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这里曾是北魏都城平城所在地。北魏皇室信佛很早,在道武帝在位(386—409)已经开始修建佛寺,到了太武帝在位(424—452)时灭北凉,把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僧人迁到平城。后来太武帝因怀疑僧人造反,下令灭佛,时间长达7年,毁掉了不少寺庙、佛像。到了兴安元年(452),文成帝才下令恢复佛法,凉州高僧重新受到信任。僧人们在灭佛期间曾被逼还俗,他们深知政治的重要性,为了佛教发展,就要把佛教和统治者的权威结合起来。如文成帝下令雕造“令如帝身”的佛像,由僧人师贤主持,佛像雕成后,其面部和足下都有黑石,和文成帝身上的黑痣一样。
凉州僧团当时流传着《涅槃经》,说是佛涅槃1500年后将会魔道兴盛,塔寺被毁,比丘被杀,太武帝下令灭佛正印证了这一说法。为了长久保持佛像、佛寺,防备佛法断绝,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凿石窟。继师贤后的凉州高僧昙曜受到文成帝信任。他向文成帝提出,于平城西的武州山上开凿5座石窟,实际上起到既能宣扬佛法、又能宣示皇权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由此开凿。(图108)
图108 第20窟外景。北魏
昙曜主持开凿的石窟统称昙曜五窟,就是今天云冈的第16、第17、第18、第19、第20窟,窟中佛祖实际上就是北魏的五世皇帝,宣扬了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佛窟都经过精心设计,窟前壁设有长方形窟门和明窗,透过明窗就能看见佛容。据《魏书》说,窟内造像是“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的确,它们的艺术魅力至今仍令我们惊叹。窟内的诸主佛形貌高大、伟岸,脸面为国字型,鼻子挺直,衣纹简单,隐含着中亚乃至古希腊的艺术因素。它们的体量占据了窟的大部分,其余小菩萨、浮雕都是为了突出主佛而设,强调了君权和神权的威严,令人慑服。第16窟释迦立佛面相较俊秀,第17窟为交脚弥勒佛。第18窟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佛,圆浑而有气势,袈裟上雕出千百个化佛,显得神圣尊严,那举在胸前的左手有丰腴的肌肉感。(图109)第19窟为释迦坐佛。(图110)第20窟大佛高13.7米,仍存犍陀罗风格,但已经具有中国精神。该大佛有高肉髻,脸相丰腴,印堂饱满,隆鼻大眼,长耳朵,鼻梁部平切,显得生硬,但面带微笑的唇部又很能感染人;对眼
睛的处理尤其精心,细眉俊眼,刻出眼眶中凸起的眼球(后人嵌入黑色的石头作为瞳仁),炯炯有神。它健壮的体魄散发出自信、豪迈的气度。该大佛内穿僧祗支(露出一侧肩胸的僧衣),衣边有连珠纹;外披的袈裟,其衣纹是由汉代减地平钑(sà)法发展起来的,先用极浅的减地浮雕,再加刻阴线表现细部。两手手势很自然,作禅定印,可惜它们与佛座一样被风化了。大佛的圆形头光和身光上刻着莲花、火焰与小佛等,更增加了神奇色彩。整个说来,佛像造型中坚挺整齐的块面、线条,用平刀法刻出的对称的衣纹、微张开的两肩,都给人以严正威严的感觉。(图111)
图109
图110
图111
图112
继昙曜五窟后,王公贵族又在这里不断开凿石窟,当时也有平民百姓集资参与的,如云冈第11窟,就是邑义信士、信女等54位信徒集资建造的。这样,终于形成了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所说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图112、113)
