,分散逃避賦税。縣裏很多才能出眾的人,他們的祖先大多是從江西、福建、潮州、惠州各縣遷徙而來的,名叫客家人。家家戶戶的子弟都勤讀詩書,勤于聚會談藝。有錢人多數自己聘請老師來教育子弟,薪水從優,還用幹肉、美酒來款待;窮人供子弟學習用的錢都無法接續,但也有儘量讓自己的子弟在外就學。主管鄉里工作的人,都是不從事生產的百姓,其中沒有讀書人。農民居住在鄉村,春時耕耘,秋天收穫,美麗的妻子依靠丈夫,還遺存古代的風習。
【原文】
西南烏禽嶂、羅坑諸處人,尤作苦【一】,鋤輋蒔【二】穀及薯蕷【三】、菽【四】苴【五】、薑、茶油以補不足,名曰「種輋」。工匠分行造作,不巧僞,不苦窳【六】,器多堅緻。其傭者亦胼胝【七】食力【八】,不爲游惰【九】。商皆土著,所貨止布帛、食物,無諸珍異,其儉樸之風亦天性云。
【注釋】
【一】作苦:勞作辛苦。
【二】蒔:種植。
【三】薯蕷:山藥。
【四】菽(shū):豆類。
【五】苴(jū):苴麻。即是芝麻。
【六】苦窳(yǔ):粗劣。
【七】胼胝(zhī):手脚上的老繭。形容辛勤勞動。
【八】食力:依靠自己的勞力而生活。
【九】游惰:游蕩懶惰,不務正業。
【譯釋】
永安縣西南部烏禽嶂、羅坑等地方的人,耕作尤其辛苦,鋤輋種稻、薯芋、豆類、芝麻、薑、茶油來補充糧食的不足,名叫「種輋」。工匠分行業製作,不製作花巧的產品,製作的用器大多堅固細緻。雇傭的人手足上都長滿了老繭,依靠自己的勞力而生活,不會做遊蕩懶惰、不務正業的事。經商的都是那些本地人,賣的商品僅有布匹、食物,沒有珍貴而奇異的物品,這儉樸之風,也許是先天的本性吧。
【原文】
在城屋多蓋瓦砌甓【一】,油屏粉壁【二】,規模不甚侈大。亦有一二茅屋,然常被火,貧者苦之,故俗有「窮人住茅屋,茅屋住窮人」之嘆。鄉落【三】茅屋尤多,近亦多築土樓以僃不虞【四】。食唯一蔬一葷,罕食牛犬。讌客【五】多豐求僃物。近亦約以真率,家有慶,速賓亦請婦人。飲後設茶果,爲費頗奢。
【注釋】
【一】甓(pì):磚。
【二】粉壁:指白色牆壁。
【三】鄉落:泛指鄉村,鄉下。
【四】不虞(yú):出乎意料的事。
【五】讌客:宴會招待客人。
【譯釋】
縣城的房子多數蓋瓦,砌磚牆,有當門的小牆,裝飾牆壁,規模也不怎么宏大。其中也有一二間茅屋,但是經常發生火災,窮人爲此更加困苦,所以俗語有「窮人住在茅屋,住茅屋的窮人越來越窮」的慨嘆。鄉下茅屋就更加多了,近來也多築土樓以防備意料不到的事。吃的僅是蔬菜、魚肉類的食品,很少吃牛肉、狗肉。宴請客人多數很豐盛,謀求盡善盡美。近來社會風氣大概變得真誠坦率,家裏有喜慶的事,邀請客人時也請婦女參加。飲後設置茶果,費用開支很大。
【原文】
暑衣葛麻蕉【一】,寒無皮裘,唯布夾襖鋪棉,罕衣綢絹者。婦人麗衣大布【二】,戴金銀,坦髻罕珠翠。間有灌園種蔬,以佐家計,及助其夫耕耘者。
【注釋】
【一】蕉:生麻。亦稱蕉布。
【二】大布:寬幅的土製棉布。
【譯釋】
熱天穿的是葛麻、粗布製品,大冷天沒有毛皮的衣服,只有夾布棉襖,很少穿綢緞衣服的。婦人穿華麗的寬幅的土棉布衣服,戴上金銀首飾,平坦的髮髻很少有珍珠和翡翠。有時澆灌園圃,種植蔬菜,以幫補家用,以及幫助丈夫參加田間勞動。
