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战场形成的原因-正视抗日战争

两战场形成的原因-正视抗日战争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月16日,国民政府下达国家总动员令,把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接着调集大量兵力,从华北到华东、华中,形成了正面抗击日军的防御体系。随后,国民党军队同日军展开了多次会战,从而形成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其次,两个战场的出现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必然结果。再次,两个战场的出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友各方力量对比及国共双方对抗日战争不同认识的一个反映。

两战场形成的原因-正视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存在和形成,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港台的一些学者宣称,中国只存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国内史学界的传统看法则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国民党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我们说,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符合实际。中国的抗日战争存在着两个战场,它们共同构成抗日战争的整体,但战争初期只有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抗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在抗日战争的进程中开辟出来的。

卢沟桥的炮火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猖狂进攻和全国人民高涨的反日浪潮,拥有全国性政权的国民党政府被迫应战。8月12日,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蒋介石任陆海空军总司令。会议讨论并制定了对日进行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方针,决定进行以保守城市和战略重点为主要目标的阵地防御战。8月16日,国民政府下达国家总动员令,把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接着调集大量兵力,从华北到华东、华中,形成了正面抗击日军的防御体系。随后,国民党军队同日军展开了多次会战,从而形成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早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表示了坚决抗日的态度,1936年又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实现全国抗战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和积极准备。但是,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时,蒋介石仍然不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的一些基本政治主张,国共谈判始终达不成协议。尽管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强烈要求抗日杀敌,但红军主力仍被国民党军队限制、封锁在陕甘宁狭小的区域。1937年8月22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通过洛川会议,完成了对红军的改编任务,正式制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并决定八路军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和在敌后发动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随即,八路军主力向华北挺进。9月中旬,各部队陆续到达山西抗日前线,积极配合友军作战,以山地游击战的方式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同时广泛动员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初,八路军第115师、第129师和第120师分别以五台山、吕梁山和太行山为中心建立了晋察冀、晋东南和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以泰山和沂蒙山区为中心建立了鲁中根据地。这样就形成了华北敌后战场的雏形。193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对平原游击战的指示》后,八路军以山区根据地为依托,实行大幅度分兵,向平原及广大敌后地区发展,先后建立了冀鲁豫、冀鲁边、冀中、冀东和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华北敌后战场。1935—1940年,新四军又先后建立了苏南、淮北、苏中苏北、苏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从1938年起,广东人民在中共组织领导下,先后创建了东江和琼崖抗日根据地。这样,到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人民在敌后共建立了包括陕甘宁边区在内的19块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广大的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抗日战场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首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为两个战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而这次国共合作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比较有不同特点,即国共两党在坚持抗日的前提下,双方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为了使抗日统一战线有一个共同的纲领和组织形式,1937年2月中旬—9月下旬,国共双方进行了多次正式谈判,围绕红军改编、边区改制、两党合作的形式这3个关键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论。特别是在军队问题上,由于它是国共两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分歧更大。蒋介石不仅拒绝任何人染指他对军队的控制和指挥,而且以老大自居,想通过国共合作吞并共产党及其军队。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坚持自己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不许国民党插手指挥。上海八一三事变后,由于战局紧迫,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大局为重,在红军的编制等问题上作了一定的让步之后,国民党在红军的改编上基本上同意了共产党的主张,于是才达成了红军改编的协议。虽然八路军、新四军加入国民党军队的对日作战序列,但却保持了共产党对它们的全部领导权,国民党只能对它们作战略上的某种规定。由于两党对自己的军队拥有独立的领导权,这就使国共双方在抗日的方针政策、战地选择、战略战术及作战方式上可以充分体现自己的意图,从而使两个战场的出现成为不可避免。

其次,两个战场的出现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必然结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国共两党在抗日的旗帜下统一起来了,但在如何争取抗战胜利的问题上却采取了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国民党出于阶级的本性,在抗战中采取单纯的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同时幻想依赖国际援助,不想放手发动人民群众抗日,不愿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这就决定了国民党只能依靠政府军、按正规战区同日军进行正面的决战。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代表,认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装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1]因此,抗日战争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制定了依靠全国人民,动员全国人民,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之时,就把注意发动民众斗争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之时,坚持华北的游击战争,以钳制日军向中原和西北进攻,把动员武装民众建立敌后根据地作为抗战的基本任务,从而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

再次,两个战场的出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友各方力量对比及国共双方对抗日战争不同认识的一个反映。(www.xing528.com)

日本仗恃它的武力,企图一举摧毁国民党中央政权,灭亡中国。从当时中国的情况来看,国民党军队是能和日军对抗的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同时,国民党从来就是以英、美帝国主义当靠山的,它想通过和日本的正面交锋,使英、美出兵援助,加上国民党过于迷信西方国家的正规战,这样就出现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认识到:中国面对的是日本这个强而小的敌手,敌人的强大使我们不可能通过与其正面交战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我们是一个大国,有充足的人力和广阔的土地与敌人周旋,使敌人不可能灭亡我们。所以,毛泽东说:“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2]只有通过游击战,才可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再从战争的目的来看,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当时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的部队一共只有4万多人,靠这几万人去与强敌对阵是不适宜的。加上蒋介石让红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也怀有借日本人之刀来消灭共产党的目的。所以,八路军要在抗日战争中生存下去,成为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就必须深入敌后,广泛动员人民,使敌人的背后遭到强有力的打击。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配合正规战;另一方面可以避开国民党顽固派的险恶用心,保存和发展人民革命力量。因此,共产党领导开辟了敌后战场。

国共双方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在抗战中有着不同的政治目的,是出现两个战场的根本原因。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其专制独裁统治,所以它既想联共抗日,又想在抗日战争中削弱乃至消灭共产党。蒋介石曾表示:“不消灭共产党,抗战胜利了也没有什么意义。”[3]这就决定了抗战中他不敢发动群众、害怕人民革命力量的强大,只有靠他的正规军来担负对日作战。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高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旗帜。为了使阶级斗争服从于抗日的民族斗争,中国共产党真诚地和国民党合作,但是从来没有放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目标,而是把抗日战争作为整个民主革命的一个阶段。为了既联合国民党抗日,又不至于“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4],乃至遭到国民党的暗算,共产党必须牢牢把握住对自己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使抗战的胜利最终成为人民的胜利。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80、444—445页,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80、444—445页,人民出版社,1991。

[3]王维礼:《关于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若干问题》,载《党史研究》1990年第5期。

[4]《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9—540页,人民出版社,19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