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雕塑在汉代是很重要的,成为汉代社会勃勃生气的最好象征。如果说秦代的马和周代的盠驹尊一样,还是静态的,那汉代就大大不同了。汉代的马在当时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在反击侵略的战争中奔驰,负起交通运输的重任,不论是皇帝、将军还是平民,都珍爱它们。汉武帝曾到西域的乌孙(今天新疆伊犁一带)征求良马。又在大宛获得三千多匹汗血马,这是可以日行千里、流出红色的如血一般的汗液的宝马,在汉代广为繁衍。武帝欢喜之极,作《天马歌》赞美说:“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yì,超越)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这是流着红汗,能够超越万里,只有龙才能与之为友的骏马!所以汉马在艺术表现上多是“螭颈龙体,矢激电驰”(《历代名画记》),和汗血马的体形轻细、颈部弯曲的特征相类。它们或张口长嘶,或昂首飞驰,或在沙场上征战,或在嬉戏,或在跋涉,显示出飞龙一般的威风、动态。马和龙是一致的,都代表着昂扬的风貌和斗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龙马精神。
陕西兴平汉武帝的茂陵附近,曾出土一匹镏金铜马,高62厘米,造型较瘦劲,但胸肌仍饱满,双眼前视,鬃毛修制齐整,显出俊伟之气概,通体光滑,镏着一层金,尤其显得华贵。(图61)
图61 西汉镏金铜马。陕西兴平茂陵出土
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风流岭出土的一匹大铜马,高达117厘米,比与之相配的御者高大得多,用分范法铸成,能看到模范的痕迹。由于年代久远,铜色隐约有些锈蚀,却更显出铜的材料美。它弯颈张口,尖耳凸目,头部略带龙形。它扬起的尾巴更增加了整体的气势。马的腿部肌肉都圆满地凸突出来,肥壮而雄健。它的四条腿有三条都是直立的,一条弯曲伸出,似奔走,似欢喜而跃,可谓别具匠心。(图62)
图62 广西贵县风流岭出土之西汉大铜马
在甘肃武威一带,曾出土了很多木雕、铜铸、陶塑的马,有供人骑乘的,有飞奔的,有驾车的,千姿百态。武威在汉晋时是盛产良马的牧场,所以才会在艺术上反映出来。在武威雷台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了一件铜奔马,最是有名,也是一匹雄俊的龙马。
甘肃省武威的雷台是当地著名的古迹,“文革”时有人在台下挖防空洞,发现一个墓穴,里面有棺床,还堆满了各种金银铜器等文物。文物工作者把它们收集起来,避免流失。这其中有铜马39匹,铜车14辆,铜俑45个,铜牛1个,显然是一支车马仪仗队。(图63)铜马神态各异,形体矫健。铜奔马就是其中的一件,最初堆在库房里,未能引起重视,后来文史大家郭沫若发现了它,赞赏不已,人们才认识了这件无价珍宝。它高34.5厘米,长45厘米,造型不同凡响,马头棱角分明,马耳尖尖,鼻孔翕张,张口长鸣,四条腿有三条飞腾而起,马尾飞扬起来。它的一足踏在神鸟龙雀(一说是飞廉)之上,龙雀回首惊顾。这一个神奇的设计不但稳定了它的重心,而且更显出它的轻盈,表现了它是逍遥于九天之上、风驰电掣的天马。从侧面看去,它有如一个倒三角形,虽然有些危险,却又很平稳。(图64)
图64 铜奔马。东汉,高34.5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面对着这件珍宝,学者们争论不断。郭沫若最初给它定名为“马踏飞燕”,但是它足下的鸟儿是鹰钩喙、长尾,不像燕子,所以有学者说鸟儿是龙雀或飞廉,应定名为“马超龙雀”或者“铜奔马”。有的学者认为这马是“马神”“天驷”。有学者认为它和马王堆出土的《相马经》、北魏时《齐民要术》里记载的相马标准完全符合。如按照《齐民要术》的说法,“鼻大则肺大,肺大则能奔”,就是肺活量大,它的鼻孔确实就是大张的。又如“龙颈突目,平背大腹,肶重多肉”,也符合它的形态。所以它其实就是良马的模型,古人用来挑选良马的马式。《后汉书》记载在东汉时名将马援铸铜马献给皇帝,高三尺五寸(约80厘米),对这件铜奔马或许有影响。
虽然名称各异,但都有飞马,都有挟着劲风飞扬的气概!它既是艺术杰作,又是科学的结晶,令人惊叹。后来武威还出土了与之造型相同的陶奔马,可能武威一带的牧场正是汗血宝马的家乡,所以才会有同样的造型出现。汉代艺术家也注意表现马的多侧面性情。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的陶塑马驹,高约一米,四足挺立,富于变化,高扬起尾巴,裂开嘴巴,圆转弯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匹稚气可爱的小马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