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足石窟:中国雕塑故事,艺术宝藏!

大足石窟:中国雕塑故事,艺术宝藏!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市大足区分布有宝顶山、南山、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多处石窟,统称为大足石窟,是雕塑艺术的宝藏。大足石窟中,精华荟萃之地有两处。但实际上,大足雕塑艺术仍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等来表现,依靠色、声、舌、味等来表现佛教的题材。这也就是大足石窟所告诉观者的。大足石窟中的人物千变万化,有佛和菩萨、力士,也有劳动着的养鸡女、吹奏乐器的女郎。大足石窟也体现了密宗的教义,也有禅家《六祖坛经》的义理。

大足石窟:中国雕塑故事,艺术宝藏!

重庆市大足区分布有宝顶山、南山、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多处石窟,统称为大足石窟,是雕塑艺术的宝藏。它开凿于晚唐、两宋,在中原石窟艺术衰落之际于南方突起,闪射着熠熠奇光,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游客,考古学家、美学家、美术家纷至沓来。

大足石窟中,精华荟萃之地有两处。一是位于大足区政府西北约一公里的北山石刻景区,它始凿于晚唐昭宗年间,历北宋到南宋绍兴年间;另一处是距区政府北约十公里处的宝顶山石刻景区,开凿于南宋。它们的造像艺术精美,人体无不符合比例,面相无不栩栩如生。既有单独雕刻的小像,也有成组成群的大型群雕,并互相穿插组合。情节性的组合雕塑、一瞬间的情愫再现,堪与古希腊第一流的雕塑名作比美。技术也是讲究的,符合科学的。为了使得石刻保存久远,人们修建了巧妙的排水渠道,把雨水和山涧泉水排去,又成为点景的泉流。工匠们把轻重粗细的雕刻巧妙搭配,制衡着石崖和塑像,使之千年不坠。这是艺术和物理技术的巧妙结合。

在北山和宝顶山,雕塑和自然环境相互谐和,形成完整的大型的环境艺术。一处处石窟里,有声、色、光和影。流水淙淙,从九龙沐浴太子的龙口中波涌;泉水在虔诚求法的托钵僧中滴响,震荡着人们的心弦。单个塑像上的衣物,光和影在闪烁,层次分明,显出立体的效果。洞窟中或引入一束天光,照射在菩萨身上,宛如舞台上的聚光灯。山岩和阳光、水,共同汇合成真切可见的天堂和人间、地狱。(图241)

图241 宝顶山大佛湾摩崖石刻远景之一

大足雕像有表现佛教修行主体的,如锁六耗就是一例。六耗就是目耳鼻舌身意这六种人体感觉、意识,分别用马、鱼、狸、蛇、鸟、犬来代表。人们要摈弃这些感觉,才能澄静心灵。但实际上,大足雕塑艺术仍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等来表现,依靠色、声、舌、味等来表现佛教的题材。石雕为佛教的艺术,但也取材于现实生活。宗教是在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体现的,万法在人间,而不是断灭人间一切尘缘。恰如《六祖坛经》所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也就是大足石窟所告诉观者的。虽然是佛教知识库、教义库,但在大足石刻中弥漫的是人性之美。大足石窟中的人物千变万化,有佛和菩萨、力士,也有劳动着的养鸡女、吹奏乐器的女郎。数珠手观音是俊秀的美女,爱子母是慈爱的母亲,还有显示孝行的佛,他们都是普通人,是未曾异化的人。

大足石窟也体现了密宗的教义,也有禅家《六祖坛经》的义理。所谓“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石窟里雕出的醉酒的、丑态百出的形形色色的人和地狱的惨景,就反映了这样的教义。

大足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流行的儒家理学的精神,并把道教神像和佛、菩萨等结合在一起。大足石门山、石篆山就有很多儒教、道教神像的佳作,说明当时社会倡导三教融合。古人把对三教教义的宣讲融合在石窟艺术的形式美中。真如佛教的《宝镜三昧》歌唱的“木人方歌,石人起舞”那样,这些凝固的无声的雕塑真的会歌舞,会对人宣讲无尽的内涵!

