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卫拉特蒙古历史论考:揭示历史真相与艺术探索

卫拉特蒙古历史论考:揭示历史真相与艺术探索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归英雄传》实际上是一部将东归事件作为历史大背景的动作片,与历史的真实无重大关联。2008年隆重放映的《东归英雄》是近年这一题材的力作。《东归英雄》创作群体穷十余年的辛劳,其敬业精神让人敬佩,编剧赵玉衡,总导演之一塞夫安息在东归创作路上,让人缅怀。

卫拉特蒙古历史论考:揭示历史真相与艺术探索

1771年1月,土尔扈特蒙古部众在渥巴锡汗的领导下破釜沉舟、义无反顾举旗东归,离开了生活近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流域,在历尽艰辛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之后,回到了被他们称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场横跨欧亚大陆、震撼中外的历史活剧在血与火的搏击中启开序幕,在理想与信念生与死的冲突中落下帷幕,正如一位外国作家所指出:“土尔扈特人的悲壮之举不是消失在历史上的传奇交界地区的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人类永恒地追求自由与和平的一个真实范例,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1]土尔扈特东归的历史事件不仅成了历史研究中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成了文艺创作中一个激荡人心的题材。

关于将土尔扈特人东归历史尝试用史话、报告文学小说等多种文艺形式进行创作,19世纪的外国作家已有作品问世。依笔者所见,出版于1837年的《鞑靼的反叛》,其作者英国作家托马斯·德昆赛(1785—1859),依据的主要史料是早已不易见到的18世纪德国旅行家本杰明·波格曼所著的《卡尔梅克人游历记》,附加以精彩的文学处理,读起来扣人心弦。土尔扈特人的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但它毕竟不是严格意义的史学专著而是一部基本遵循历史事实但经过作者合理的艺术再创造的文学作品。

进入20世纪,有两部外国学者撰写的作品值得一读,一部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于1932年在伦敦出版的《热河·皇帝城》(中译本有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该书第三章《土尔扈特大迁徙》撰写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作者运用史话的体裁,采用散文的笔法,将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前因后果,某些细节人物的思想与对话,生动形象地变成了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起到了学术专著所不能起到的激荡人心的作用。

另一部是1939年在纽约出版的《土尔扈特》,作者是美国作家W.L.芮弗。该书中译本译者是年长于我的老友凌颂纯、王嘉琳,1988年该书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的书名是《土尔扈特——长篇历史小说》。此书于2005年入选“汗血马丛书”由外文出版社再次出版,书名改为《东归: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对于此书的成功与不足,译者前言做了中肯的评议。“作者以雄伟的构思、流利的笔触、饱满的激情再现了土尔扈特人民东归祖国的历史场面,读之令人感动不已。”“作者鉴于历史偏见,错误地把土尔扈特部族在东归途中所遭受的惨重的牺牲,惊人的损失,经受的挫折、困难、折磨,统统归咎于土尔扈特部领导集团某些头面人物的‘背叛’,甚而归咎于东归的行动。这是不正确的,与历史实际大相径庭。这部历史小说虽有此不实之处和其他的缺点,但毕竟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好书。它是最早反映距今已有两个世纪之久的这个伟大事件的文艺作品。”[2]

中国的文艺家(后来也有学者客串“票友”)关注此题材,应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湖北歌舞剧院作家王韦鸣创作了以土尔扈特东归题材的歌剧,取名为《启明星》。王韦鸣同志在创作过程中曾专程赴京征求笔者的意见,笔者读了剧本的初稿后曾就历史的真实提出了两点修改建议。

其一,因作者不甚熟悉土尔扈特历史(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尚没有一部关于土尔扈特蒙古历史的学术专著),作者想当然地将渥巴锡汗塑造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汗王,由此构思出一段渥巴锡女儿的爱情戏,并成为该剧的一条副线贯穿始终。笔者看后指出,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重返故土时是一位不到而立之年的英俊青年。

其二,由于受当时文艺创作中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剧中包括俄国女皇、权臣、官吏以及渥巴锡汗的政敌等这些所谓的“反面人物”被漫画化、脸谱化。

王韦鸣同志认真听取并接受了笔者的修改建议,对剧本初稿进行了较大修改,在创作实践中较好地做到了艺术的探索与历史真实的结合,最终使演出获得了成功,渥巴锡汗的扮演者是著名歌唱家吴雁泽。

自此之后,同一题材、不同文艺形式的作品接连问世,依笔者孤陋之信息,兹列目如下:

①舞剧《东归的大雁》,乌兰察布歌舞团创作演出。

②广播连续剧《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编剧闫德荣,辽宁人民广播电台1986年9月播出。

