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积山石窟雕塑:中国雕塑故事,特色泥塑与宏大历史背景

麦积山石窟雕塑:中国雕塑故事,特色泥塑与宏大历史背景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天水市有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因为山形如麦囤堆积而得名。麦积山石窟的塑像没有敦煌那样富丽,没有云冈那样博大,因为它的山石是砂岩,无法石雕,所以只有少量的雕像是用从别处运来的石料雕刻的,大多数使用的是泥塑。北朝时,麦积山地区之所以汇集大量的工匠,不断修造石窟,和当时的皇室重视有关。人们在麦积山凿龛安葬她,称其为寂陵。麦积山第127窟图145伎乐天。麦积山第127窟隋代建造的第5窟俗称牛儿堂。

麦积山石窟雕塑:中国雕塑故事,特色泥塑与宏大历史背景

甘肃省天水市有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因为山形如麦囤堆积而得名。它始建于西秦,于北魏北周之际基本建成,宋代到清代也陆续有塑造,现存窟龛194个,塑像7000多尊,是一座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雕塑艺术宝库

图139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南崖

早在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允信造七佛龛,大文学家庾信挥毫写了铭文和序言,赞美麦积山雕塑:“似刻浮檀,如攻水玉。从容满月,照曜青莲。影现须弥,香闻忉利……”赞美山上景象:“纠纷星汉,回旋光景。壁累经文,龛重佛影。雕轮月殿,刻镜花堂。横镌石壁,暗凿山梁。”它山形高耸,绿荫如盖,吸引着人们在险峻山崖上修了许多栈道,开凿密密麻麻如蜂衙一般的石窟,进行雕塑和绘画。后来因为地震,分成了东西两道石崖。1949年后多加修葺,用栈道把东西两部分沟通,方便了游人观瞻。如今的麦积山景象依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瞻。(图139)

麦积山石窟的塑像没有敦煌那样富丽,没有云冈那样博大,因为它的山石是砂岩,无法石雕,所以只有少量的雕像是用从别处运来的石料雕刻的,大多数使用的是泥塑。与石刻塑像相比,它更清秀,更富于生活气息,注重单纯的形体塑造,阴影很少,决不细碎。其塑造程序一般为先搭骨架,再用当地独有的一种泥土来塑,干后坚硬如石,有沉檀、水玉的质感。在衣纹、卷曲的手指等方面,石雕很难表现的,当地艺术家用泥塑却很成功。在衣褶等悬空部位,采用的是粗麻布贴泥塑制,很有质感。也有先用石头雕出大形,再在外面裹上一层泥土塑制的;或在手指、花饰、飘带等处用方形铁条为骨架,再塑泥土。如果需要敷上的泥层较厚,就镶嵌木桩再铺泥。这些技法充分使用了泥塑本身的艺术语言,为人们所珍视。

北朝时,麦积山地区之所以汇集大量的工匠,不断修造石窟,和当时的皇室重视有关。如西魏时乙弗皇后就曾隐居于此。《北史·后妃传》记载了这个悲惨故事。西魏大统四年(538),西魏与北方强大的部族柔然交战失利,文帝与柔然和亲,娶柔然公主为皇后,皇后乙弗氏被迫带着儿子武都王在麦积山出家为尼。后来因为柔然皇后猜忌,柔然又举兵侵犯中原,民间纷纷传言这是因为西魏文帝不喜欢柔然皇后所致。文帝说:“哪里有百万大军入侵是因为一个女子的原因?但是天下都这样传闻,我又怎么能面对将帅们呢?”于是他派人带着亲笔信送给乙弗皇后,叫她自尽。乙弗皇后接到信后流着泪说:“但愿皇帝寿至千百岁,天下太平,我就算死去也没有遗憾。”于是她把儿子叫来诀别,留下凄惨的话语,左右的人都悲痛得无法抬头看她。她亲手给30多名服侍她的侍女剃发,让她们出家为尼,然后走进屋内,盖上被子,从容辞世。人们在麦积山凿龛安葬她,称其为寂陵。

寂陵就是今天的第43窟,窟内还存有庑殿式小阁,开有三个佛龛,正龛后是墓穴。因不久乙弗皇后的尸骸被迁去和文帝合葬,所以这里现已无遗物,但来到这里,还是令我们情不自禁缅怀这位不幸的皇后。第43窟的佛像很可能就是照着她的相貌塑造的,可惜原像已经毁失,现存的塑像是宋代之物。第44窟的主佛也可能是为悼念乙弗皇后而塑。主佛梳着高髻,上有螺旋纹,脸型修长而圆,凤眼微启,带着微笑,穿着褒衣式直领袈裟,胸前结带,衣裙下摆如波浪般层叠,和简洁的上半身以及和蔼的笑容成为对比,表现的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贵妇形象。参观过的人,无不为它的风韵所折服。

