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指盛行于唐代的彩色陶俑。它们的制作很有特色,有穿绢绸衣服、头为泥塑的俑,也有红素陶上加彩绘的,但多是塑制后加彩釉烧制而成。脸部多不加釉,以白粉涂,唇部也涂红,须发和眼睛加黑墨。主要使用黄、绿、赭红三色,所以得“三彩”之名。其实它们有时还加白色和蓝色、茄紫釉彩等,色彩极为鲜丽。那些光彩夺目的釉彩,随意流泻、泼溅、渗化,如霓虹一般闪现,如云霞一般变幻莫测。它们的造型丰腴、饱满,有着盛唐之风。
图209
最美丽的唐三彩,是那些女俑。许许多多的女俑,脸相丰肥,形体丰硕,都按黄金比例收缩,线条流畅柔和。樱桃小口,细眉俊目,加上彩裙、披帛,衣饰华美,突出了盛唐时代的女性风韵。每一尊俑像又包含各自的个性,无所不有,千姿百态,或若有所思,或含着微笑,或活泼率真,或娇憨佻丽,富有感情。动态是凝固了瞬间的动作,有站立的,坐椅子的,劳作的,奏乐起舞的,抚弄婴孩的。陕西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女像,穿着窄袖罗襦,外加半袖,系着长裙,外披披帛,梳着心形发髻。它体态丰满,脸蛋圆浑,微侧着头,拢着双手,像在思想着什么欢乐的事情。(图209)一件坐在亚腰形坐凳上的仕女,脸上似带一丝沉吟,梳着高发髻,穿着绿色半袖、白花长裙,形成五彩缤纷的图案,宛如唐代的时装模特儿。
唐代的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唐代独有的。
1957年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一件三彩俑,为三彩艺术代表作,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此曾有介绍。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高58.4厘米,色彩美丽。骆驼立在底座上,高昂着头,显得雄峻不凡。它背上有蓝地圆毯,上边架一个铺一条五色条纹长毡的木架子,架子上有五位乐师,三位是高鼻深目西域人,两位是汉人。四个乐俑分坐两侧,中间一位正在翩翩起舞。这应该是写实的,骆驼能负载千磅以上的重量,五位乐师加起来体重没有千磅。乐师们戴幞头(男子裹发的巾),穿翻领长衫或圆领袍、靴子等衣饰。四边四位弹奏乐器,可惜乐器多已脱落,仅余一件琵琶,从手势上看应该是吹的筚篥。中央一位穿圆领衣的胡人,右手屈举,左臂向后扬,左手掌藏在袖子中,和着乐声起舞。(图210)
1959年,西安市中堡村也出土一件载乐骆驼俑,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骆驼身上搭着架子,上共有八个人,其中,七名乐人,一名舞者正在起舞。这样的乐舞场面,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的亲密无间,证实了文献记载中沿着丝绸之路的各族乐舞文化的广泛交流,而骆驼负载了各族文化交流的重任。
图210(www.xing528.com)
鲜于庭诲墓还出土有骑骆驼胡人俑。胡人坐在骆驼身上,牵引着缰绳,骆驼正欲立起。两件女俑,都是丰满的脸庞,穿翘头履,有做手势的,有拱手的,形态娴雅,都穿襦裙、披帛,一件穿着绿上襦、黄裙,一件则是黄上襦、绿裙。
唐三彩作品中,还有胡人俑和黑人俑等,可见当时社会的开放性。从永泰公主墓出土的胡俑头像,高仅14.5厘米,高鼻浓眉,虬髯,眉弓高而眼窝深陷,八字胡须上翘,神气生动。在学者郑振铎捐献给国家的唐三彩俑中,也有两件黑人俑,皮肤黝黑,全身肌肉强健,披着纱衫、短裤,是当时生活在中国的黑人的身影。
唐三彩塑像还有武士、文官、妇女、小儿、乐舞人,丰富多彩。
唐三彩动物也有不少佳作。唐马全都是饱满丰肥而不失劲健的身躯,写实逼真,壮实的形体加上釉彩闪光,使人仿佛看见了毛色的闪亮。和汉代马的飞奔、长啸姿态既相似,又有所区别,它们或昂首而立,或俯身后退,或仰首向天嘶鸣……(图211)
作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也是唐三彩塑造的对象。唐三彩骆驼表现骆驼的行走和卧地,或正欲立起,或昂首嘶叫……结构、动态都很写实,又不失坚韧,仿佛看到它们在戈壁滩中长途跋涉的风采。骆驼身上常见驮着彩色的丝帛,负着各族乐舞人,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最好象征。
图211 猎骑胡俑。唐,彩陶,高30.3厘米。陕西博物馆藏
唐墓中还常见有威风凛凛的三彩镇墓兽、狮子等。镇墓兽多是身生双翼,龇牙露齿,面目狰狞,用以保护墓主人。有一种天王俑,脚踩小鬼,也是镇墓用的。郑振铎捐献给国家的一尊三彩天王俑,头大身细,十分魁梧,脸部两撇八字胡翘起来,眼睛瞪得就要突出来,一手叉腰,一手握着拳上举,脚踏着鬼怪,似乎就要把拳头狠狠砸下去,夸张而不失威武,神气活灵活现。它头戴着鸟形头盔,身穿明光铠甲,足穿长靴,头部不加釉彩,铠甲则用绿色和朱红色涂绘,增加了艺术魅力。有的天王俑铠甲上还仿照当时军人的装束,加以贴金,更显华丽真实,如西安郭家滩出土的一件就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