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战败已定:美国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出兵日前

日本战败已定:美国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出兵日前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月6日8时15分,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9日凌晨,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并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11时30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如上一组史实似乎暗示着:在美国原子弹轰炸、苏联出兵东北与日本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显然,由于国际反法西斯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45年上半年,日本的败降已成定局。

日本战败已定:美国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出兵日前

1945年5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西线战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随之东线战场也进入了对日作战的新阶段。

8月6日8时15分,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了第一颗原子弹

8月9日凌晨,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并出兵中国东北。

8月9日11时30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

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广播了《停战诏书》,宣布日本投降。

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如上一组史实似乎暗示着:在美国原子弹轰炸、苏联出兵东北与日本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甚至和德、意两法西斯相比较,日本投降是在它的作战力量还没有完全丧失的情况下作出的:日本用于本土决战的兵力,陆军有225万人,海军有130万人,特设警备队有25万人,国民义勇队有2800万人,飞机有10000架。在中国战场,侵华日军还有相当数量,还占领着中国大片的国土,敌我双方力量还处于相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结束战争,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中国自己并没有取得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

事实果真如此吗?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是美国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出兵吗?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得来的吗?果真如某些国外学者所认为的1940年后反法西斯同盟在所有的战场的军事努力都是成功的,唯有“中国战场除外”[1],即使“中国停止战斗,战争的进程也决不会发生改变”[2]吗?寻找答案的途径并不困难,我们只要弄清或证明一个事实,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在美国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出兵东北之前,日本已经承认失败并已步向投降之途;或者说,没有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出兵东北,日本的侵略战争同样注定是失败的。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地进攻苏联,国际形势骤然发生新的变化。随后日本政府决定借机在南方采取新的军事行动,准备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于中东,以图“与德国平分世界”。于是,12月8日,日本以“不宣而战”的惯用伎俩实施了对珍珠港的偷袭,开始了对美、英的军事进攻,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来势凶猛,且频频得手,似乎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持。实际上,日本是在国力极为衰弱的情况下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当时,日本统治集团内部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日本的战争目的是不现实的,包括山本五十六在内的主战派也感觉“现在开战没有取胜的希望”[3],“坦率说来对美战争的前途不容乐观”[4]。内大臣木户幸一更是深表怀疑,因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便建议天皇“抓住一切时机尽早终止战争”。[5]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发动了战争,这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穷凶极恶的疯狂本性。他们企图依靠南方的资源以确立“长期不败的态势”,等待德国使英国屈服、美国丧失意志。因此,当对美、英开战时,日本的战争指挥部并没有制定出如何最后取胜的计划,只是制定了初期作战计划。接下来暂时的得逞也确实使日本国内包括天皇在内的一批人感到得意忘形。

但是,国内的矛盾和国力的衰弱使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到1944年实际上已成西山之日,摇摇欲坠。我们知道:在德、意、日法西斯中,日本是最早发动侵略战争的,而且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深陷中国战场而不能自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的国力明显呈下降趋势。到1941年,“日本的国力与其最高水平的1938年度相比,已下降了20%左右”。[6]在国力枯竭日益加深的同时,战争却仍在继续并更加扩大。为保证战争需要,日本只能以降低国民生活水平为代价,但这只能是暂时的、有限的,甚至是危险的。到1944年,随着资源的严重短缺,日本对战争已无以为继。因此,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日本着手“终止战争”的努力,最早是有意由中立国瑞典从中进行斡旋。9月中旬,日朝日新闻社社长铃木文四郎与瑞典驻日公使维多·巴格进行了接触,初露这方面的信号。1945年春,日本外相会见了即将回国的瑞典驻日公使巴格,并要求回国后同日本驻瑞典公使冈本季正共同探索和平谈判的机会。

2月14日,前首相近卫上奏天皇,认为:战争失败已无可避免,当时“最堪忧虑”的,是“由于战败而可能引起的共产主义革命”。为此,“从维护国体的立场来说,必须研究尽早结束战争的方法与途径”。[7]天皇准许其作和平的试探。于是,近卫等人在3月份拟制了一份《和平谈判纲要》。

在此形势逼迫下,小矶内阁于4月5日垮台,天皇随之授意铃木贯太郎出台组阁,这就标志着“重臣探讨结束战争的工作已经正式开始,也可以说第一步已经取得了成果”。[8]铃木显然也已从天皇的旨意中理解到,天皇的意图在尽一切努力迅速终止战争。作为这一努力的标志,他起用了积极主和的东乡茂德复任外相。

显然,由于国际反法西斯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45年上半年,日本的败降已成定局。日本的高层特别是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天皇已经承认失败的命运并开始向终止战争迈进。这一点,即使顽固如冈村宁次等人也明白无误地表示:此时“盟邦的前途可谓危如累卵”。[9]“1945年过去,半年以后,我们不可避免地感到大东亚战争有日益接近结局的趋势。”[10]这时,既无原子弹的威胁,也未有苏联出兵的迹象,可以说,我们前面所作的假设已经成立,即没有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出兵,日本也已注定是失败的。

投降的命运已经确定无疑,如何“体面”地投降,日本却还有些忸怩之态。此后,日本企图利用苏联和美英之间的矛盾,把最后的一丝希望寄托在苏联身上。

1945年6月,广田与苏联驻日公使马立克4次会晤。广田暗示:日本可以同意“苏联政府可能提出的任何条件”,只要苏联能拉它一把。但是,苏联反应十分冷淡。接着,日本方面加大步子,天皇下令,派遣近卫为特使,携带天皇的亲笔信,赴莫斯科再请苏联出面斡旋。7月12日,东乡电告日本驻苏大使佐藤,要求苏联接见近卫特使,在避免无条件投降的原则下,天皇愿意和谈,但苏联仍无任何答复。(www.xing528.com)

正当日本频繁拉拢苏联之际,7月26日,美、英、中3国为了不使日本完全毁灭,给予它一个“结束此次战争”的机会,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该公告警告日本:不要再与“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为敌,否则德国之结果即为日本之殷鉴;《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盟军进驻日本本土,重判战犯;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日本未来的政府形式由“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最后,“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否则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11]至此,日本侵略者有条件谋和之路已经杜绝,面临的是投降还是毁灭的选择,别无他途。

事实证明,在美国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出兵之前,日本的败降已成定局。尽管如此,日本却摆出“一亿玉碎”、本土决战的架势,对《波茨坦公告》采取“不理睬”态度,以至于延误投降的最佳时机,招致更为严重的打击,使日本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灾难。

注释:

[1][苏]索洛维约夫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8卷第16章第1节,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76。

[2][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第274页,商务印书馆,1981。

[3][日]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中译本),第3卷,第96页,商务印书馆,1983。

[4][日]稻叶正夫:《冈村宁次回忆录》,第313页,中华书局,1981。

[5][日]太平洋战争研究会:《日本最长的一天》,第1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6][日]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战》,第125页,解放军出版社,1984。

[7]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第503、50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下册,第52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9][日]稻叶正夫:《冈村宁次回忆录》,第260页,中华书局,1981。

[10][日]今井武夫:《今井武夫回忆录》,第24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11]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1931—1945)》,第560—561页,海潮出版社,19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