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乏目标或目标确立不合理
目标指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在实际生活中,它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也是行为的导向。人们的行为总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目标的实现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也使心理的紧张不安得到消除,从而结束一个行为过程。目标的实现既是行为的结果,又是满足需要的条件。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后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占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精英和社会中坚;那些占10%的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那些占60%的目标模糊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那些占27%的没有目标的人群,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生活,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缺少目标的设定,如同射箭没有靶心一样,即使射击能力很强,却缺乏方向感。还有的人,其目标确立不合理,要么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要么目标太低,没有挑战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自己的焦虑水平,缺乏积极性,导致行动迟滞。
(二)缺少对目标的分解
有的人谈论理想时头头是道,他们的理想看上去很美,但是缺少对目标的分解,也没有任何具体的实施方案,只是笼统的、抽象的设想,因而导致行动没有出发点,无法清晰把握自己的当前行动方向,无法考量自己现阶段的工作状态与总体目标的达成是否保持一致,无从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无法评判自己的工作效率高低,是否需要对目标进行局部调整等。由于找不到现实通向理想的路径,不知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经过哪些环节来实现理想,因此往往实施起来无从下手,行动懈怠、延宕、放任,久而久之,只能哀叹实现理想的路太遥远、太艰难,从而放弃行动。
(三)主动性差
所谓主动性,是指人在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主动性是由个体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决定的。一般来说,工作主动性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无须他人提醒,便能积极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第二层次是上级安排任务后,才去做安排的工作,上级不安排就不知道去做;第三层次是上级安排任务后,经多次督促,才迫于形势去做;第四层次是上级安排任务后,告诉他怎么做,并且盯着他才去做。主动性差的人成就动机低下,一般不会为了取得较好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惧怕冒险与挑战,容易受惰性和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光向下看,缺少行动力。
(四)知识技能储备不足(www.xing528.com)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已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10年缩短到3~5年,人们原有的知识面临着老化和淘汰,需要及时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然而,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的是,有人对智性或知识表示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人生有害而无益,有些人因此对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及时充电,对学习产生倦怠。由于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他们无法应对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的各项任务,无法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与此同时,许多人所从事的职业与原先在高校学习的专业常常不对口,造成了“所掌握的知识”与“所运用的知识”相分离的现象。面对这一现状,有的人只知抱怨,或放任自己,从不调整自己,不去学习新领域、新行业的知识,不去缩短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职业需求的差距,当新的机遇和挑战来临之际,他们只能有心无力,望洋兴叹。
(五)外部评价缺失
个体的行动力缺失还与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中缺乏评价有关。评价意味着约束和监督,意味着考核和甄别,任何有效的管理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对完成任务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它包括对工作主体、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结果的价值判断。评价是多向度的,既有对当前产生影响的判断,也有对未来有长远影响的评价。因此,评价不仅指向现在,也着眼于未来;既是对当前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提前考量,是进一步优化未来工作的根据。但在现实中,有的组织由于对评价的意义认识不够,存在着不重视评价的现象。有的部门只重视形式,满足于完成常规性的工作,不重视工作效果,工作结束后也不做任何评价;有的虽有评价,但却流于表面,对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情况评价肤泛不切,也没有把评价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职位级别和薪酬分配的依据,作为员工确定其职业发展和晋升路径的参照系,导致部分人常处在一种游离于具体工作任务之外的状态,即出工不出力,隐性脱岗,隐性旷工。
(六)早期行动习惯培养缺失
个体的行动力缺失还与他们在成长早期缺乏行动习惯培养有关。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动习惯,行动就会有目的性,就容易提高做事的效率,能够及时解决问题。而在现实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往往只重视其学习兴趣、卫生习惯等方面的培养,而没有把及时行动、有效监督自己的行动作为培养的内容,导致子女从小做事拖拉,一遇挫折就退缩,而家长却往往认为这是孩子“性子慢”“做事稳当”的表现,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样的状况一旦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很容易导致个体在踏入工作岗位后延续以往的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