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在我在介绍工作室思维或其工作坊时,所有的教职人员都很喜欢透过工作室思维习惯这个镜头审视自己的实践。
——埃文·黑斯廷斯,戏剧咨询老师,印度,邦加罗尔
我们观察到老师运用这个框架的第一步是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
我想在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和教室中强调哪些思维习惯?
我已经用到的方法或任务能够顺理成章地培养哪些习惯?(www.xing528.com)
在和个别学生和观众的对话中有哪些习惯经常出现?
在长达六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老师透过工作室思维习惯观察自己的工作并指出所看到的内容,之后他们开始用其他各种方法使用这些习惯。他们注意到了自己实践中的不足——一些他们经常忽视的习惯——以及整合一些习惯的新机会。最终,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认真思考工作室学习结构及其在推动他们审视和完善自己的实践方面的作用。
这个框架为老师和学生的课堂对话提供了语言基础。老师们也非常富有创意地开发出了一些用于构建和记录有关工作室思维谈话的工具。例如,在加州的阿拉米达县,老师们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叫做思维墙(Thinking Walls)的非正式的、临时公共记录板(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世界著名的瑞吉欧埃米利亚幼儿园所使用的记录方法)。思维墙主要用于展示学习证据,个人、小组或较大群体之间的反思对话,以及在学生的行为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的平台(Hetland,Cajolet,&Music,2010)。这些记录板上经常贴有大量的学生作品或学生实践、学生、以及老师和学生互动的照片,老师和学生会在照片上写上标贴或在图片上写上相应的工作室思维习惯,有些老师在上面贴上了包含八个工作室习惯的饼状图。学生将其作品、反思和图片摆放在对应的工作室习惯区域,以表明与某一工作室习惯的联系。在这些可视的、协作反思工具的帮助下,师生用同一种语言谈论学习,将学习的重心从仅关注艺术产物为中心转移到更为严谨的将艺术作品和艺术过程作为思维证明的做法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