【原文】
器有温坑瓦甕,内外純黃,火炙不裂,以藏酒能不變味。又有康禾白磁【一】諸器。有温坑竹不蛀,造牀及几案耐久。有水車、有龍骨車,皆能起水以灌田。水多灘,罕水碓、水磨,有竹兜、弔轎,便度站。
【注釋】(www.xing528.com)
【一】磁:瓷器。
【譯釋】
器皿有温坑的瓦甕,内外全是黃色,火烤不會破裂,用來藏酒不會變味。還有康禾的白瓷器等。有温坑的竹子不會生蛀蟲,用來造床和桌子,經久耐用。有水車、龍骨車,都能汲取低處的水來灌溉農田。江河水淺多灘,很少有水碓、水磨,有竹兜、吊橋,便于渡過驛站。
【原文】
婚用媒妁【一】。始以檳榔【二】、簍、雞、黍、耳環、指鈿、手鐲,請庚帖【三】。女子氏諾,乃以庚帖或銀庚牌答之,其回儀稱曰「回好」。次有實定、有行聘二禮,皆用金幣、猪、羊、雞、餅、酒、檳榔、簍諸物。將娶有「報日禮」,臨娶有「過茶禮」。素不親迎【四】。娶之日,男家以姑往,女家以母來,詰日【五】廟見,拜舅姑,次伯叔父、伯兄,次外王父母、母舅,次媒,皆用贊【六】,是曰拜堂。受者答以拜錢。
【注釋】
【一】媒妁:舊稱介紹婚姻的人。俗稱媒人。
【二】檳鄉:棕櫚科。常緑喬木。花果均具芳香,果供食用。亦作嫁娶之禮物。
【三】庚帖: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换的帖子,上寫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等。也叫八字帖。
【四】親迎:新郎親自到女家迎接新娘。
【五】詰日:明日。
【六】贄(zhì):舊時初次求見人時所送的禮物。
【譯釋】
結婚要用媒妁。剛開始用檳榔、蔞蒿、雞、黍、耳環、指鈿、手鐲來互换庚帖。如女子同意婚事,就用庚帖或銀庚牌回答男方,回贈的禮物稱爲「回好」。然後,有實定、行聘二個禮儀,都要用到金錢、猪、羊、雞、餅、酒、檳榔、蔞蒿等物。將娶有「報日禮」,臨娶有「過茶禮」。新郎從來不到女家迎接新娘。迎娶那天,男方讓其姑母前往女家迎親,女方的母親送其出嫁。第二天在夫家宗廟奉祀祖宗,拜見公婆,再拜見伯父、叔父、兄長,然後拜見外祖父、外祖母、舅父以及媒人,都要用見面禮,這叫「拜堂」。受拜的人要用錢答謝。
【原文】
父母卒,袒【一】跣【二】擗踊【三】。五服【四】具冥紅【五】哭屍。已殮,親友哭棺,設位哭靈。如卒日遇重喪【六】受死,雖孝子亦不舉哀,避凶也。三日成服【七】,作佛事【八】,女誦梁皇讖【九】,男拜水懺【一〇】。修齋【一一】送葬,皆用樂。内祀自歲節外,有忌日、有陽誕、有吉事。告祖之祭,皆薦于寢【一二】,無祠堂。父母初喪,虞日、葬日,親友亦舉祭,祭軸以綢或以布不一。外祀如東嶽【一三】、城隍【一四】、漢關壯繆侯【一五】、文昌、天妃有祠廟者,遇神誕皆祭。又鄉有春社、秋社祭。
【注釋】
【一】袒(tǎn):裸露。
【二】跣(xiǎn):赤脚。
【三】擗踴:擗,用手拍胸;踴,以脚頓地。形容極度悲哀。
