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真实呈现抗日战争

如何真实呈现抗日战争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战神剧”集中反映了当前某些文艺创作者“为人民币服务”、缺乏专业精神和基本底线的不良倾向。“抗战神剧”对历史毫无顾忌地戏仿和拼接,反映了当下中国历史教育的缺失。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者,但“抗战神剧”的历史观和战争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失。

如何真实呈现抗日战争

著名抗战史研究专家徐鹏飞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性、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但是,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或是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上述所谓的“抗战故事”罔顾历史真实,普遍缺乏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扎实的史料考证,对抗战时期的历史常识和时代特点进行想当然的臆断和编造,往轻了说是愚蠢无知,往重了说是解构历史、亵渎英灵。

“抗战神剧”集中反映了当前某些文艺创作者“为人民币服务”、缺乏专业精神和基本底线的不良倾向。少数“抗战神剧”的投资编创者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商业利润,毫无原则地在抗战剧的框架下植入各种所谓“看点”、“雷点”和“槽点”,甚至不惜进行“自黑式营销”,以达到吸引注意力、扩大受众基数、获得更高收视率的效果。此外,一些创作者的艺术造诣不高、编创水平不够,没有能力拍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抗战正剧,但又觊觎丰厚的市场回报,只能用奇技淫巧来糟践历史。另一方面,在以往的管理环境中,抗战题材剧以“弘扬主旋律”题材往往可以有效规避其他类型和题材的创作风险,并且能够较为顺利地立项、投资、制作和播出,于是投资方就扎堆进入抗战剧市场。

“抗战神剧”对历史毫无顾忌地戏仿和拼接,反映了当下中国历史教育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讲,迈进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有那么一些人在追逐物质利益和进行精神消费的同时,缺失历史教育,丢失了正确的历史观和严肃的历史态度。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古老的历史遗存被束之高阁,针对抗战历史更是欠缺足够的严肃认真的系统学习和教育。一些年轻人“哈韩”、“哈日”成风,甚至崇洋媚外、数典忘祖。这些社会现象让那些随意亵渎历史的创作者有机可乘。他们或许认为:即便他们肆意篡改历史、调侃先烈,也不会引来大规模的口诛笔伐,更不会因此丢掉饭碗;相反,还会赚取大把大把的钞票。(www.xing528.com)

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者,但“抗战神剧”的历史观和战争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失。那些“抗战神剧”的杜撰者不但对战争的残酷没有切肤之痛,对民族之殇表现出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心态,也缺乏爱国主义情怀、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对抗日战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民族心理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刻的认知。不洞悉历史,不了解战争,就不能正确理解抗日战争为什么前后经历十数年之久,不能理解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沉重如山的代价。

在世界上,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视作品浩如烟海,以我们有限的认知,除去“抗战神剧”外,几乎没有哪部在公共平台播出的影视作品以戏谑的方式对待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民族历史的正确解读和积极传播,尤其需要我们警惕错误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态度给国内观众乃至国际舆论带来错误信号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上,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赴汤蹈火,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壮怀激烈的民族史诗,树立了民族解放事业的伟大丰碑,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从而为影视和各类文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大地。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应该自觉维护民族尊严和历史正气,坚守思想品格和艺术情怀,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书写这段伟大历程,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来告慰英灵、铭记历史。为此,我们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