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雕塑故事:史前动物雕塑及其珍藏

中国雕塑故事:史前动物雕塑及其珍藏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人们才能仔细观察朝夕相处的动物,才可能诞生雕塑佳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羊、猪、鸡等也是远古人类饲养的主要动物,远古雕塑对它们也有表现。在河南裴里岗、浙江河姆渡、湖北屈家岭和石家河等史前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陶羊。直到今天,这些小动物陶塑还能吸引我们,因为它们被先祖们仔细观察,精心塑造,注入了自己的爱心。

中国雕塑故事:史前动物雕塑及其珍藏

在先祖们留下的雕塑中,表现得最多的就是动物。这是因为从古至今,人和动物是分不开的。人们通过狩猎、驯养动物获得食物和皮裘等,久经驯养的动物成为人类的朋友,于是在人们的手中就创造出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反映了人和动物的亲密关系。一开始也没有成熟的技法,人们随意地用泥巴和石头来塑造和雕刻,慢慢地技巧就成熟了。犬是机警的,鸡是昂首报晓的,猪是肥胖的,鱼在水里游,羊温驯可亲,泥塑石雕的它们呈现出童心、情趣

比如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它可以做人们狩猎的帮手,也可以看家护院。1975年在山东胶县(今胶州市)三里河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就有它的雕塑出土。大汶口文化是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的史前文明,距今约六千五百年到四千年,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经济以农耕生产为主,驯养了很多牲畜,陶器生产也有长足的进步。也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人们才能仔细观察朝夕相处的动物,才可能诞生雕塑佳作。无名的艺术家把一种类似于鼎的饮食容器鬲,用泥土塑成狗、龟、猪的形状,再烧成陶器,既实用,又有美感,别具匠心。

到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前后,大汶口文化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狗形陶鬶,和其他文明初创时的作品一样,具有朴实的艺术风格,不曾有太多的花饰。(图1)只是塑出它胖圆的身躯,伸开的粗壮四足,稳稳地立在地上。爪子向外如花瓣般撇开,更增强了稳重之感。它的脖子很粗很圆,高昂起来,又张大了嘴,似在汪汪吠叫。它小小的耳朵、眼睛、牙齿都略加刻画,带有几分稚气。它的尾巴卷曲着,似在摇动。它无疑是一只惹人喜爱的看家犬,非常机警,又和主人很亲近。当然,这毕竟是一件饮食器具。所以,小狗的形状和器形巧妙融合,背部有一个圆形的注水口,卷曲的尾巴其实就是半圆形的把手,小狗张开的口也正做了出水口,可以流淌出腹内的液体。这就使它适用于日常生活。

图1 狗形陶鬶。新石器时期,高21厘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羊、猪、鸡等也是远古人类饲养的主要动物,远古雕塑对它们也有表现。羊在古代的地位很重要,它给人们提供肉食和皮裘,人们的衣食都离不开它。古人视它为吉祥的象征,“祥”和“羊”这两个字古代是相通的。在河南裴里岗、浙江河姆渡、湖北屈家岭和石家河等史前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陶羊。河姆渡出土的陶塑羊,身子较肥壮,近乎是方形的,头和足稍具大形,点到为止,显得憨态可掬。湖北石家河出土的一只小陶羊,高5厘米,长6厘米,只塑出它的身子、盘曲的角、尖尖的头部,四足近于圆锥状,支撑着身子,技法简洁,却抓住了小绵羊的主要特点。看它伸着头,似乎是紧随在牧童身后要草吃。它的体积感很强,既写实又略带夸张。它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雕塑艺术的技巧。(www.xing528.com)

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一只约七千年前的小陶猪,四肢很短,身子肥壮,腹部鼓出,嘴伸出,似乎要拱着什么,很是生动。(图2)在黑龙江宁安的莺歌岭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五只陶塑小猪,有的体态丰硕,四条小足短而粗,后腿又伸直欲走,是小猪的形象;有的却体态匀称,似乎已是成年猪。湖北、山西等地原始文化遗址都出土了陶塑鸡,说明我国驯养鸡历史很早。湖北天门市邓家湾出土的陶塑鸡,是一只养肥了的鸡,昂着头,尖嘴短尾巴,很是逼真。

图2 陶猪。高4.5厘米,新石器时期,河姆渡遗址出土。浙江省博物馆

捕鱼是古人重要的食物来源。原始人类对这水中的生灵是心怀感激的,也在仔细观察、塑造它们。在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泥塑的小鱼、鱼头,它们的身子和尾巴都被塑了出来,有展开的鱼鳍,还戳有一个个圆圈表示鱼鳞,很有装饰性。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个木柄,上边也刻着鱼形,把鱼头和鱼身等表现了出来。约五千年前的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也出土了玉雕鱼,身圆尾短,鱼鳃历历在目,显得圆滑可爱。

直到今天,这些小动物陶塑还能吸引我们,因为它们被先祖们仔细观察,精心塑造,注入了自己的爱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