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民间小雕塑的发展与用途

明清时期民间小雕塑的发展与用途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各种玩具、赏玩物性质的民间雕塑获得更大发展,有的是儿童喜爱的玩物,有的作为节日、仪礼用品,有的陈设在厅堂案头。在明清时期七夕夜的乞巧桌上,摆放着各种象征爱情、友谊的雕塑作品,主要就是牵牛织女、梁祝、白蛇传、西厢记,还有和合二仙、高山流水等。举行婚礼时,还有赠和合二仙、笑口常开的弥勒佛的。天津泥人张是清代开始的,第一代雕塑家叫张明山。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小雕塑,在民间至今仍能看见不少。

明清时期民间小雕塑的发展与用途

明清时期,各种玩具、赏玩物性质的民间雕塑获得更大发展,有的是儿童喜爱的玩物,有的作为节日、仪礼用品,有的陈设在厅堂案头。如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木雕的木人、瓷塑的瓷人,还有绢制的绢人、面制的面人等,今天它们都已经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传统上,七夕、中秋等都是玩具偶人的节日。七夕时的玩具娃娃,宋代叫摩喝乐,南宋《武林旧事》等古书对此有记载。七夕是向织女祈求美貌、智慧、爱情的节日,七夕的娃娃也是呈现爱、智慧、美的作品。在明清时期七夕夜的乞巧桌上,摆放着各种象征爱情、友谊的雕塑作品,主要就是牵牛织女、梁祝白蛇传西厢记,还有和合二仙、高山流水(伯牙和钟子期)等。使用泥捏、彩绘,或者用绢布缝制成衣裙,绣上花朵,穿在偶人身上,与瓶花、巧果相伴,与美丽的爱情故事相伴。至今,广州仍有民间艺术家制作牵牛织女等绢人,并在七夕时展出。

中秋节,各地有陈设嫦娥木雕和泥塑像的风习。北京中秋夜摆设的泥塑兔儿爷,把月宫里的白兔塑造出千姿百态,大的高二尺多,小的才三四寸,很有名。

在传统上,做寿的时候,也都要赠送工艺塑像,男性做寿赠寿星老人,女性做寿赠麻姑。举行婚礼时,还有赠和合二仙、笑口常开的弥勒佛的。至于面塑,流行的地域更广,大江南北处处都能看到,做成花鸟牛羊等形,节日、婚丧等都用到。

女娲造人的时候流传下来的泥塑技艺,在明清时都大放异彩。过去,民间有用泥塑保存先人容貌的,如明代诗人杨慎的小型泥塑像,至今还保存着。直到有了照相馆之后,还有民间艺人因为很贫困,连几角钱一张的照片也拍不起,就自己对着镜子塑像,留给后人。《红楼梦》里写薛蟠大哥去苏州,也忘不了买苏州的泥塑戏曲人物,还要叫艺人对着他捏一个像,大概把他捏得太像了,逗得他妹妹宝钗也笑起来。此外,泥塑也多用于幼儿玩具、家居摆设。河南淮阳泥狗、江苏无锡惠山泥人、陕西凤翔泥塑、广东潮安泥塑、天津泥人张,是我国最著名的五大泥塑产品,在民间广为流行。

淮阳泥狗历史悠久,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无锡惠山泥人的题材有大阿福、春牛、花猫,是给小孩玩的,叫作粗货;还有一出一出的手捏戏文等,一般称为细货,供观赏用。民间传说,大阿福是很有趣的一男一女二神,整天笑眯眯的,只要它们一笑,什么毒蛇猛兽就都乖乖的,不会害人了。民间艺人把它们塑造成壮健的男女娃娃形象,怀里抱着百兽之王——狮子,表示驱邪迎福之意。现存最早的一件大阿福是清代中期制作的,它盘膝而坐,头上梳着菱形发髻,满面笑容,怀抱青狮,身上画着黄地红花,很富情趣。(图291)

清代的惠山泥人已经形成大型的产业。光绪十六年(1890),惠山泥人由“胡万成”等七家作坊集资成立耍货公所,进一步推动了该地泥人业的发展。但是业内有传子不传婿的约定,使技艺传承受到局限;后来又遭受战乱破坏,“文革”时被当作“封建货色”禁止生产。全靠着艺人们薪火相传,才延续传承至今。

图291 大阿福。清代泥塑,高24厘米。无锡泥人研究所藏

陕西凤翔泥人相传起源于明代,有各种彩绘动物十二生肖)、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人物等,色彩鲜艳华丽,造型敦厚。有一种彩绘老虎,是祝福小儿健康吉祥的,希望孩子长得虎头虎脑,在孩子满月的时候做礼物赠送。广东潮安泥塑是浮洋镇附近的大吴村、颜厝村出产,由南宋末年的艺术家吴静山首创,传到今天已经有七百多年历史,题材多是成组潮剧戏曲人物,仅脸谱就有一百多种,还有寿星、钟馗、武士等。它主要采用贴塑技法,衣物都是贴上去的,再加上彩色。

