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祖籍山西省昔阳县李家沟,自高祖起世代为宦。姑姑李漪于1897年6月17日出生在广州,8岁进入广州大石街小学上学。后来其祖父官迁户部,其父也官迁吏部,举家北上,寓居北京甜水井,李漪就读于石驸马街小学,毕业后又考入尚义师范学堂。李漪学习刻苦努力,对文、理各科都有兴趣,成绩优良,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不幸的是李家累遭变故,李漪的祖父被罢官,身心交瘁,病死京中;其父官场失职,从此家道衰落。为紧缩开支,其祖母让孙女儿首先辍学,既省去学费,又可以辞去佣工,由女孩儿承担家务活计。李漪虽力争而不能改变祖母的决断,只得向学校呈请退学。
尚义师范的校长葛文园先生是一位极其爱护英才的教育家,而且能够理解在封建思想统治下,女孩儿能够走出家门上学读书,实为不易,更何况李漪这名品学兼优的女弟子,实为芸芸学子中的佼佼者。于是葛校长亲自来到甜水井李家,拜访李漪的祖母和父母,介绍李漪在校的情况,说她是难得的、可望造就成才的女学子,中途辍学实在可惜。葛校长希望她至少坚持读完中学,当得知李家经济上确有困难之后,他就代表学校提出:对于李漪这样的优秀生学校可以免收一切费用,资助她继续上学。在葛文园校长的扶掖下,李漪才免遭失学。
1919年李漪毕业于尚义师范,尽管她品学超群,毕业考试名列榜首,但是家庭环境不容她再升大学。其祖母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家境艰难,哪有钱再供姑娘上大学!其父赋闲,从经济上他没有发言权;乃母认为:女孩儿家,操持家务,将来出嫁、相夫、育子,才是正道,何况女儿已读了十几年书,粗通文字,何须强求深造!身为女子学富五车又当如何呢?李漪知道是生活的经历使母亲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因为她的母亲何英出身书香门第,自身就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尤善翰墨丹青,作品曾入清宫,得慈禧之“御览”,颇受青睐,据说,还把她召入宫禁,充当过御用画师;一度还有人把她与慈禧的另一御用女画师、著名的缪太太齐名并列。她的书画,家有收藏,晚辈们也多有所见。至于她是否入宫,充当过御用画师,笔者却是手头无资料可考。在当年封建落后的旧中国,如“才女”何英这样的妇女也不过是侍奉高堂、相夫、教子。李漪能够理解她的母亲,更能体谅她的父亲。她的父亲虽身为封建官僚,但受晚清维新思想的影响,让子女进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女子缠足、力排众议坚决不让祖母给孙女裹小脚。有一次,他偕僚属郊游西山,特意携女儿同游,我二姑仗着一双天然大脚,登山爬坡,捷足先行,引起大家的赞羡。他很得意地告诉大家说:我带女儿登西山,目的之一就是要请诸位明白,缠足实对女子之一大伤害,千万不能再给女孩子裹小脚了,而且也应该让她们上学读点书。可惜他虽保护了女儿一双天足未受摧残,但是无力使女儿升学深造。
一家人节衣缩食,供给3个男孩子(李漪的长兄和两个弟弟)上大学,李漪就留在家里,代替了原有的女佣,洗衣烧饭。她可不是屈从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意识,她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鬼话胡说,我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叫封建卫道士们别看不起女子!”(www.xing528.com)
那时九叔方桂考上了清华留美预备班。姐弟俩感情最笃,九叔把所读的书、讲义、自己做的课堂笔记给二姑阅读,辅导她自学。九叔住校,周六和周日几乎把时间都用之于为二姑解难释疑。说来有趣,九叔原来是想学医的,后来却改学文了,而二姑却对生化产生了很大兴趣,萌发了学医的念头。可是英文、数学等学科可以在家里偷偷自学,生化等课业需要到实验室里去学。如何实现她学医的愿望呢?姐弟俩一筹莫展。
机会终于来了,弟兄们打听到有一所收费不高、对贫寒而学业优秀的学生设有奖学金的医科学校,也就是初创的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即北京医学院的前身)开始招生。可是再一打听,学校初创,只收男生不要女生。李漪心里想:难道又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要成为自己前进中的“拦路虎”么?弟兄们为她冥思苦想,连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杭城的故事也都想到了,最后还是她自己提出了“毛遂自荐”的主意,闯入了学校的办公室。弟兄们采取的是向学校当局恳求、推荐,李漪则是据理力争:为什么不收女生?为什么女子不能当医生?得不到允许和满意的答复,倔犟的李漪就固执地站在办公室里不肯离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校当局同意李漪参加考试,择优录取。
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首届新生入学考试的试场上,满室男生中,居然出现了一名女生,“万绿丛中一点红”,引起了众人的注目和窃窃议论。李漪镇定地坐下应试,终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成为了北医大的第一名女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