大足北山有著名的第245窟的观无量寿经变浮雕,是唐代富丽的浮雕,表现《观无量寿经》所载的故事。宋代最著名的是北山第125窟的数珠手观音,手作数珠印,掐着念珠,一心持诵咒,故而得名。这是佛教修持的方法。可是,它又被称为媚态观音。它戴着花冠,肌肤柔润美丽,纯真柔美。虽然是青春的倩影,却仍然显出慈爱可敬的心灵,叫人联想起春苑里的满眼花树、清圆莺啼,联想起宋词里的清词丽句,如易安居士的词句:“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和暖的春风掠过,衣带轻软飘摇。它圆润的脸庞,娴雅、亲切,令人心中激起不断的涟漪。在来人目光注视之下,它羞涩交握双手而立,手掌之间还垂下数珠。它略含微笑而不畏惧,落落大方。(图242)

图242 媚态观音

美丽的容颜和佛教义理好似没有关系,可是在僧人们看来,美艳容貌也可以悟道。唐代诗僧寒山子有诗云:“玉堂挂珠帘,中有婵娟子。其貌胜神仙,容华若桃李。东家春雾合,西舍秋风起。更过三十年,还成甘蔗滓。”这是在对着美色来悟道。青春是不竭的,美丽是永存的,艺术是永恒的!生死循环永不停息,枯荣交替,亦枯亦荣,循环不息。美丽的形貌也正是如此。古代有位禅僧,人家问他见到少女心中如何?他回答说:犹如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结果,他被人论为下等之禅。心如死灰,如何能得道?所以,媚态观音在庄严佛土之中出现,又有何可疑之处呢?

图243 文殊菩萨局部。北山第136窟

北山第136窟是南宋绍兴年间开凿的,民间俗称它为“心神车窟”,现在一般称做转轮藏窟,因为窟内雕有塔形的贮存经书的转轮藏。窟门外雕刻有两尊武士,窟正中雕刻释迦牟尼佛,趺坐于莲台,衬着浮雕的菩提树,两侧有菩萨和弟子、沙弥、供养人。在其左右两壁,分别排列着文殊菩萨和持宝印观音、捧宝珠观音、普贤菩萨、六臂观音、数珠手观音,雕刻均极为精美。如普贤菩萨像,目光向下俯视着善男信女,微带笑意,左手抚于腿上,右手持如意,宝冠精致,璎珞垂挂。象童却横眉瞪眼,十分豪放,刚柔对比强烈。文殊菩萨,坐在凶猛的狮子之上,却是一派恬静怡然。文殊普贤分别驾驭了凶猛的狮子和大象,一文一武,一动一静,隐喻着佛理可以降伏猛兽,人性战胜了兽性,善驯服了恶,是对善的一曲讴歌。(图243)

捧宝珠观音像,双手托着宝珠,祥光袅袅升起。它站立于莲台上,戴着有繁密花纹的宝冠,穿着宋代流行的直领大袖衫,系着围裙、长带,除了赤足之外,分明就是宋代贵妇人的装扮。雕刻所用的刀法是劲健的,但脸和手又经过细心打磨,极具质感,体现出圆润的女性美。大袖衫上的回旋锦纹,衫和裙带的披垂、折叠、平滑等不同之处,无不尽力表现,逼真得伸手可触。菩萨们带着青春的气息,带着矜持的华贵,比媚态观音更加深婉,宛如一支高洁的梅花三弄曲,反复回旋,一段旋律又接着一段旋律,清幽幽回旋在洞中。它们既是佛家救苦救难的菩萨,也是一群东方的美人。

北山的第155窟,叫作孔雀明王窟,表现佛经中一位孔雀王的故事,即佛的化身。窟中雕凿明王坐在孔雀负载的莲座之上,正中雕出孔雀真实的头部,背后的孔雀尾和佛的背光融为一体,层层升到窟顶,既美丽如屏风,又可以起到支撑窟顶的作用,宛如石柱子一般。(图244)

图244 孔雀明王窟

北山的第177窟,叫作地藏化身窟,窟内雕有一尊地藏菩萨,盘膝坐在高背椅子上,左右分别有两尊它的化身像,或坐或立,都符合人体比例,几乎就是照着真人写生而成,形象朴素,大刀阔斧,很有体量感。

