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民间文学在当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传统民间文学在当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民间传说和少数民族题材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以民族文化的独特视角不断进行增补完善,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如今阿凡提早已超逸了民族的界限,成为各民族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观众对于民间故事改编的动画作品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即便是在国产动画市场低迷的当下,仍有不少观众希望看到由传统民间故事改编的动画作品。

传统民间文学在当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国产动画的民族风格,源自动画中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学追求在于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富于民族特色的题材曾经是中国动画的主要方向,如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等等,厚重的文化底蕴也赋予了影片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古典神话题材

神话中充满绮丽的想象和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倾注了人们的愿望和爱憎。原始人类渴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来保障生活,这种意愿通过不自觉的想象化为具体的想象和生动的情节,于是就有了神话的产生。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神话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生了以此为表现形式或题材内容的小说,如《封神演义》《搜神记》《西游记》等。

动画最基本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假定性”,神话故事因其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出天马行空张力,这种张力通过动画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表现可以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动画中的人物可以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几乎无所不能,将神话的幻想世界刻画得绚丽多姿。这是其他艺术难以企及的表现形式,因此神话故事成为动画工作者理所当然的创作素材

《西游记》是在我国动画史上改编次数最多的一部神话小说,其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圆熟的叙事技巧吸引着众多的创作者对其进行艺术改造。围绕《西游记》进行的创作从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开始,仅在国内改编的相关作品就多达十几部。《西游记》之所以能够进行这么多次改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西游记》具有浓厚的童话色彩。千奇百怪的人物形象、离奇夸张的情节,描绘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真世界,也只有在这样童真的世界里,孙悟空才能自由地发展他那自在不羁的性格。其次,惊险刺激的冒险经历。师徒四人历经磨难西天取经的路途就是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冒险历程,这种绮丽的幻想不仅满足了儿童的英雄情结,也迎合了成年人的心理。再次,单一的线状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满足各种艺术形式的转化,而且可以创作出符合各种年龄层次的剧本结构,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最后,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一部流传已久的古典小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改编,群众已经无比熟悉,其中的经典片段更是耳熟能详。基于以上几点,无怪乎有那么多动画创作者醉心于对《西游记》的改编创作。

我国动画在“探民族形式之风”的口号下,制作了许多古典神话题材的精美作品。如1978年的《哪吒闹海》根据《封神演义》部分章节改编。故事紧紧抓住“闹海”这个主旋律,以哪吒和龙王之间的冲突作为主线,设计“出世、闹海、自刎、再生、复仇”五段情节,刻画了一个天真烂漫、敢做敢当的小英雄。[5]这种不囿于原著的改编,使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生机。

(二)民间传说和少数民族题材

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以民族文化的独特视角不断进行增补完善,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我国民族众多,民间传说故事的资源十分丰富,对动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以此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动画影片。如《神笔》《蝴蝶泉》《一幅僮锦》等都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

动画长片《一幅僮锦》是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改编自壮族民间传说,讲述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劳作和智慧改善生活的故事。故事中的母亲历经辛苦织就了一幅僮锦,令人惊奇的是,僮锦上的画面居然变为现实。影片彰显了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主题,而传统青山绿水的背景也增添了影片的抒情色彩。

木偶动画《神笔》讲述酷爱画画的牧童马良,刻苦练得一手好画,感动了仙人,得到仙人赠送的一支能够将绘画变成实物的神笔,马良用这支神笔造福家乡百姓。这样的故事在叙事内容上契合了国产动画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www.xing528.com)

同样取材于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影片还有《孔雀公主》《蝴蝶泉》和《阿凡提的故事》等。《孔雀公主》根据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改编,影片大胆地采用两条主线的叙事方式,一为主人公缠绵的爱情,一为尖锐的宫廷斗争。导演细腻深入的功力将主题表现得凝练深沉,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丝毫不亚于一部故事片

《阿凡提的故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木偶动画系列片,源自新疆地区流传已久的阿凡提的故事,具有很强的维吾尔族民族特色。影片讲述聪明机智的阿凡提智斗欺压百姓的土财主巴依老爷的故事,反映了反对压迫、渴望平等的主题。阿凡提在谐趣幽默中将恶劣的巴依老爷耍得团团转,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如今阿凡提早已超逸了民族的界限,成为各民族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同样根据维吾尔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动画还有《善良的夏吾冬》,影片带着一种“天方夜谭”式的中亚风格。

《火童》根据哈尼族传说改编,讲述哈尼族少年明扎舍生取义的故事。影片借鉴传统绘画风格,并融合少数民族的蜡染技艺,造型不拘一格,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荣获国内的优秀影片奖,还赢得了1985年首届广岛国际动画节C组一等奖。

由此可见,观众对于民间故事改编的动画作品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即便是在国产动画市场低迷的当下,仍有不少观众希望看到由传统民间故事改编的动画作品。据调查,我国儿童对《梁祝》《聊斋》等故事都怀有浓厚兴趣。[6]如果将古老美丽的民间故事和当代观众的精神诉求相结合,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一定能够获得现代观众的喜爱。

(三)童话及成语、寓言故事题材

纵观中国动画各个时期的作品,多数题材都表现出寓教于乐的精神。尤其是童话题材的影片,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形象,并对自然事物做拟人化的描写,富含浅显的生活哲理,比较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谢谢小花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第一部童话题材的动画片,描写担任守夜工作的小花猫坚守岗位,将被老鼠偷走的蛋宝宝送还鸡大婶,还连同鸡大哥一起抓住老鼠,为大家除害。充满童趣的故事和人物造型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动画影片《南郭先生》和水墨剪纸片《鹬蚌相争》都出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南郭先生》讲述一名混迹于皇家乐队的冒牌乐师不自量力的故事。剪纸片《狐狸猎人》用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用巧妙构思的童话告诫人们,胆小鬼都是可悲的。《小鲤鱼跃龙门》让一群胸怀壮志的小鲤鱼带领着观众领略国家发生的巨变,教育人们要坚持不懈,不畏艰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