图140

图141

麦积山的造像风格是不断变化的。北魏早期仍存魁伟庄严的佛像,如第74窟站佛(图140)、第78窟坐佛(图141),晚期就是秀骨清像,清癯而和蔼,品格很高。那些柔和、圆润、丰满的佛像在向隋唐过渡的历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王朝闻先生说:“那些静坐着的、眼光向下、永远微笑着的佛像或菩萨,似乎是在沉思,似乎陶醉在某种幸福的瞑想里,似乎存心不和观赏者发生关系,观赏者却不能不被那特别而不普通的神态所吸引。”李泽厚先生则认为:“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

图142 薄肉塑飞天。北周,泥塑,高154厘米,甘肃麦积山第4窟第2龛前廊

庾信赞美的第4窟,就是上七佛阁,是在高50多米的悬崖上开凿出的一座崖阁,共七间八大柱,每二柱之间有一个佛龛。每一龛都是方形四角攒尖佛帐式,宛如天上佛国。龛内分供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龛之间浮雕天龙八部。前廊两侧上面又各开一小龛,分别塑有维摩诘和文殊菩萨。下边还有高4.5米的金刚力士两尊,塑像形体较丰润。天龙八部的雕刻也是丰厚的脸和身,但有劲健的力量。窟中前廊后壁上的五组绘塑结合的飞天尤其令人赞美,是以泥土浅浅塑出脸部和手足、腰身等处,再用彩色画出衣裳飘带。泥塑像或奏乐,或捧着供香炉,以龛顶为中心飘然飞动,被人们称为“薄肉塑”飞天。(图142)

图143 佛与胁侍菩萨。石雕,北魏,坐佛高169厘米。麦积山第127窟

图144 伎乐天。石刻浮雕,北魏,高14厘米。麦积山第127窟

图145 伎乐天。石刻浮雕,北魏,高10厘米。麦积山第127窟(www.xing528.com)

隋代建造的第5窟俗称牛儿堂。窟中有一位天王,胡子浓厚,穿着铠甲、战裙,英武猛健,足下踩着一只牛,牛卧在地上,正要跃起,昂着头,十分生动。这牛儿被群众誉为金蹄银角,深得人们的喜爱。

第127窟根据学者们考证,也和那位不幸的乙弗皇后有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坐佛有精致的项光和背光,高169厘米,是麦积山少见的大型石雕(图143)。在坐佛头光中有12尊伎乐天,形体秀丽,系着长裙,在奏乐,在持着供花互相追逐舞蹈,飘带飞拂,乐器奏出的乐声也在飞扬,四周花瓣飞散,乐器和供花无一雷同,洋溢着欢乐。12尊伎乐天既形成头光上的火焰图案,又有优美的韵律感。由于石质坚细,雕刻见棱见角,为石质雕刻所独有(图144、145)。左边壁龛有泥塑佛和二供养菩萨,右边壁龛有泥塑佛和二胁侍菩萨。前壁七佛壁画上有落发的女尼图,应是和乙弗皇后给侍女们落发有关。在壁画中还能发现戴笼巾的侍女,是当时宫廷女官的打扮。

图146 胁侍菩萨。泥塑,北魏,高142厘米。麦积山第127窟

在左壁龛里,是一对美女菩萨,一个呈三道弯的姿态,一手托供物;一个面容俊美,表情静默。右壁龛彩塑胁侍菩萨,高142厘米,也是杰作,头戴宝冠,身上披帔,系长裙,赤足,胸前有项圈,披帛飘逸如水。她一手提起披帛,一手上举,脸上带着甜润的笑意,微启双眼,是那么可爱亲切,手势是那么生动自然。(图146)王朝闻先生夸这窟里造像的衣褶体现了柔和的衣服质感,层次很多,却浑然一体,毫不琐碎,呈现整体的单纯。

图147 女侍童。泥塑,西魏,高114厘米。麦积山第123窟

第123窟的佛,也受到王朝闻先生夸赞。它那种矜持、温婉和愉快的神态,显得自然、生动、感人。窟内的一对童男童女,最是有名,王先生等都不吝惜对它们的赞美。笔者的老师金保升先生曾经风趣地说:“要是按广东话来说,它们就是一对靓仔、靓女啊!”这位靓女是文殊菩萨的胁侍(图147),梳着双丫髻,细淡的眉毛,翘唇,笑得眯起了眼;小鼻头,圆脸,穿着圆领长袍,戴着项圈,全身为五个头的比例,头部相当于身体高度的五分之一,是一个天真纯朴的女童形象。男童(图148)是维摩诘的胁侍,和童女相对,戴着瓜皮毡帽,笑吟吟地,透出十分机灵的神气。不论是年龄、性别、心理等,表现得都是那么细致。身体造型比例也很协调。他们因为自己身份的缘故,没有什么繁丽的装饰,只是用单纯的手法来表现,反而更显得纯真。