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代,都有美丽、善良的女性和慈爱的母亲,所以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代也都有美好的菩萨之像。大足爱子母也是这样的女性。爱子母就是诃利帝母,原是佛教神话里的恶神。她有500个儿子,却因为前生的恶缘而天天捕食百姓家的孩子。佛祖把她的一个儿子藏在佛钵下,任她怎么用力也揭不开,急得她惶急悲泣。佛祖教导她说:“你有500个儿子,少了一个还这么心疼,何况人家才一两个呢?”她幡然醒悟,从此皈依佛门,成了一位专门保护儿童的神。北山第122窟的主神就是她。艺术家把她表现成一个慈爱的母亲,头戴凤冠,身穿直领衣,坐在龙头椅子上,左手抱着一个婴孩,右手抚膝,通身洋溢着亲切的母爱

宝顶山是名僧赵智凤倡导开凿的。赵智凤在大足石窟开凿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关于他的身世历史上却很少记载。这是因为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四川、重庆是最先受到袭扰的战场,兵荒马乱,宝顶山一带僧俗流散,历史也随之失去记忆。幸亏有碑刻记载——他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圆寂于理宗淳祐九年(1249),享年90岁。他自幼出家,是密宗的一代祖师。他发下誓言:“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宝顶山石刻群,使其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艺术宝库

深通佛法的法师必然认为自己是参透了人生奥秘的。他在宝顶山用整体的规划,用雕塑艺术来反复宣讲佛法。他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在宝顶山组建圣寿寺,开凿一个个石窟,分有大佛湾和小佛湾两组,工程延续达七十多年之久。大佛湾是在一个马蹄形的山湾内布置成组的佛像,因为是统一开工布置,所以布局各有含义,无一重复,形成巨型的石刻连环画,讲述着佛家的要义,包括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和普贤、文殊)、佛本生故事、佛祖诞生和涅槃、密宗十大明王、十二圆觉菩萨等,以及佛祖行孝、父母恩重经变等融合了儒家义理的杰作。另外,还有表达佛家生死观的六道轮回图,表达修行方法的锁六耗、十六观(十六种观想的修行方法)、牧牛图。也有表现阴森恐怖地狱的,那是生前造孽的罪人在受难。各种雕像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接。

释迦牟尼涅槃胜迹图,表现佛涅槃时的情景,是宏伟的雕刻,独占东崖,长达31米,而且还只是半身,下半身隐没在南崖之中未刻出,于是使人感到它的全身可能有60米许。佛闭目横卧,脸上一片安详宁静。四周围绕着身形较小的弟子,有着巨大的感染力量。佛是雕凿在崖壁内的,为了使上部前伸的崖壁不至于塌毁,就有意留出一段石柱子,支撑着上部崖壁,又在石柱子下雕出石香炉,炉中升起香烟,使其和整个情景吻合无间。在崖顶上,有一个水池,表现一个二米许的相传是佛祖留下的大足印,水枯时才能看见;池中的积水经渠道流入崖下的九条石龙中,从龙口泄出,倾洒在一个小童子身上。这就是九龙沐浴太子雕刻,表现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从摩耶夫人腋下诞生降生,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这样就概括了佛的不平凡的一生。(图245)

(www.xing528.com)

图245 释迦牟尼涅槃胜迹图

宝顶山华严三圣的石像,高达七米。它们头上伸出四米高的石檐,可以遮挡风雨,而石檐又被它们支撑。它们的手都是悬空伸出一米多,其中两尊手中还捧着沉重的宝塔,艺术家把衣袖雕得延伸向下,搭到下半身上,力量重心下移,如斗拱一般可以承重。于是它们千年不坠,至今仍然完好。

宝顶山的十大明王,是密宗中佛的现身,是用各种愤怒的、壮健的男子像来表现的,浓眉怒目,有的甚至是多面多臂,头顶火焰,手持法器,威风赫赫,国内罕见。

千手观音龛,有著名的千手千眼观音雕像。一般表现千手千眼观音的像多是四十只手,再乘以二十五就是一千只,可是它却真的有一千多只手。它头戴宝冠,脸盘端正,眉目低垂,似在凝望着众生的苦难,又似在发愿救度众生出苦海。它双手合十,头顶上部的几只手臂树立起来,然后向两边宛如烟花怒放般放射开去,层层叠叠,铺洒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真个如孔雀开屏,如道道光芒闪动。既蓬勃盛大,又很统一。千手观音个个手中又拿着各式各样的法器,表现其神通广大,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由于它的手太多,很难数清,后来是趁着给它全身贴金箔的机会,贴一只手就记一次,这才数清它共有1007只手臂。在观音左右两侧,还有两名凡夫俗子,一个手里拿着口袋接过观音施舍的钱财,一个受到观音的抚摸,表现了世俗对观音关怀的渴望。(图246)

