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主要由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组成,因此又称为“杜尔本·卫拉特”,即四卫拉特。四大部分布情况大体如下:准噶尔部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伊犁河流域一带;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两岸;和硕特部游牧于乌鲁木齐一带;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地区)。此时,卫拉特蒙古四部“各统所部,不相属”,但各部之间有一个松散的部落首领联盟组织——“丘尔干”,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调整各部首领之间矛盾、加强对本部人民统治以及抵御外侮的临时协调组织。“丘尔干”内有大家公认的盟主,被称为“达尔加”。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初,和硕特部的首领一直担任“丘尔干”的“达尔加”,为四部联盟领袖,到17世纪30年代,准噶尔部势力崛起,取代和硕特部成为四部联盟的盟主。
准噶尔部兴起,成为统治天山南北的政治势力,雄踞我国西北地区,历时整整一个世纪,亦即历哈喇忽喇、巴图尔珲台吉、僧格、噶尔丹三世四位首领。
1.哈喇忽喇时期的准噶尔部
哈喇忽喇(?—1634)是17世纪20年代以前准噶尔部的著名首领。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诸部被喀尔喀赉瑚尔汗打败,被迫臣服并向其纳贡。当时哈喇忽喇的驻牧地大体西抵额尔齐斯河东岸、北达亚梅什湖,南面和东面与和托辉特部的领地相接。哈喇忽喇为使准噶尔部摆脱喀尔喀汗的羁绊,一方面与赉瑚尔汗斗争,另一方面还要与赉瑚尔汗之堂兄弟、和托辉特部首领硕垒乌巴什及其子俄木布额尔德尼兵戎相见。明泰昌元年(1620)以后,哈喇忽喇联合卫拉特蒙古诸部与和托辉特部进行了多年战争,互有胜负,到崇祯元年(1628),这场斗争以哈喇忽喇的胜利而告终,这表明准噶尔部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哈喇忽喇时期,卫拉特蒙古各部封建主为了共同对付外来威胁,通过联姻、会盟保持密切联系,协调各部关系;但是,各封建主间为了争夺财产继承、牧地和人口,又不断发生冲突,乃至诉诸武力。在抵御外侮和调解内部纠纷过程中,哈喇忽喇的威望和实力与日俱增。当卫拉特蒙古一些封建主企图反对哈喇忽喇时,杜尔伯特部首领达赖台吉就劝阻说:“一岁的骆驼崽不可能驮起成熟的大骆驼的重荷。”可见,准噶尔部势力已日趋强大,足以与“丘尔干”首领和硕特部的拜巴噶斯相抗衡。
哈喇忽喇的一生,是在同喀尔喀蒙古封建主斗争并取得初步胜利中度过的,这为其子巴图尔珲台吉最终确立在卫拉特蒙古诸部中的统辖地位准备了条件。
2.巴图尔珲台吉父子时期的准噶尔部
巴图尔珲台吉(?—1653)名和多和沁,为哈喇忽喇长子。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巴图尔珲台吉与其父分牧,活动在额尔齐斯河两岸、亚梅什湖周围。崇祯七年(1634)哈喇忽喇去世,翌年,五世达赖喇嘛授予和多和沁以额尔德尼巴图尔珲台吉称号。
巴图尔珲台吉登上卫拉特蒙古历史舞台之时,正逢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之际。
从国内形势来看,17世纪前半期是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个封建王朝交替的大变动时期,延续了276年的明王朝被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推翻,但新建立的大顺政权,很快被崛起于东北的后金满族统治者所取代。清顺治元年(1644)清兵南下,攻下北京,建立起以满族统治集团为核心的联合蒙、汉封建主的清王朝。
从国外形势来看,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已开始向我国黑龙江流域、喀尔喀蒙古以及卫拉特蒙古地区渗透。沙皇俄国以利诱和威胁为手段,妄图拉拢卫拉特蒙古首领臣服于俄国,同时还采用武装蚕食领土、掠夺居民、挑动内战等手段企图达到控制和吞并准噶尔部的目的。
从卫拉特蒙古内部来看,各部封建主由于争夺牧场和财产,兵戎不息。由于巴图尔珲台吉势力强大,其他卫拉特蒙古诸部为摆脱在冲突中的不利地位和寻求新的游牧地,到17世纪30年代初,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一带的土尔扈特部联合和硕特部一部分,越过哈萨克草原,远徙到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其塔尔巴哈台游牧地为杜尔伯特的一支辉特部所占。和硕特部在图鲁拜琥(即顾实汗)率领下也离开了乌鲁木齐游牧地向东南迁徙到青海一带,并兴兵入藏,占据了青藏高原。这样,游牧在天山北路广大地区的卫拉特蒙古部落主要是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及辉特部。杜尔伯特部原与准噶尔部同宗,早就附牧于准噶尔部,而辉特部是杜尔伯特部的一支,也附牧于准噶尔部。因此,这些地区实际上完全由准噶尔部统辖了。
准噶尔部势力虽日益强盛,但外部来自俄国的威胁始终存在,且有加剧之势,更有切肤之痛的是卫拉特诸部的纷争,以及与喀尔喀蒙古和托辉特部的长期角逐,使卫拉特和喀尔喀各部首领深感加强内部团结之必要。因此,17世纪30年代以降,他们一方面陆续向兴起于东北的后金政权遣使通好;另一方面,在巴图尔珲台吉和札萨克图汗的努力下,1640年秋于塔尔巴哈台召开了卫拉特、喀尔喀十四部王公会议,远徙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其子书库尔岱青也赶来参加。会上制定了“察津·必扯克”(法规),即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通过此次会议,卫拉特、喀尔喀各部组成了新的更广泛的联盟,巴图尔珲台吉成了这一松散联盟的首领之一。