图148 男侍童。泥塑,西魏,高114厘米。麦积山第123窟

图149 胁侍菩萨与弟子。泥塑,北魏,菩萨高123厘米,弟子高122厘米。麦积山第121窟

第121窟有一对菩萨和弟子(图149),北魏泥塑,菩萨高123厘米,着褒衣博带式袈裟;扇形髻,发纹齐整,帔帛覆肩起翘,长裙覆脚,右手略抬起,左手屈于腹部。弟子高122厘米,上穿袈裟、下着裙。头与菩萨紧紧相依,面带笑容,双手合掌于胸前,作拍手状。特别有意思的是,它们本该并立在佛的身边,可是艺术家却把它们塑在一个小龛中,似在神秘地耳语,更显得亲切。第13窟、第98窟的佛像更为丰腴、写实,更显世俗化。

第133窟也叫万佛堂、菩萨堂。据五代《玉堂闲话》记载麦积山西崖龛窟的情况:“将及绝顶,有万菩萨堂,凿石而成。”它是因为窟内埋藏有18块刻有佛传故事的雕刻石碑而得名。这些石碑如同连环画一般表现燃灯授记、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九龙灌顶、剃度、降魔、说法、涅槃等佛的生平故事。佛的矜持、众弟子的认真听法、佛涅槃时的悲哀惊惶、奔跑的大象……无不表现得栩栩如生。有的碑上刻的璎珞和帷幔就像柔软的织物一样。第10号碑在正中,上中下各开一龛,分雕十二段佛传故事,人物脸相圆润,表情细腻,生动可亲,袈裟层叠,自然披垂。第16号造像碑高197厘米,上刻一佛二弟子,佛侧面而坐,左手示意,弟子回首顾盼,聆听教诲,最是生动。这批造像碑的发现曾震惊文物界,被认为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同样重要。

万佛堂之上有一个天堂窟,《玉堂闲话》记载自万佛堂以上“更有一龛,谓之天堂”。如今它的编号为第155窟,里边还有北朝的泥塑和石雕像

麦积山也有摩崖大佛,东崖和西崖各有一组:西崖大佛是地藏王菩萨;东崖大佛是释迦牟尼,凌空而立,气势壮观,高17米,左右二菩萨稍矮。它们是隋代所塑,因为年代久远,下部的塑泥都脱落了。近年重修时有个意外的发现,释迦牟尼的眉间白毫是用南宋时的一只定窑白瓷碗镶嵌而成,说明南宋时它经过整修。

麦积山石窟艺术延续到宋代,作品仍有可观者。如第165窟,原开凿于西魏,到南宋时窟内塑像已毁,就重新塑造。窟中现存正壁的交脚弥勒一尊,两边各有一位女性供养人;左右两壁各有一尊菩萨;五尊大型泥塑像都不涂色彩,还露着微黄色的泥坯,只是稍稍磨光,却能表现出衣物和肌肤的质感。右壁的菩萨梳高发髻,脸型圆秀;左壁的是观音菩萨,戴着头巾,穿着直领长衫,内是斜领小衣,脸和右壁菩萨一样,除了额头上有毫光,双手叠于腹前作观音相之外,其余都已是世俗化的俊俏女子。两位菩萨和同洞的供养人相比,除了衣服装饰有所差别,其神情思想完全是一样的。

图150 第165窟供养人塑像

金保升先生认为,麦积山的宋塑供养人是有生命的,人们可以与之交流对话。事实确是如此。第165窟那高210厘米的女子,穿着宽袖上衣和腰裙、长裙,微露脚尖。在衣裙的平面上刻出或细挺或柔和的衣纹。它头梳的高发髻、戴的如意形的冠饰,都是宋代的真实衣着,显得简洁素净;长脸宽额、细眉、凤眼上挑、唇角轻抿,蕴含着灵动的表情,就像一个古典的秀丽仕女,在专心倾听着佛法。不论是衣饰还是神情,它都给人庄重可敬的感觉,显然是对佛法有很高修养的真人。因为供养人出资开龛造像,艺术家便把供养人的肖像塑在这里,留作永远的纪念。(图150)

宋代司马光在《塑像记》中说:“祠堂之设,盖思其人而不得见,故立像以想其平生……”可见当时肖像制作的盛行。可惜供养人肖像留下来的很少,所以麦积山这些供养人塑像是很珍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