云冈艺术大致可按其艺术风格来分期。阎文儒先生指出,第一期尚存犍陀罗风格,如弥勒佛戴花冠和钏,尚是外来的装扮。衣物多紧贴身体,穿僧祗支;身躯高大,高鼻长眉,刀法平直,很有逼人的气概。第二期已经中国化,脸型更像中国人,面较瘦,褒衣博带,高冠大履。第三期已经是秀骨清像,完全中国化了。风格的演变和北魏政权的改革、社会风气的转化是分不开的。据《魏书》记载,魏孝文帝由他的祖母冯太后抚养,并称双圣,此时期的云冈石窟多是双窟,凿圆拱形通道相沟通,应该和并称的双圣有关。第6窟人称佛母塔洞,直接象征着冯太后的功德。孝文帝太和十年(486)进行汉化改革,后迁都洛阳(494),社会上一片汉装之风,直接影响到当时的绘画雕塑艺术。于是云冈佛像也就出现褒衣博带的汉装,面貌清雅、秀逸,是当时的文士形象,与绘画的秀骨清像相通。如第5窟后室北面佛龛,南壁门拱西侧的菩萨(图114),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上层立佛等雕像,都有衣纹飘洒的层叠袈裟,从中可以看见薄衣贴体、衣纹如出水中的样式。到了北齐,曹仲达将其加以整理,就成为“曹衣出水”的类型了。
图113
图114
这时候的菩萨衣衫也是汉化了的,多穿着衫襦和羊肠长裙,肩上披垂着帔,交叉于胸前或腹际,卷于肘后。飞天也是开颈短衫,长裙曳地,帔带飘扬,但还保留赤足这个特征。(图115)女供养人则是高髻长裙,宽袖衫垂至膝盖。梁思成先生曾指出,有一种别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佛身较瘦,袍带长重,其衣褶宽平,被于身上或臂上如带,然后自身旁以平行曲线下垂,下部则作尖错形。其中有极似鸟翅伸张者,盖佛自天飞降之下意识之表象欤。其与印度细密褶纹,两相悬殊,如二极端。其内蕴藏无限力量,唯曾临魏碑者能领略之”。“其筒形之面与发冠,细长微弯之眉目,楔形之鼻,小而微笑之口,皆足以表示一种庄严慈悲之精神”。
图115
到了后期,梁代张僧繇、郑法士等画家画风新颖,也令雕塑为之一变。唐朝《历代名画记》卷八记载郑法士的画:“气韵标举,风格遒俊。丽组长缨,得威仪之樽节;柔姿绰态,尽幽娴之雅容。”这些对云冈石窟造像也有影响。云冈第11窟中心柱龛的像,和山东云门山、驼山等地造像一样较丰腴,都直接影响到唐风。
云冈石窟是庄严伟大、浩瀚如海的雕塑森林。它的造像多达数万尊,题材纷繁多样。第6窟,被誉为云冈第一奇观。人们进入该窟,宛如进入一个巨大的隧道。古人在坚硬的石壁中不断掘进,开凿出高达20多米的巨型洞窟,中央又有高约15米的大塔柱,一直上通到窟顶。在塔柱和四壁布满大大小小的佛龛,龛侧装饰琳琅满目的供养天人、金翅鸟、菩提树,重重分布。这么多不同时段、不同人群雕刻的杰出作品汇成的滚滚巨流,一瞬间静默无声地凝固在这里,庄严、深邃,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图116、117)
第7、第8窟的规模也不亚于第6窟,这三个窟是云冈石窟的骄傲。
图116(www.xing528.com)
图117
