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洋战场与民兵共同抗战,壮大力量

南洋战场与民兵共同抗战,壮大力量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军将战争重点转向南洋,不断从中国战场抽调主力部队。正面战场日军兵力严重不足,国民党军队开始反攻。将主力部队划分为灵活机动的小股武工队,深入敌后游击区开展斗争。扶起大量民兵游击小组,成为游击战的主要力量。与敌占区交界的民兵熟悉地形,在青纱帐期间袭击来回游动的日伪军。八路军武工队与民兵密切配合,力量越来越壮大。在对据点喊话时,经常公布情况,让伪军心里有数。

南洋战场与民兵共同抗战,壮大力量

“五一大扫荡”之后,华北平原的抗日形势进入了低潮。日本鬼子、伪军、汉奸到处搜捕八路军留下的干部、战士和武器、粮食等物资,不断对原抗日根据地的村庄进行“扫荡”和“清剿”。在清晨或夜晚,几十或上百一伙的日伪军经常突然包围一个村庄,大搜大抢。他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发明了一种“剔抉清剿”的方法。每次清剿都是先抓青壮年男人,认为可能是八路的,就按以下方式严加盘查:

(1)问年月,凡答不上民国年号的就是八路。

(2)问党外问题都回答、问党内问题闭口不答的就是共产党

(3)突然喊军队口令,凡立正或表情有变化者就是八路。

(4)扒开衣服看肩膀,扛枪的人有一层厚皮。一般老乡身上泥垢多,八路军身上清洁干净,腿上有打绑腿的痕迹。

(5)老百姓衣服破烂,八路干部衣服整洁。另外,穿好鞋,带钢笔牙刷仁丹的都是八路干部。

(6)盘问时胆小害怕的是老百姓,从容镇定的是八路。[1]

运用这些方法,敌人确实屡次得手。八路军的伤病员和隐蔽在村里的干部被抓去不少,我军转移时埋藏的武器、物资和粮食也被敌人挖了出来。

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还能不能坚持抗日斗争?首先要学会保存自己。在冀中平原上,鬼子靠炮楼能把村庄、田野一览无余。四通八达的公路,鬼子的卡车往来奔驰。一个地方发生战斗,邻近的敌人很快就来增援。深深的封锁沟阻碍游击队的行动,夏天地里有青纱帐,还可以隐蔽,等秋后庄稼收完了,野外就不好躲藏。

残酷的战争教育了人民群众,也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著名的地道战就是在那个时代产生出来的。

地道最早是在河北蠡县发展起来的。这里是鬼子“蚕食”、“扫荡”的重点地区。村干部为了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和追捕,就在荒郊野外过夜。冬天无处藏身,有人就在树林或坟地里挖个1丈多深的地洞,里面铺些柴草,干部夜里披件大衣在洞里睡觉。这种地洞只能藏1个人,大家管它叫“蛤蟆蹲”。

但是,冬天洞里暖和外边冷,天亮时就从洞口往外冒白气,像一缕轻烟。在野外转悠的汉奸发现了,一些洞被敌人起开了。在野外蹲不住,只好又回村里来。在闲场、空院、牲口圈等地方挖洞,或在家里修夹壁墙、垒间密室,躲避敌人搜索。家里挖洞不好保密,敌人“扫荡”时,进村就拿铁条到处乱扎。发现洞里有人,抓出来轻则一顿痛打,重则抓走。还逼着找旁人家的洞,追问八路和粮食藏在哪里。这种单出口的洞很快就失去了效用。

后来为了对付敌人的“扫荡”和“清剿”,群众发明了多口洞,家家相通,这就是初级的地道。有了多口洞,鬼子想抓人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一次,一个村干部被敌人抓住,敌人问他枪在哪里,他说:“没在手上,放在洞里了。”[2]敌人用一条长绳绑着他的手,让他进洞去拿。他在洞里喊够不着,要敌人把绳子松一松。他乘机挣脱绳索从别的洞口跑了。敌人等了半天,只拉上来一条空绳子,气得朝洞里打了几枪,丧气地走了。

“五一大扫荡”期间,定县北疃村的民兵和百姓钻进地道抗击敌人,结果被敌人施放毒气,牺牲了几百人。这给冀中军民一个血的教训:必须把地道改造成能运动、能打仗、能储存物资的多功能地道。“大扫荡”后的残酷环境,促进了地道战的全面发展。

于是,地道战在华北平原的村庄中普遍开展起来。各村百姓用自己的双手,在地下修起了四通八达、构造巧妙的地道网络。挖地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个200户的村庄,挖一条500米长的地道,就要用全村2/3以上的劳动力干整整1个月。到1944年冬,冀中区的地道总长度就达到了12000多公里。保定的冉庄地道、北京顺义的焦庄户地道至今保存完好,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我们的前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付出了何等辛劳的代价!(www.xing528.com)