【四】五服:舊時的喪服制度,以親疏爲差等,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名稱,統稱五服。
【五】冥紅:赤紅色的粗麻衣(孝服)。
【六】重喪:舊謂家屬有兩人相繼死亡。
【七】成服:舊時喪禮,大殮之後,親屬按照與死者關係的親疏穿上不同的喪服,叫「成服」。
【八】作佛事:俗作懺。在出殯前面對死人的棺柩的中廳或上廳,擺起神壇,請僧道誦經,孝子、孝孫在神主牌前跪拜。
【九】梁皇讖:梁武帝爲超度其夫人郗氏所作的慈悲道場懺法,共十卷。
【一〇】拜水懺:用木盆盛滿水放在死者前面,爲死者拜禱懺悔。
【一一】修齋:俗稱做齋。
【一二】寢:内堂。
【一三】東嶽:泰山的古稱。這裏指東嶽廟。
【一四】城隍:道教所傳守護城池的神。這裏指城隍廟。
【一五】壯繆侯:蜀漢關羽死後,後主景耀三年追諡爲壯繆侯。
【譯釋】
父母去世,要裸胸赤脚,用手拍胸,以脚頓地以表達哀痛。五服内的人都穿著赤紅色的孝服哭屍。死者穿衣下棺後,親友哭棺,擺設神位哭靈。如死那天又有别的家屬死去,即使是孝子也不能哀悼,這是回避凶煞。三日成服,孝子、孝孫按照與死者的親疏關係,穿上不同的喪服,作佛事,女子朗讀《梁皇懺》,男子誦拜水懺。做齋送葬,都要奏樂。内祀除年節外,有忌日、陽誕、吉事。向祖宗祭告,都在廳堂祭獻,不在祠堂。父母初喪,七日、葬日,親友也舉行祭拜,祭軸用綢或用布。外祀是到東嶽廟、城隍廟、關帝廟、文昌廟、天后廟,遇神誕都祭祀。鄉村還有春社、秋社祭祀。
【原文】
元旦食素,無貴賤,皆肅衣冠至縣庭拜賀,然後互相拜賀。次日,以牲儀享祖。元宵以花燈、皷樂讌長官。端午以角黍【一】、菖蒲、艾招福。七夕,以瓜果乞巧【二】。十四夕,以牲酒迎祖。重陽罕登高。冬至惟官長拜冬,士庶間有一二行者。除夕【三】燒爆竹,少眠,謂之「守歲」【四】。婦人是夕祝竈【五】,置鹽米竈上,以碗覆之,視鹽米之聚散,以卜豐歉。男則置水于鍋旁,粘東西南北字,中浮小木祝竈,視木端所向,則至此方,聽何聲氣,以卜休咎。名曰「竈卦」。
【注釋】
【一】角黍:粽子。
【二】乞巧:舊時民間風俗,婦女于陰曆七月七日夜間向織女星乞求智巧,謂之「乞巧」。
【三】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
【四】守歲:舊俗,陰曆除夕終夜不睡,以待天明,謂之「守歲」。
【五】祝竃:祝禱灶神。亦稱拜灶神。
【譯釋】
元旦食素,不分貴賤,大家都穿戴整齊衣冠到縣庭行拜祝賀,然後互相拜謝祝賀。第二天,拿牲畜禮物祭祀祖宗。元宵節以花燈、鼓樂及酒肉款待長官。端午節以粽子、菖蒲、艾招福。七夕,婦女用瓜果向織女乞巧。七月十四晚上,以酒肉迎祖。重陽很少人登高。冬至只有長官祭天拜祖,士大夫與平民中只有一二個行拜冬禮。除夕燃放爆竹,終夜不睡,稱爲「守歲」。婦人在這天夜裏祭祀灶神,在灶上放鹽、米,用碗翻轉,看鹽、米的聚散情況,用來推測來年糧食的豐歉。男人則在鍋旁放水,貼上「東、西、南、北」四個字,水中放上浮起的小樹枝,看木端所指向方位,聽聽有何聲氣,來卜算吉凶,名叫「灶卦」。