云冈石窟内的中心塔柱下层四面龛常雕出一块块浮雕,宛如精彩的连环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表现出来,这就是《佛传图》: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娶妻、遇到生老病死而苦思、逾城出家、苦修、思维、得道、说法、战胜魔军、降伏火龙等等。如第6、第18、第20窟的故事浮雕,都很生动。第6窟浮雕描写佛祖降生为净饭国太子,在宫中过着安乐的生活。他出游看见人类经受生老病死、劳苦不止后,引起内心强烈的不安,决心弃家修行,后来大彻大悟,成为佛祖。这是完美的浮雕连环画。如描写他骑马出宫苦修,马的四足下有神托起来,旁边有飞天手持着华盖,引导着他飞越城垣;描写他倾听妃子耶输陀罗诉说不祥的三个梦兆,准备安慰她,旁边有乐人,代表宫中的享乐生活,情景新奇。第8、第9窟的降魔变,表现诸多魔向佛进攻的故事,上有三魔女以色情诱惑佛,佛却毫不在意;下层的三魔女已经变为老妪,表现了佛法的力量。
云冈石窟中还有表现佛未成佛前、出家修行之时的思维菩萨像。《修行本起经》说,太子见“众生品类,辗转相吞,慈心愍伤,即于树下,得第一禅”。第9窟前室东壁就有佛祖的树下思维之像,沉浸在对物类互相吞食的思索之中,树荫遮蔽着他,这些充分体现了佛经的教义。佛的苦修形象,则是瘦骨嶙峋。这些显示悲天悯人胸怀的佛,比起高居佛座之上的不可接近的佛,可谓是真正的佛。
云冈石窟还有胁侍的菩萨、罗汉、骑虎骑象的普贤、文殊菩萨、说法的维摩诘,也有威武的金刚、力士,他们或戴羽冠持金刚杵,或练武,或托宝塔,或持宝珠。有护法的天龙八部、鸠摩罗天,也有飞天和乐伎舞姬,他们各持乐器进行奏乐,持华绳和响铃小棒起舞。另外,也有杂技乐人、虔诚的供养人。千变万化的场景,宏伟复杂的佛经世界和现实人物交织出现,令人目不暇接。
云冈塑像的眼睛,多表现为一道细而深的线条,利用明暗关系巧妙地显示眉眼的神采。第16窟南壁的胁侍菩萨,仿佛一位纯真的闺阁少女,含情脉脉,肢体柔和而圆润丰腴(王子云先生语)。第18窟的胁侍菩萨,颈部已经残损,但大体可辨认,其头部保存完好,清秀健美的圆脸,一双秀丽慧目,洋溢着春风般的微笑。(图118)第11窟的胁侍菩萨,袈裟长垂拖曳身后,如羽翼张开。梁思成先生说,这是如魏碑书法一般充满了力量的。
在云冈也有一些交脚菩萨,双足叉形交错,手臂的手势和双足的三角形富于变化之美,面相真实生动。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尊从云冈第15窟中盗卖去的交脚菩萨像,十分典型。
云冈第18窟东壁的弟子像,是一位苦行僧的真实相貌。艺术家集中刻画它的头部,其面部分成大的块面,眼和腮部凹陷,眉弓骨和颧骨高凸。它是瘦削的,肉体在受苦,但是它沉浸于冥思之中,或是在默念经文,沉浸于教理的思索,嘴角露出满足的笑意,显得心情愉悦。(图119)
图118
图119
云冈石窟也有一些健美的男子形象。第9窟的力士们在对打和练武,身形矫健;第10窟的举金刚杵的力士形体俊伟。它们应是当时武士的写照。
云冈石窟的天龙八部比较齐全。所谓天龙八部:天是天神,龙是龙王,夜叉是鬼怪;乾闼婆是乐神,以香为食,浑身散香,又称香间神,专门为佛土散花、散香;紧那罗是歌神,居住在天宫,善于歌舞,有的说是乾闼婆的妻子;摩睺罗迦也是乐神,是大蟒蛇,后来多为人形,以头饰蟒蛇为区别;迦楼罗是金翅鸟;阿修罗是男子容貌丑陋而女子美丽无双的神怪。著名的飞天是在天龙八部中出现的,云冈的飞天是佛教飞天中较早出现的美丽形象。阎文儒先生指出:飞天的形象来源之一是天龙八部中飞舞蓬发的夜叉,云冈早期也有,但主要是来源于乐神乾闼婆和歌神紧那罗。它们作为天宫伎乐在佛教艺术之中出现,后来就和中国传统的飞行于天上的飞仙融合,成为美丽的女神,或持花、捧果、撒散花雨,或持乐器进行歌舞,自在地飞翔在天廷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而为一,人们一般都泛称之为飞天。飞天不生羽翼,一样能飞翔在天上,而且彩云缭绕,衣带飘飘,美妙动人。(图120)