就在敌后抗日进入最艰苦阶段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后,美军转入反攻。日军将战争重点转向南洋,不断从中国战场抽调主力部队。正面战场日军兵力严重不足,国民党军队开始反攻。日本在华北战场兵力锐减,守备日军18岁以下的学生兵越来越多,没有作战经验。部队普遍编制不满,有的一个联队竟差100人。冈村宁次只能守摊,无力再发动新的攻势。共产党和八路军卷土重来,再次回到华北平原和山东,恢复根据地,开展积极主动的游击战

此时的游击战,在形式和战术上都成熟了很多。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中,主力部队的游击战遵循“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原则。将主力部队划分为灵活机动的小股武工队,深入敌后游击区开展斗争。扶起大量民兵游击小组,成为游击战的主要力量。华北的方针是“敌进我进”,就是进到敌占区去。敌人在我腹心区“扫荡”,我主力转移到外线。武工队去敌占区闹得个天翻地覆,端敌人的老窝,让敌占区没有一处安宁的地方。这样,敌人的“扫荡”、“蚕食”都不会成功,只好回去“清乡”。“清乡”越清越不清,最后大多会变成两面派政权。

于是,武工队回到平原村庄,先镇压汉奸,震慑那些投靠鬼子的人,使他们不敢再为日本人做事。在敌人出入的必经路口,专门捕捉敌人派出的特务和侦探,这叫“猫捉老鼠”,吓得敌人不敢离开据点。鬼子要“扫荡”没有情报,要给养没人敢进村,在据点里干着急。与敌占区交界的民兵熟悉地形,在青纱帐期间袭击来回游动的日伪军。山东清河区一个庄的民兵在青纱帐里埋伏,用粪叉子叉住了30多个敌人,这叫“太公钓鱼”。

八路军武工队与民兵密切配合,力量越来越壮大。1943年后,游击战日益活跃,从以往的小打小闹发展到围困据点,主动进攻敌人。例如:山东以联防区为单位,选择一个重点打击的据点,由各村轮流去骚扰敌人。一个村的民兵又分成若干组,从天黑闹到天亮。放枪、扔手榴弹,弄得敌人彻夜不安。渤海区董家据点的伪军在炮楼里哀求:“俺七天七夜都没睡好觉,叫俺歇一歇吧。”[3]

山东根据地军民注重军事斗争和政治攻势相结合,普遍采用记“红黑点”的方式瓦解伪军。伪军人员谁做了一件好事,就给他记一个红点;谁干了一件坏事,就给他记个黑点。

在对据点喊话时,经常公布情况,让伪军心里有数。对不接受警告的,找机会给予打击,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各区还争取伪军家属,经常找伪军家属开会,要她们劝说伪军反正。喊话时经常指名道姓,让某某伪军听听他家人的劝说。伪军最怕点名,家人的话比八路军的宣传还管用。政治攻势的效果还是显著的。1943年山东共瓦解了伪军7000多人,还在伪军内部建立起1000多眼线。这使日军更加势单力薄,一天天走向衰败。

1944年—1945年8月之前,华北战事不多,战场相对平静。利用这个时期,延安进行了整风和大生产,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组织,建立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各根据地也在发展生产,组织群众,巩固军队和游击队。这些都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抗战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共中央在1944年底指出:“如果各地明年一年,用极大努力,在军民生产方面有一个普遍的高涨,由现在的克服困难,走向不久将来的丰衣足食,我们就能在经济上(粮食及日用品)胜过大后方及沦陷区,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战争愈持久,我们愈丰富、愈强盛。数年之后,我们将出现为中国最强有力的政治力量,由我们来决定中国命运。”[4]

20世纪60年代,我们在总结中共抗战的历史经验时,用了一个字:“熬”。这个字蕴含了丰富的内容。面对强敌,首先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动摇、不退缩。然后还要有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以弱胜强的战斗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在持久战中等待时局的变化,最后战胜侵略者。中共的游击战术,抗战期间上升为人民战争理论。在长期的战争中,实力弱的军队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是依靠人民。有了人民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军队才能生存下来,发展壮大。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战争,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我们。虽然中间会有很多艰难曲折,正义的一方终将获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总结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就是这个道理。这些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开创新的事业,应付变化多端的局面,克服种种困难,依然有着借鉴的价值和深远的启示。

注释:

[1]仇万红、金立昕、刘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纪实》,下,第794—79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仇万红、金立昕、刘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纪实》,下,第797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仇万红、金立昕、刘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纪实》,下,第807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433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