图246 千手观音像

图247 父母恩重经变相

父母恩重经变,是佛家艺术中少见的题材,是专门为了反击有人说佛教徒出家是不孝敬父母之行为而开凿,教导人们要孝敬父母。石雕共11组,表现父母结婚、怀孕、产子、喂乳、抚育小儿、儿子长大后又为他娶亲、娶亲后又离别、父母年迈、倚门望子等情景。如喂乳一节,穿开裆裤的小婴儿,由母亲抱着,满足地吸着乳汁;夜里为幼儿把尿一节,母亲睡眼惺忪,刚从梦中惊醒,斜躺在床上,一手托着孩子,一手扶着孩子的小脚,准确地捕捉了这一个特定的动态。雕像一旁还有铭文,上写小孩子夜里撒尿,把床铺淋湿了,于是父母移干就湿,“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观者无不动容。(图247)

牧牛图石雕,也叫牧牛道场,共10组画面,是以牧牛的过程隐喻修行者的心性被佛法驯服进而达到彻悟的过程。看那牧童,或和牛儿一起入眠,或在放牧,或牵引着牛悠闲地吹奏笛子,与牛互相依傍。最后野性的牛被驯服了,心性澄净了,天宇间一片怡悦。这虽然有深奥的心理学内涵,实在也是一组可爱的牧童和牛的生活石雕。

圆觉窟,也叫圆觉道场,是表现《圆觉经》中菩萨次第问法、一程程开悟的情节。窟门很窄小,里边蹲着一只巨狮。它长达四米,高近三米,在狮子后边开一小门,进入窟中,里边雕凿三世佛,左右两边各排列六尊圆觉菩萨。它们头戴花冠,身披裙衣,庄重地盘膝坐在莲座上。它们的衣纹如拂在莲台上的薄纱,如春风里摇曳的枝条,根本看不出是石头。为了表现菩萨问法的主题,在三尊佛像前又雕造一尊圆觉菩萨,虔诚低首,双手合十,跪在莲座上,请求佛祖说法。本来这尊菩萨完全可以把12尊中的一尊搬到这里,但是这一来就会破坏左边和右边的对称队列的整体美,所以艺术家多雕了一尊。无疑,这位问法菩萨就是普贤,它的坐骑还蹲在窟门外呢!更精彩的是,因为窟内的光线黯淡,艺术家就在窟顶开了一个长方形天窗,从窗户射进来的阳光正映照在这尊菩萨身上,柔和地勾勒出它的脸和身姿,更强调了问法的主题。窟内还雕有一尊托着水钵、相貌奇古的老僧像。在雨季,人们还能听见水滴落在钵中的叮叮咚咚的声音,真个是水鸣山更幽,令人若有所悟。原来这水是通过窟顶的一个渠道从一个石雕龙口滴下来的,又从水钵中的暗渠流走,真是情景交融,形成奇妙无比的佛境。正如钱绍武先生所说,这洞窟是一个极为精妙的环境艺术设计。

来到大足石窟,不要忘了那些被关进地狱的罪人。在一段坎坷不平、阳光幽暗的山坳之中,有地狱变相雕刻,表现了地狱的种种惨状。如那饮酒之罪人,是用丈夫饮酒醉后不认识妻子、父亲不认识儿子的醉步歪斜的情景来表现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表现那在寒冰地狱中苦熬的汉子,只见它瘦骨嶙峋、赤裸着身子蹲在地上,全身缩成一团,仿佛能见到它在料峭北风中肌肉的痉挛、冻疮的溃烂;还有那瞎眼的乞丐和妇人,那背着铁枷锁的哀哀无告的罪人,它们饥寒交迫的无助的痛苦引起人们巨大的同情。那油锅里热油沸腾,浮着白骨,锅下烈焰熊熊,锅边有牛头马面的鬼卒站立,令人胆战心惊。地狱是虚造的所在,但又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现世的影像。