清顺治十年(1653),巴图尔珲台吉病逝,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汗位,展开了剧烈斗争。康熙三年(1664),巴图尔珲台吉第五子僧格成为准噶尔部的实际统治者。但统治集团的斗争并未结束,至康熙九年(1670),僧格为异母兄车臣台吉和卓特巴巴图尔所杀。
3.噶尔丹的兴亡(www.xing528.com)
噶尔丹生于顺治元年(1644),为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早年曾赴西藏,削发为僧,达赖五世授予其呼图克图尊号,同时,噶尔丹还与当时西藏政界的实权人物第巴桑结嘉措关系甚密。僧格死后,噶尔丹在西藏僧俗上层的支持下,打着达赖喇嘛的旗号,以替僧格复仇为名,返回准噶尔部,并很快击败对手,成为准噶尔部首领。
在康熙十年(1671)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近30年间,噶尔丹领导准噶尔部东征西伐,战绩赫赫,一时成为我国北方草原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噶尔丹也成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一时期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领导下,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兼并卫拉特诸部,统治天山南北;二是与清政府发生军事冲突直至失败。
(1)兼并卫拉特诸部,统治天山南北(1671—1687)
噶尔丹在掌握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后,即着手对卫拉特诸部和邻近部族发动一系列的掠夺兼并战争。他将矛头首先指向曾经支持过他取得政权的叔父楚琥尔乌巴什、岳祖父(一说是岳父)鄂齐尔图车臣汗。康熙十五年(1676),噶尔丹擒获楚琥尔乌巴什,杀其子巴噶班第。次年又挥戈袭杀鄂齐尔图车臣汗,康熙十八年(1679)领兵三万,占领哈密、吐鲁番。同年,他自称博硕克图汗,称雄卫拉特诸部。
康熙十九年(1680),噶尔丹乘天山南路白山派和黑山派纷争不息之机,在白山派首领和卓伊达雅图勒拉(即阿帕克和卓)的引导下,遣兵进军喀什噶尔、叶尔羌。在军事上大获全胜后,他扶持和卓伊达雅图勒拉为王,称阿帕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自此以后,准噶尔统治南疆地区近80年。
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噶尔丹又连年向西扩张,征伐哈萨克、诺盖等部族。康熙二十三年(1684),噶尔丹击溃哈萨克的头克汗,攻占赛里木,兵抵黑海沿岸被称为“美人国”的诺盖部族聚居区。在此期间,他还征讨了吉尔吉斯人和费尔干人。
此时,噶尔丹已将准噶尔部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伊犁河谷。当时准噶尔的游牧地,北达阿尔泰山,西抵巴尔喀什湖以南哈萨克人的广阔游牧区,东至叶尼塞河上游,还统治了天山南路的广大地区,势力所及达中亚的撒马尔罕、布哈拉、乌尔根齐地区。噶尔丹还派人到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活动,与当地土著居民头人订约媾和。
(2)与清政府发生军事冲突直至失败(1688—1697)
噶尔丹自任准噶尔部首领以来,与清朝政府在保持臣属关系的前提下,政治、经济贸易往来得到正常发展。但随着噶尔丹努力的膨胀,兼并喀尔喀蒙古从而实现蒙古大一统政治愿望的日益强烈并一步一步付诸行动,其就必然与正处兴盛时期的清王朝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沙俄侵略势力的插手,更使这种国内矛盾带上了强烈的国际色彩,增加了事态发展的复杂性。
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经过长期准备,在沙俄的怂恿下,率精骑三万越过杭爱山,向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大举进犯。时土谢图汗率领军民将沙俄侵略者围困在楚库柏兴。噶尔丹的军事介入,使喀尔喀蒙古陷入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土谢图汗兵溃。噶尔丹乘势率军击溃车臣汗和札萨克图汗两部,喀尔喀蒙古诸部蒙受空前浩劫,举部内迁。
噶尔丹自恃有俄国的军事支持,对喀尔喀蒙古初战大胜,便有恃无恐地加强军事攻势。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准噶尔骑兵侵入内蒙古乌尔会河以东的乌兰地区。六月二十一日乌尔会河一战,清军大溃,噶尔丹军队乘胜深入乌珠穆沁,清廷震动,急忙调兵布军,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势在必发。
康熙二十九年(1690)八月,清廷和准噶尔大战于内蒙古乌兰布通,即历史上著名的乌兰布通之战。双方数万兵卒激战整日,噶尔丹布下的“驼阵”被清军火炮摧毁,噶尔丹旋渡西拉木伦河,逃回科布多地区。乌兰布通一战使噶尔丹军的有生力量遭到沉重打击。但噶尔丹并不甘心,经过几年恢复,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五月又率骑兵两万,进抵巴颜乌兰一带,一度沉寂的战火再起。清十万大军于次年二月兵分三路出击,同年五月十三日清军的西路费扬古军在昭莫多与噶尔丹军相遇,这是一次主力决战。昭莫多一战全歼噶尔丹军主力,噶尔丹率残部退回塔米尔河流域,从此一蹶不振。在清军的追剿中,噶尔丹四处流窜,康熙三十六年(1697)闰三月十三日,在阿察阿木塔台暴病而死。
噶尔丹穷兵黩武,兵败身亡,给准噶尔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准噶尔部却并未因此衰落;相反,他们在策妄阿拉布坦的领导下,迅速克服战祸引发的灾难,使准噶尔部进入了兴盛发展的新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