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后日本对侵略历史美化如何改观?

战后日本对侵略历史美化如何改观?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历了战后70年的“反思”过程,日本并未能彻底认罪,没有树立应有的正确的二战史观,仍然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美化侵略历史。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受美国的军事占领达7年之久。日本如何看待过去的那段侵略历史,是中国、亚洲和世界人民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日本有识之士和广大人民认为日本应当主动承认侵略战争,积极追究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认真进行反省和道歉。

战后日本对侵略历史美化如何改观?

经历了战后70年的“反思”过程,日本并未能彻底认罪,没有树立应有的正确的二战史观,仍然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美化侵略历史。其原因何在呢?对此,郭梁撰文作了以下剖析和解读:

第一,美国占领当局留下的后遗症。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受美国的军事占领达7年之久。占领初期,美国对日本的非军事化、民主化以及经济复兴起过重要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东西方冷战格局的明朗化,美国占领当局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公开有意扶植日本,使日本成为远东地区阻挡共产主义势力的“防波堤”。从美国自身战略利益出发,日本天皇被保留,日本大小战犯也没有受到全面清查和惩罚,结果造成了后患。战前,天皇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有着直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战后,仍然保留天皇作为“日本国及国民统合的象征”,没有追究其战争责任。天皇制政府的一些官僚战后仍然掌握着政治实权。这实际上是让天皇成为没有责任的象征。既然他们的最高领袖都未受到惩罚,还有什么必要自觉清算过去的战争罪行呢?天皇的精神影响和其战争责任,是讨论日本二战史观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现代日本史学者千本秀树在其著作《天皇制的侵略责任和战后责任》中指出:裕仁虽死,但追究天皇个人和天皇制所造成的侵略及战后责任仍是当务之急。同样,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处理日本战犯很不彻底。美国占领当局并未认真执行严惩战犯的决议,除对东条英机等28名甲级战犯进行审判外,还有许多战犯受到包庇,该起诉的没起诉,该判刑的没判刑,已判刑的被提前释放。一些军国遗臣和战犯又重返政界、军界、财界,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势力,遇有机会就跳出来洗刷罪责、为侵略战争历史翻案。

第二,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需要。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以后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踌躇满志,利用经济外交“重返国际社会”,而且加快了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谋求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日本政府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要求删除《联合国宪章》中的“旧敌国条款”,还派兵到海外执行“维和任务”。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具有强烈“大国意识”的民族主义政治势力抬头,力图尽快甩掉“侵略者”帽子,多方设法洗脱罪名,企图以此来重塑日本形象。殊不知,欲盖弥彰者只能惹得更加臭名昭著。(www.xing528.com)

第三,狭隘民族主义心理意识的作祟。近代日本在对外扩张侵略的同时,在国内厉行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的精神与日本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神国观念、天皇崇拜思想等相结合,强化了岛国“大和”民族的优越感和狭隘性。战后,日本民族的思想观念和心理趋向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但这种思想意识的影响还明显存在。就民族优越感而言,对战败不肯认输,连书刊上的用语也由“败战”改成了“终战”。某些人抱着“侵略有功”论不放,也与民族优越感的心理状态不无关系,认为日本有能力“拯救”落后民族、有能力领导亚洲的潜意识仍在作怪。就狭隘性而言,不少日本人是站在只要维护日本利益的自我价值观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因此在评价二战的性质时就出现了双重标准:对于日本侵略造成的几千万亚洲人丧生,仅用“添了麻烦”予以交账;对于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时有30万人丧生,则认为投掷原子弹的罪行比日本在亚洲的战争罪行严重得多,以此强调日本是“战争受害者”。既然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认识日本的战争责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二战史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树立正确二战史观的过程,也是日本民族心理意识反思和自新的过程。

人们常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日本如何看待过去的那段侵略历史,是中国、亚洲和世界人民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日本有识之士和广大人民认为日本应当主动承认侵略战争,积极追究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认真进行反省和道歉。可是,日本的右翼势力通过议会讲台、参拜靖国神社及审定历史教科书等手段,炮制种种谬论,故意篡改历史、否认历史,死不认罪。面对这种为历史罪行辩护和为实现称霸张扬的一统舆论,我们不能漠视历史上军国主义幽灵的影响和少数右翼分子的能量,必须彻底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理论,挖掉日本军国主义产生的根源,在重温历史中认识现实。日本政府应该深刻吸取对外扩张侵略的沉痛历史教训,正确对待过去那段历史,并与亚洲各国人民求取共识,这是日本政府应取的最好态度,也是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政治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