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拉特蒙古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牲畜主要畜养马、牛、羊、骆驼、驴、骡等。马、牛、羊数量较多,骆驼次之,驴和骡数量较少。所谓“逐水草、事畜牧”;“各有分地,问富强者,数牧畜多寡以对。饥食其肉,渴饮其酪,寒衣其皮,驰驱资其用,无一不取给于牲畜”,就是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卫拉特人养的羊,主要有山羊和绵羊两种,专供食用。马,大多数为“蒙古马”,既是交通工具,又是重要生活资料。牛,绝大部分是山牛,供挤奶、肉食及拉车。骆驼主要供运输。牧民们一年四季都徙牧,运输任务通常是依靠骆驼完成的。在卫拉特四部中,准噶尔人以善养马著称,阿克敦《德荫堂集》卷八云:“西塞四种厄鲁特人,驼马牛羊分牧之。种类之中,准噶尔善于牧马。”其牧养牲畜,除供自己食用外,也用以同周围民族,特别是中原地区各族进行贸易。明代卫拉特人与中原地区的互市中心是大同宣府。清代先是归化城,后是肃州、西宁和东科尔。
卫拉特蒙古人在夏季和秋季通常保持着“和屯”方式集体游牧,冬春两季则各自游牧。普通游牧民,大多数自己牧放牲畜。富裕牧民及有地位的诺颜,令属民或被掠夺来的奴隶放牧。
狩猎在卫拉特人社会生活中也占有一定地位。狩猎方式有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个人狩猎一般都在离居住地不远的地方进行,使用兽夹或火铳等工具。集体狩猎又称围猎,主要在秋冬两季。此时“弓劲马强,兽肥隼击”,而家居多睱,或无事可做,便带着干粮、猎鹰、猎犬和弓箭,向野兽丰富的山地出发。取得猎获物后,大体上都是平均分配,只将毛皮奖励首先射中者。
集体围猎规模因时因地而异。少的数人、十数人,多的数百、数千甚至上万人。围猎常常是远征、战争和袭击的同伴。军队出征时就经常以此获得食物并进行演习。猎获物大多是野羊、野驴、狐狸、狼、鹿、猞猁、野兔、貂、虎、豹等。
除畜牧和狩猎外,卫拉特蒙古人也兼营少量的农业。卫拉特人早在元代就已开始兼营农业,后经长期的发展,以及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策妄阿拉布坦等的倡导,至18世纪有了较广泛的推广。准噶尔部封建主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不仅奖励广大游牧民从事开垦种植,还利用俘虏来的维吾尔族人为其耕种。1643年到过巴图尔珲台吉牙帐的俄国人伊林说:霍博克萨里是由三五个小镇构成的。但这里的小镇实际上是指一两幢砖房,通常只是一座喇嘛庙。巴图尔珲台吉不但请来了西藏喇嘛,引入了佛教的一切规矩,还将“布哈拉”的农业人口迁到这里。1654年经由额尔齐斯河到达北京的沙俄使臣巴伊科夫在其出使报告中指出,从恩库勒河溯额尔齐斯河而上,经过三天旅程,到达额尔齐斯河左岸,这里有两座大的佛寺,均用砖砌。当地种有小麦和糜、黍等许多谷物,各地的都是“布哈拉人”。[5]
这是所说的“布哈拉人”,就是维吾尔人的异称。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统治时,被迫到准噶尔地区为之耕种的人,几乎南疆各城都有,尤其以乌什、阿克苏、库车、叶尔羌、喀什噶尔的人最多。他们大都分布于伊犁和乌鲁木齐等地,被称为“塔里雅沁”或“塔兰奇”。除维吾尔人外,还有蒙古族、满族、汉族等各族人民,不过为数不多。(www.xing528.com)
在卫拉特蒙古各部中,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首推杜尔伯特部,他们“俗兼耕牧”。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辉特部、和硕特部则稍逊。
卫拉特蒙古人大体上都是牛力犁耕,春种秋敛,不粪不薅,广种薄收,耕牧分处。其生产作物有大麦、小麦、黍、糜、青稞、南瓜、西瓜、葡萄、杏和苹果以及蔬菜等物。
卫拉特人在手工业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7世纪前,卫拉特人的手工业主要是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男子从事木器、马鞍、弓箭、刀、矛、铠甲等的制造,妇女从事皮革加工、擀毡子、制皮靴等,似乎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但随着畜牧业、农业生产的发展,进入18世纪以后,准噶尔地区开始出了呢绒、布匹、皮革、造纸、兵器制造以及矿冶等手工业作坊。
呢绒的生产,相传与瑞典军官列纳特的传授有关。他曾经为准噶尔人培养了不少织呢匠人。布匹生产的详细情况目前还不清楚,可能是在与维吾尔人的长期共处中,逐渐取得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纸,用一种名叫“察逊”的草捣烂加工制成,以供书写。
冶炼和兵器制造业也有所发展。1716年被俘的俄国人索洛金证实,在他被拘期间,一直在特克斯湖畔为准噶尔人冶铁。铁矿是由卫拉特人自己开采的。他们用老法熔炼,用炼出的铁,制造刀、矛、盔甲。他们还制造三种不同型号的炮,计四磅炮十五门,小口径炮五门,十磅炮二十门。此外,他们还造枪支、火药和子弹,提炼硝磺和铜。
新的生产部门和手工业作坊的出现,标志着卫拉特人的手工业生产已从副业生产的位置,逐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从家庭手工业的狭隘范围内解脱出来,走上社会化的道路。这对当时卫拉特蒙古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