天津泥人张是清代开始的,第一代雕塑家叫张明山。他的父亲黏土塑制小动物,卖钱糊口。张明山向父亲学习,在袖口笼着泥土对人写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他为京剧演员余之胜塑像,刻画惟妙惟肖,从此开始闻名。他塑造了不少戏曲故事的人物形象。如《蒋门神》,高几厘米,不加彩绘,表现他肥壮的身子,长衫略加线条一勾,就有垂下来的质感;倒背双手、持一折扇,目光阴狠,满脸横肉,实际上就是天津当地的一个青皮恶棍。他指导自己的孙子张景祜,制作了表现天津教案斗争的《烧河楼》,如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不堪传教士欺压,奋起反抗的历史一幕。(www.xing528.com)

民间流传着关于他的一些故事,称赞他的高超技艺。如叫卖海张五的故事:海张五是天津的一个大地痞,他叫张明山为其塑像,塑完后又说塑得不像,不肯出钱,张明山就把他的像拿到街上叫卖,弄得他狼狈不堪,只好花高价买回来。又如为新媳妇塑像:张明山的孙子结婚,新媳妇进了门,揭下红盖头,大家便请祖公来看新妇。张明山只看了一眼,就返回工作室内塑像,很快就把一尊极为相似的新妇泥塑捧了出来,塑像脸上有一小块黑点,更赠妩媚。可是大家以为是白粉没涂匀,张明山说:“你们没看见新媳妇脸上的黑痣吗?”大家一看,新妇脸上脂粉下真的隐隐有一粒黑痣。

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代表作有《渔家女》《钟馗嫁妹》。后者是一群小鬼排开仪仗,浩浩荡荡地前进,钟馗的妹妹娟秀可人,坐在轿中,钟馗在后骑马送嫁。这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旧时代的讽刺画卷。泥人张的第三代传人张景福、张景祜,也都有佳作传世。

图292 惜春作画。清代泥塑,高31厘米。故宫博物院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泥人张把泥人提升到了小型圆塑的地位。其人体比例准确,色彩鲜丽,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受到郭沫若徐悲鸿文艺名家的赞誉。徐悲鸿有《过津购泥人记》一文,专门记述泥人张的写实功底,称赞他们可与杨惠之媲美:“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

泥人张塑造的仕女,与清代仕女画中的造型有相近之处,卵形脸,细眉凤目,娇柔俏丽,但身姿比仕女画的削肩瘦身健康得多,仍有民间的气息,而不是病态的、弱不禁风的。张明山、张景祜创作的著名的《惜春作画》,取材于《红楼梦》,红楼中的诸多女子和贾宝玉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图292)

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小雕塑,在民间至今仍能看见不少。主要是装饰在村落、民居前,有镇恶辟邪的功用,也兼作装饰。如陕北的石雕拴马桩、岭南的石狗,都可算是代表。拴马桩本来是拴马用的,可是人们又把桩头雕刻出各式各样的人物,作为生活的装饰,形象夸张,风格独特,今天的艺术家也都被它们所吸引。石雕的石狗在广东、广西都有不少,以广东雷州市为中心。石狗是作为镇宅驱邪的崇拜对象,大小如真狗,艺人充分发挥想象力,雕刻得它们千奇百怪:或者张口大吼,或者龇牙而笑,既有可爱的,又有可怕的。福建的客家人,如果有文士考中科举,就在村中矗立石雕旗杆,上刻龙、兽,勉励子弟上进,也是一种装饰雕刻。

各地庙宇中也有温馨的送子娘娘,如观音、天后、九子娘娘等都可以担任送子职责。像天津天后宫的天后就是兼任送子娘娘,它周围有许多泥娃娃,人们向它求子,然后带一个泥娃娃回家去,代表得子,是很亲近人的一种风俗。

广西宾阳县民间崇拜的九子娘娘,就是给家家户户送子孙的女神,她穿戴凤冠霞帔,很是和蔼。九子娘娘的身边放着许多裸体泥娃娃,有玩耍的,有骑着麒麟要下凡的。在神坛下的一个小洞内,还有一个床头婆,是只在腰间扎一条裙子并瘦骨嶙峋的半裸妇人。据说她是九子娘娘的助手,原本也穿得很整齐,专门给家家户户送小孩,还负责在小孩的床头监护孩子。但是,后来她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呢?这有一个很风趣的传说。

床头婆给人们看管小孩子时,因为嘴巴很馋,所以常常掐小孩的屁股,把小孩弄哭,年轻的夫妇得赶紧准备一些饭菜来拜她,小孩子就不哭了。有位姚道士,对她的行为十分生气,就在自己家的床头守着。半夜里,床头婆悄悄来了,正要去掐小孩子的屁股,姚道士一把揪住她,骂道:“不许欺负小孩子!”床头婆还嘴硬:“你家不拜我,不给我吃,以后不给你家送儿孙!”姚道士一听火冒三丈:“不送就饶不了你!”床头婆使劲挣扎,总算逃出一条性命,但是衣服却被扯破了,以后就只能羞答答地躲在九子娘娘的神坛底下。当然人们还是忘不了她的功劳,还是给她烧香上供。其实,她应该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半裸体、露出乳房更符合生殖、生育的原始女神形象。不管怎样,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她的形象是民间雕塑中比较特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