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在美国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之前,日本就已注定失败,那么二者在日本投降问题上是否毫无作用?我们说,它们不是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但在加速结束战争问题上却不应否定其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西线战场胜利结束之后,日本帝国主义陷入孤立之中,投降的命运已不可避免。但是,这时它的实力还没有遭到致命的打击;特别是1945年2—5月,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兵备动员”后,它拼凑了40多个师团240多万的兵力。以日本军部为首的主战派在政府中还占有很大的势力,在5月9日《关于德国投降的声明》中,仍称“欧洲战局的急邃变化,对帝国的战争目的不会发生丝毫变化”。[1]特别是6月8日御前会议通过的《世界形势的判断及今后应采取的指导战争的基本大纲》,还疯狂地叫嚣“帝国必须以坚定的决心,坚持必胜的斗志,不遗余力地发扬皇国传统的忠诚之心,坚持采取政略战术,万无一失地抓住战胜的神机”。[2]对此,主战派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军事上将主要战斗力集中起来,加强本土战场的备战阵势,对外则着重对苏对华的政策。
基于此,当时曾估计,要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还需大约一年半的时间。波茨坦会议期间,由美、英两国参谋长负责拟订并经两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共同批准的对日作战部署的报告中认为“终止日本有组织的抵抗日期为1946年11月15日”[3],也即近一年半时间。毛泽东在1945年6月24日的电报中也作了估计:“现在距日寇崩溃只应估计尚有一年半”[4]时间。而且,在这一年半时间内,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还要作出巨大的牺牲。当时美军参谋长马歇尔认为:“在日本本土使日本投降估计要牺牲五十万美国人的生命。”[5]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按当时反法西斯各国所具有的打击力估计,战争的胜利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各国还需要付出很大的牺牲。
为了尽早结束战争,减少盟国的损失,在日本不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情况下,给它以致命的摧毁性的打击以促使它最后投降,已成为一种必需。于是,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9日凌晨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同一天美国又向日本长崎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终于宣布投降。
无疑,在尽早结束战争这一点上,美国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是在二者的打击下,日本迅速决定投降。那么,二者的这种作用是一半对一半,还是有主次之分?显然,苏联的对日宣战和迅速出兵东北是这种作用的主要方面,而美原子弹轰炸则是次要方面。确实,8月6日美国的原子弹轰炸一时间摧毁了日本的重要城市广岛,然而从全局上看,其结果并没有像美国所期待的那样,促使日本政府最后下定投降的决心。事实上,由于广岛通信中断,详情军部第二天才得知,而且日本军部对此事件的反应也只是向广岛派遣了一个调查团,它照旧在进行本土决战的准备工作,甚至政府连内阁会议也未召开,原定召开的最高军事会议也取消了。从美国发表的战略轰炸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日本国内在遭到原子弹攻击后,并未出现严重动荡,“即使遭到原子弹轰炸的城市里,原子弹也没有能摧毁日本人的战斗精神”。[6]更何况,美国不能也没有条件没完没了地在日本本土施以原子弹的攻击。当然,美国原子弹轰炸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也是确实存在的,不管承认与否,它的巨大杀伤力对日本来讲也是无法轻视的。因此,美国原子弹轰炸对日本的投降有作用,但不是主要方面。
相对而言,“在原子弹出现以后,(日本)最高战争指导部的既定方针——7月21日最高军事会议所决定的等待苏联的表示来处理《波茨坦公告》的态度——还没有任何变更”[7],日本政府此时注重的是苏联的态度,关心的是预定8月8日中夜(莫斯科时间8日下午5时)在莫斯科举行的佐藤大使与莫洛托夫外长会谈的结果。8月9日零时,日本最后得到的不是苏联从中调停以使日本体面地结束战争,而是向日本宣战并迅速出兵东北的消息,日本最后的一丝幻想彻底破灭。9日凌晨,东乡外相访问铃木首相,同意结束战争,立即商量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这样,以天皇为首、内大臣木户及其他重臣和政府要人才决定结束战争。可见,苏联的宣战和出兵东北,对加速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尽早结束战争无疑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这一点,连当时的日本首相铃木也是承认的:“苏联今晨开始对日作战,这使我们完全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使我们不能继续进行战争。”[8]
总之,我们既要承认美国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宣战并出兵东北对尽早结束战争的重要作用,同时又要把二者区分开来,具体地分析各自所具有的不同作用。
注释:
[1]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第530、5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www.xing528.com)
[2]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第530、5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第314、353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
[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801—802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5]《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第314、353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
[6][英]富勒:《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战术评论)》,第520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