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与动画创作:融合与发展

传统文化与动画创作:融合与发展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画创作与中国特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寻求文化根源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刻发展和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过程。在国家动画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动画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动画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开辟了新的出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基本共识是:中国动画走出困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鲜明,必须融入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与动画创作:融合与发展

动画创作与中国特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寻求文化根源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刻发展和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过程。本书从分析原创动画中对本土元素运用的误解和成因入手,强调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理论的重要性;倡导加强原创动画团队建设,增强文化内涵和作用;推进民族特色,提出优秀工程文化战略,促进动画产业发展。

在国家动画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动画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动画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开辟了新的出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动画制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强调技术优于创造力,追求效率和节省时间,导致更多作品的出现和更少的精品作品。李朝阳认为,中国动画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不知道如何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他认为创造力和原创性背后的动力不是技术,而是文化和艺术本身。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基本共识是:中国动画走出困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鲜明,必须融入民族传统文化。

(一)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原创水平

在具体的动画创作实践中,重制作、轻创意的情况屡屡发生,原创力量薄弱,“根子”还在认识上。例如,拿来即可、低幼龄化等。许多角色虽身着唐装、手持毛笔,但所言所行,并非中国传统思维与文化,动作也过多借鉴欧美套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认知与情操没有真正得到体现。文化“寻根”不能简单嫁接,如果只是简单套用“外壳”,则无异于南辕北辙。西班牙海神影业总裁约瑟夫认为,所谓的元素很多都只是形式上的东西,中国文化的精神表达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这种精神,即使换成别的面孔、别的场景,也一下子能认出来,这就是中国。由此可见,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动画作品的感染力和认同度。出现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有的是缺失文化自信,以洋为美;有的则是为了生存需要,简单模仿,反而使自己原创的队伍建设落后了,因此,解决这些认识上的“误区”,需要对已有作品进行认真剖析反思,需要我们的创作团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努力提高原创水平。

(二)提炼文化内涵,宣扬民族特性

动画创作融入民族特性,是一个文化“寻根”的过程,这需要我们认真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提炼出最能反映民族特征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内涵,把中国的民族意志、人文价值、审美观念在动画作品中表达出来。

1.以中国精神塑造动画作品的灵魂

习近平对文艺作品提出了三个方向的精品标准,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其中“思想精深”为首要标准。选中国题材要体现中国文化内涵,讲中国故事要体现中国精神。“木兰从军”这个中国故事,其主题与文化内涵表达的是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和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操,多年来这个故事被数次改编,连美国迪士尼也看中了这个题材,在美版动画《花木兰》中“替父从军”的关键情节被弱化,叙事主线强调突出了木兰崇尚女子平等自由、追求爱情的西方思想。人物、场景、服装、道具是中国的,其文化内涵却换成了追求自由爱情与个人英雄主义,成了典型的美国视野、美国主题。可见,文化元素的选择并不能替代文化内涵的提炼。

2.以中国品行刻画动画作品的人物形象

动画设计离不开对人的刻画,怎样刻画与表现人物角色的修养品行非常重要。既然题材是中国的,观众群也是中国的,剧中角色的形象、品行也应该符合中国人的道德规范。中国人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为人谦和、含蓄,守本分、讲分寸,不做过犹不及的事;处理分歧,主张求同存异、和谐共处;遭遇挫折,积极进取,不屈不挠;面对挑战,不畏强暴,刚柔并济;遇到矛盾,舍利从义、舍己从公。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行凝聚了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和智慧,几千年来代代相承、薪火相传。动画创作中只有以这些道德品行作为刻画人物、设计行为举止的准则,才能够让剧中角色生动、鲜活,成为观众心中期盼的中国形象。

3.以中国风格滋养动画作品神韵

动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具有特定的地域属性和人文历史属性。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特征鲜明、博大精深,为我国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源,粉墙黛瓦古村落,一湾小溪伴竹林,高士抚琴对残月,学子诵读到天明,钓罢归来不系舟,长亭送客泪沾巾……看到这样的场面,谁都能联想起中国风,都会把这部动画片与中国故事联系起来。中国人推崇神似,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夸张、抽象、变形、虚拟的极大想象空间;中国人追求意境,在画面上可以自由布局,形成虚实、简繁。中国人喜爱中国红、青花瓷,喜爱壁画的端庄、皮影的憨态、京剧脸谱、结局的圆满,这些艺术元素构成了独特的中国审美情趣,形成了浓郁的中国风格,在动画创作中根据剧情需要结合并运用,中国神韵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三)用活本土元素,展现中国风采

要把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文化元素、文化风格用动画语言表达出来,需要活用传统本土元素。例如,在剧本创作方面,选什么题材讲什么故事,安排什么样的矛盾冲突,人物命运和结局怎样,都与主题表达密切相关,要在剧情设置、故事改编上符合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和喜好习惯。又如,在美术风格方面,水墨、剪纸、年画等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老百姓喜闻乐见,认同感很强,早期许多优秀国产动画学习借鉴了这些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美术风格,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在动作设计方面,角色的动作是以运动学、表演学为基础的,表演有许多不同的流派,据此而设计的动作必然风格迥异,如迪士尼系列最初请好莱坞演员进行真人表演,之后原画师再根据真人动作进行创作,因此角色动作不仅幽默夸张富有真实感,也充分展现了西方人行为动作的细节习惯,而中国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借鉴了戏曲京剧中“净、丑”形象,《渔童》则根据剪纸的平面化特征将传统皮影戏的动作规律进行了融合,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的动作设计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场景色彩方面,中国人对动画色彩的要求是注重造型与色彩的统一,注重用墨的神韵与意境。喜欢明度、纯度较高的色彩,反之对灰暗的、纯度低的颜色较为厌恶。中国人对红色尤其偏爱,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蒸蒸日上的象征,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即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色彩艺术的表现手法,再加以戏曲脸谱、传统年画的色彩搭配,并在场景色彩中融合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元素,使画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注释】

[1]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08页。

[2]同①。

[3]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7页。

[4]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95页。

[5]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6]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15页。(www.xing528.com)

[7]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0页。

[8]韩羽:《“和尚”叙家常》,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第76页。

[9]阿恩海姆等:《艺术的心理世界》,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卷,第109页。

[1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12]季羡林:《季羡林谈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76页。

[1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14]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页。

[15]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16]同③,第19页。

[1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6页。

[1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0页。

[19]同①,第293页。

[20]同①,第295页。

[21]邵杨:《国产动画的文化传统重构》,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第94页。

[22]张颖:《中国动画与“中国学派”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第191页。

[23]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当代电影》,1988年第6期。

[24]齐骥:《动画文化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25]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