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的晋祠,位于晋水之滨,原建于唐朝。说起它的来历,可以一直追溯到周代。武王的儿子、年幼的成王有一次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成王在一片梧桐叶上剪出圭的形状,说:“以此封汝。”辅佐朝政的周公知道了这件事,说是天子无戏言,就把叔虞封于唐,这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后来人们称唐叔虞为晋水之神,立祠祭拜。李唐皇朝发迹于这一带,故称唐朝。为了纪念唐叔虞,后人扩建了晋祠。它在北宋初年毁于火灾,宋太宗时候复建,仁宗天圣元年(1023)又建圣母殿,把叔虞的母亲、武王的王后邑姜称为晋水之神,叫作显灵昭济圣母。殿中塑有圣母像供人瞻仰朝拜,圣母四周围绕四十多个宫廷侍女、女官、宦官。这就是一直保留到今天的晋祠塑像。殿中圣母像的坐台背后有墨笔题记,记有“北宋元祐二年”(1087)字样,说明它们距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了。(图254)
图254 晋祠圣母殿
晋祠塑像不但年代久远,而且技艺高妙。它们先用泥土塑出,然后加以彩绘。眼珠用黑色料珠塑成,更增神采。作为主神的圣母,为了表现对圣母的崇敬,就只能把它表现为端坐在神殿正中的神龛里,穿戴着凤冠霞帔,面目端正,是一位庄重的贵妇。而对称地排列在主像两边的侍从们,则进行自由地发挥,从现实中取材,表现现实中的人,没有什么神秘的形状。殿中有33尊侍女,4尊穿男装的女官,5尊宦官像。(图255)
图255 圣母坐像及其侍女
它们按照职能的不同,分尚宝、尚膳、尚食等,有捧印玺的,有持花束的,有捧如意的,有持手巾等梳妆用具的,还有奏乐起舞的,总之,所有侍从都在为圣母服务。年轻的侍女都是秀丽的鹅卵形脸,肌肤如雪,描画着细眉。因为年龄的大小,它们各有不同的装扮、不同的神态。年幼者梳着双丫髻,有的戴花冠,有的用巾包着发髻。衣裙都是半窄袖衣,长裙,带披帛,以衣纹、披帛的流畅起伏显示出侍女们修长的身段,真正是美腰细颈,有着无声的韵律美。人物的神情更是变化繁多,无一雷同,有的略显矜持,有的凝神静思,有的是单纯羞涩的神情,有的在侧耳倾听同伴的倾诉,有的眉宇轻扬,流露出善解人意的神情,似能和观者对语。
看那尊戴红巾的侍女,头上的发髻上包着红巾,似蝴蝶展翅,再扎上一支金钗固定;手里持着巾帕,头微倾,似在凝视着地面上的什么东西,唇间带着俏皮的笑意;穿窄袖衣,外披半袖,下穿蓝色长裙,系着长长的红色带子,衣裳衬出它婀娜秀丽的姿态。
那个双手抱持一柄如意的侍女,面带几分稚气,脸上是纯真朴素的神情。晋祠塑像中有位饱经风霜的老年侍女,也许是在这深宫中待得太久了,韶华已逝,微带皱纹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流露出隐约的惆怅。(图256)有一位年纪较大的,脸容更见衰老,双目直视,若含满腔忧愤。穿男装的女官,虽然在主子面前低眉顺目,但满脸的精明、狡黠。它们神情各异,心绪各殊。面对它们,仿佛能听见人物在深宫岑寂之中发出的轻语和惆怅的心声。(www.xing528.com)
图256 侍女立像局部
晋祠塑像突破了中国雕塑此前以宗教题材为主的形态,为雕塑增添了人间的气息,影响极为深远。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细细观赏,模仿其动作,体会其心理,把它们的仪态搬到了舞台之上。直至今日,还有根据它们的仪态来编排舞蹈的。(图257)
图257 侍女立像
图258 晋祠宋代金人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晋祠内的金人台。台上有四尊铁铸武士像,最早的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铸,由于铸造技术精良,至今仍未锈蚀。四尊武士像都是盔甲俨然,有雄赳赳的气概,民间俗称其为金人,是用来镇水患的。武士的勇猛和侍女的柔美正好阴阳相谐。(图258)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桥畔的两尊宋铸铁狮子,造型逼真,也是上乘铁塑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