【原文】
俗信巫,有病即將自己庚甲【一】就巫論之。巫曰:此乃某神某鬼爲祟。輕則用酒食禳【二】送門外,是曰「設鬼」;重則挂神于屋,巫作女人粧扮,鳴鑼吹角而舞,有贖魂、破胎、行罡【三】、顯陽、煖花、唱雞歌諸術,是曰「做覡【四】」。又有過童子關,有結場【五】度水【六】,其受度者,給白牒黃誥,宰牲奉朝。此皆惑世干法,知縣進籙奉文嚴禁,近稍止。俗尤敬佛,家設觀音座,朔望齋,喜行布施。寺觀【七】田租皆以百計,少亦數十計。街上無盆米盞飯僧。且點燈許經,纍纍不絶。然婦人不到寺觀,刹【八】無尼,家無優婆夷【九】。
【注釋】
【一】庚甲:舊時星命術士把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用天干地支配合成八字來表示,據以推算命運。
【二】禳(ráng):祭禱消災。
【三】行罡(gāng):巡視天空。
【四】做覡(xí):即做巫。用符咒、驅神、祈禱等迷信手法搞裝神弄鬼的巫術。
【五】結場:最後一場。
【六】度水:陰魂渡過黃河水。
【七】寺觀:佛寺和道觀。僧人所居稱寺,道士所居稱觀。
【八】刹:佛塔頂部的裝飾,即相輪。也指佛塔、佛寺。
【九】優婆夷:指已依照佛教的戒律受持五戒的女信徒。爲佛教七眾(其餘六眾爲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夷)之一。
【譯釋】
這裏的風俗相信巫師,生病就將自己的生辰八字告訴巫師,請巫師推算、評定。巫師說:這是某神某鬼作祟。輕的則用酒食祭禱消災,把鬼送出門外,這叫「設鬼」;重的則在屋内挂上神像,巫師化裝打扮成女人,鳴鑼吹角而舞,有贖魂、破胎、行罡、顯陽、煖花、唱雞歌等多種巫術,這叫「做覡」。又有過童子關、結場度水,受度的人,給白牒黃誥,殺家畜奉朝。這些行爲都是欺騙世人的做法。知縣張進籙發布公文嚴格禁止,近來稍微减少。風俗尤其敬佛,家中設有觀音娘娘神座,每月初一、十五吃齋,喜歡以財物施予人。寺觀的田租都是以百石來計的,少的也有數十石。街上看不到請求施飯的僧人。并且花錢到廟裏點燈、請和尚念經的人絡繹不絶。但是婦人不到寺觀,佛寺沒尼姑,家中也沒有佛家女信徒。
【原文】
贊曰:先進野人,後進君子【一】。禮樂之興,百年於此。顯冀淳風,莫隨浮靡。里以仁厚,斯爲美矣!
永安縣次志卷之十四終
【注釋】
【一】先進野人,後進君子:先進野人,先學習禮樂而後做官的是未曾有過爵禄的一般人。後進君子,先有了官位而後學習禮樂的是卿大夫的子弟。《論語·先進第十一》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譯釋】
評論說:平民百姓是要先學習禮樂而後才做官,卿大夫子弟可以先做官再學習禮樂。禮樂興起,百年來就是這樣。希望淳樸敦厚的風氣,不要因爲浮華奢侈而消逝。鄰里之間仁厚待人,這是美德啊!
永安縣次志卷十四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