话剧《渥巴锡汗》,呼伦贝尔歌舞团创作并演出。

电影剧本《风雪万里行》,作者丁宇,载《电影作品》1982年第2期。

⑤电影剧本《流水归海》上下集,作者凌颂纯、尚志同、熊大文等,载《边城艺苑》戏剧、电影文学剧本集。

⑥长诗《大漠风雷》,作者何理,燕山出版社1983年版。

⑦长诗《渥巴锡》,作者武列路,载《燕山文艺集刊》。

⑧纪实文学《横跨欧亚大回归》,作者朱传雄、杨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www.xing528.com)

⑨小说《大漠雄风——土尔扈特人传奇》,作者张祖荣,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⑩小说:《渥巴锡大汗》,作者木子,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⑪小说:《归魂》,作者迟松年。

电视剧:《忠勇之王》(暂名)。

当然,在罗列的一长串相关作品名单之外,近20余年土尔扈特东归题材的文艺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电影《东归英雄传》和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导演均是塞夫、麦丽丝夫妇。

《东归英雄传》实际上是一部将东归事件作为历史大背景的动作片,与历史的真实无重大关联。2008年隆重放映的《东归英雄》是近年这一题材的力作。该片部导演麦丽丝在其《在路上》一文中写道:“《东归英雄》史诗剧就要和观众见面了,编剧赵玉衡,导演塞夫,你们和土尔扈特死难的东归英雄一样能感悟得到。十二年了,你们呕心沥血,锲而不舍才有了这部鸿篇力作。十二年很短,只不过一次生肖轮回,在你们的艺术生命中却很漫长,亦如灯火每日每夜燃烧直至安息在东归创作路上。这部史诗历史剧弘扬蒙古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次民族大迁徙,讴歌了中华民族英雄渥巴锡可汗,赞美他崇尚和平,拒绝征战,带领二十四万部族百姓回归故土的伟大壮举,完成了几代土尔扈特蒙古人不再漂泊异域的夙愿。这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在康熙、乾隆年间开明边疆政策和日渐强盛的民族向心力,同时人性化地记录了中俄两国人民世代相依相存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它非常符合当今和平统一的国情民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载《东归英雄》献映宣传手册)《东归英雄》创作群体穷十余年的辛劳,其敬业精神让人敬佩,编剧赵玉衡,总导演之一塞夫安息在东归创作路上,让人缅怀。

笔者作为一个土尔扈特蒙古史研究者,有幸受邀参与了剧本的审读讨论,个人的一些陋见也颇受主创人员的认同与重视,2007年初观看了摄制完成后的全剧。全剧大气磅礴的宏伟气势,雄浑真实的蒙古族风格,以及主要演员的精湛表演,使《东归英雄》作为一部艺术精品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们以艺术享受之余,使人们再一次为东归英雄崇高的爱国主义壮举所感动。

但也要坦率指出,该剧在艺术的探索与历史的真实如何和谐结合上留下了遗憾。

第一,全剧结尾时,俄国叶卡捷琳娜女皇和宠臣波特金到了巴尔喀什湖畔,并会见了渥巴锡汗。在这关键的时刻,剧本虚构了如下情节:一是女皇向渥巴锡汗表示,她可以容许卡尔梅克人在哈萨克草原择地重建汗国,但渥巴锡要把汗位让给她的教子阿萨赖,自己到圣彼得堡领罪;二是波特金下令俄国士兵朝天空放尽枪中所有的子弹,他说,如果谁向这样一个民族开枪,都将是永远洗刷不掉的耻辱。全剧结束的场景:土尔扈特人整顿行装,走过严酷的戈壁沙漠,终于望见了边境界河。人们欢呼着,投入河水,尽情畅饮。且不说历史上全无此事,如此虚构的情节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种误解:土尔扈特人东归最终摆脱绝境,走向胜利,回归祖邦,是俄国女皇和宠臣波特金人性回归的结果!

第二,全剧虚构了一个贯穿剧情始终的英雄人物——娜塔丽娅,她不仅深受俄国女皇的宠信,还与东归的主要领导人渥巴锡汗、策伯克多尔济存在着扯不清的政治和感情关系,最终竟成了汗国的监督官。这样的艺术虚构完全违背了蒙古民族的传统,远离了历史的真实。

笔者始终认为,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创作中的艺术虚构应受历史真实的制约,正是《东归英雄》这两大致命遗憾的存在,影响了历史正剧的严肃性,冲击了人们对东归伟大历史事件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价值判断。

(原载《天山问穹庐》,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

【注释】

[1]W.L.芮弗著,凌颂纯、王嘉琳译:《土尔扈特—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前言,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W.L.芮弗著,凌颂纯、王嘉琳译:《东归: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译者前言,外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