这些佛教所谓的地狱(全国各地在寺庙里塑造的地狱还有好几处)的牛头马面,会让人联想到云南古滇王国贮贝器上的女奴隶主居高临下的威权,联想到后来的《收租院》群雕中地主的恶毒,联想到富丽宫殿城阙下的森森白骨。这地狱就是实施暴力、兽行的罪恶的象征。而这些罪人却令人联想起古蜀王国里被捆缚的奴隶石雕,那古滇国被吊挂在矛尖上、捆在祭柱供巨蛇吞噬的奴隶,那《收租院》中的缴租的农夫,还有那孤苦无助、倒毙在通衢也无人理会的人。雕塑它们的工匠也许会和这样的人有相似的经历,他们只能用佛家前世的罪孽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受苦,也只能安慰自己来生不会再受这样的苦。他们用雕刻表现了自己心中深藏的悲哀和对丑恶人性的控诉。(图248)

图248 人身马面鬼卒和罪人

有一尊养鸡女石雕,刻在地狱之中,它健朗质朴,脸带笑意,穿着宋代常见的窄袖直领衫、长裙,侧着身子,一手爱抚着鸡,十分亲切。鸡笼外两只鸡,口里衔着蚯蚓在争夺。可是,在它身边刻着“养鸡者入于地狱”的文字,一边还站着判官和小鬼。谁看了都觉得奇怪,这么美好健康的劳动女子,怎么会进地狱呢?原来养鸡越多,罪过越大。鸡被人们杀了煮熟吃,这是杀生大罪,养鸡的人自然也要进地狱。设计者希望人们迷途知返。但是,它实际宣传的也只能是起到和佛教教义相反的效果:在这样的纯朴亲切的雕像前,我们只感受到生活的欢乐。那令人见而生厌的判官小鬼,怎么也引不起人们的共鸣。(图249)

图249 养鸡女

除了北山、宝顶山,大足还有一些极其珍贵的石窟,如石门山石窟,是将道教和佛教题材混合雕刻的。第2窟雕刻出玉皇大帝端坐的庄严情景,宛然就是宋代统治者坐朝的再现。龛外有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像。三皇洞中的石雕多儒雅之态,其中一位侍女,宽袍圆脸,一幅仙风道骨模样。

大足石篆山,有少见的三教合一的题材。如老君龛刻太上老君和真人、护法神将造像。老君像造于北宋,头上挽发髻,下颌垂下胡须。孔子及十哲龛刻的是孔子像,孔子头扎软巾,身穿宽袖长袍,腰束玉带,右手持麈尾,似乎正对着身边的十位弟子谆谆教导。十位弟子都站立着,衣袍垂挂,整齐有序。石篆山上还有鲁班出工图,和宝顶山龙潭的渔翁一样,为他处少见。(图250)

图250 孔子及十哲像局部

大足石窟的艺术是自成体系的,艺术家们的雕刻技艺已经烂熟于心,进入自由的王国,造像很少雷同,有千万种变化。造像中既有圆雕,也有高浮雕、低浮雕,互为结合,随意取用。他们在雕刻石像时,有意无意地在它们身上展示了独有的形式美和强烈的装饰风。如转轮藏窟的玉印观音,整体形成大三角形;有的雕像雕出方正的块面,如北山第113窟的水月观音下部就是近乎矩形;有的大块挥洒如同国画写意;有的却精雕细刻如同工笔画。这既发挥了岩石的材料之美,也可以引起崇高、景仰等情感。这是难得的雕塑独有的技法。在石窟上,还能看见不少艺术家刻完作品后留下的名字,就像今天我们画好一幅画要署名一般,其中有不少姓伏的艺术家,如伏元俊、伏小二、伏小六、伏世能等。显然,当时的伏氏家族是一个艺术世家。高大无比的石壁,全靠着他们一凿一斧的精心雕刻,坚硬的石块才像柔软泥土一般,被化作艺术的奇观!

阅读大足石窟需要心静和时间。野花开满路,山鸟早知春。也许当初的雕刻家、高僧,看见我们今天在这佛国中漫步而毫无感悟,会讥笑我们的愚钝。那么我们当认真学习,觉悟这古人智慧的结晶。大足石窟不但是佛法,更是文学、艺术、哲学、美学、民俗、绘画等等的综合体。对这些都有理解,才能获得其中三昧,才能在这文化艺术宝库中采撷到闪光的珍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