图120
云冈石窟的飞天没有颜色,全靠雕凿的手法表现,代表的是佛教之神灵,直接取材于女儿们的美态。第6窟的天宫伎乐,双手持华绳的女郎,两臂张开、一手持响铃小棒的女郎,还有第50窟持圆镜状手鼓的女郎,它们的身体姿态都和今天新疆维族女子的舞姿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7窟龛楣的装饰历来为人所称道,人们来到这里就会得到喜悦心情。如波浪般的帷幔轻轻掀开,帷幔内的长方形龛内雕出6尊呈跪姿的供养飞天,它们双手合十,面带微笑,无忧无虑,充分显示出女子的纯洁和温柔,因此,第7窟也被称为六美人洞。(图121)龛下层还有4位飞天,上层的弹奏乐器,下层的飞腾作舞,欢快飞翔在空中,如腾跃波上的鲤鱼,如云间的飞鸟,它们屈曲双腿,舒开双手,衣裳披帛都在飞动。第8窟拱门内的小龛里,有一对双膝跪下的供养飞天,手持食钵,就如姣丽而娇柔的少女一般。
图121
图122
第7窟和第8窟,后室窟顶天花仿平棋式,共分六区,每一区为莲花藻井,周围绕以8个飞天,姿态各异;双十字形井梁上也雕有2个飞天对舞,这样全部窟顶共有62个飞天在飞舞和奏乐,连石壁也随之旋转起来,雕刻的光影深浅明暗陆离,形成幽深的奇境。(图122)还有第9、第10、第12窟的飞天,长裙披带,无不美妙可人。第9窟的乾闼婆伎乐,手持箜篌、筚篥、瑟、曲颈琵琶、细腰鼓、腰鼓、法螺、横笛、钹、杖鼓,是一支完整的乐队。这些都是当年的宫廷乐舞的留影,如梁简文帝《赋乐府得大垂手》说“罗衣恣风引,轻带任情摇”,这些当年的白苎舞、公莫舞等乐舞,都离不开飘曳的长绸。
云冈石窟雕塑也有反映当时杂技伎乐的。东汉张衡《西京赋》记载的“都卢寻橦”,是汉魏时的一种杂技,设马车,立木橦,两小儿在木上或如鸟飞,或倒挂(《太平御览》对此有记载),十分精彩,第50窟对这种演出有所表现。
云冈的窟龛装饰极为精丽,如第9窟、第10窟。佛龛内雕有佛、菩萨,有天宫伎乐,还有蛇龙盘绕的须弥山、摩醯首罗天和鸠摩罗天这两位天神,以及力士、鹿头梵志和婆薮仙人(受佛法影响的外道),形成一大片绚丽的雕刻。第12窟的飞天则尽情歌舞。第15窟西壁中层下有花鸟画一般的浮雕装饰带,用鱼和鸟、水草组成,颇有鸟儿翔集、鱼跃清波的画意。在第8窟的佛像底座上雕有一只仰首而望、前肢跪下的驯鹿,似乎和佛本生故事中的九色鹿传说有关,雕出了它既温驯又灵动的神韵。
第8窟有浮雕的护法天王像、天人化佛,全来自古印度题材。鸠摩罗天是很好的装饰雕塑。它的五个头都是童子面,笑容纯真,长发披覆,骑在孔雀身上,手上或擎鸡,或持铃铛,或持日月,或持弓箭。它身旁则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共同烘托气氛。它们和印度式样的刚猛之型的天人化佛完全不同,更多地显出中国北方民族纯真可爱的性格。
在云冈雕刻中,如梁思成先生所说:“飞天手中所挽花圈,皆希腊所自来,所稍异者,唯希腊花圈为花与叶编成,而我则用宝珠贵石穿成耳。顶棚上大莲花及其四周飞绕之飞天,亦为北印中印本有。”
云冈石窟是石头雕凿的史书,是不朽的奇观,可惜它是用较松散的砂岩雕凿的,易于风化,毁损较多,再加上清末以来被国内奸商勾结日本、欧美各国不法分子偷盗,残破非常严重。1935年调查时,仅丢失的佛头就有300多个。如今,保护云冈不受风化的威胁、回收云冈失窃的雕刻,仍是摆在我们这代人面前的重要任务。另外,云冈石窟附近是采煤区,采煤的时候这里飞尘满天,环境污染对它也造成了侵蚀。现在这里已采取了禁止挖煤的措施,并进一步探讨运用科技手段,修复和保护这座人类文化的宝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