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联结测验主要拟回答:有无自我控制内隐层面影响机制?同时用作实验的内隐因变量测量方法有哪些?
已有文献证据表明,自我效能信念通过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对人们的感觉、思维、自我激励以及行动产生影响,实施自我效能信念的调节控制功能。根据我们的研究问题,我们设计了三个内隐联结测验:积极/消极信念——积极/消极行为,自我/非我——积极/消极信念,自我/非我——积极/消极行为。这里的积极和消极的信念、行为,都是和自我控制有关的,为简约起见,就直接用“积极/消极信念”代表“积极/消极自我控制信念”,或用“积极/消极行为”代表“积极/消极自我控制行为”。
从2.1.8节内隐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内隐联结测验方法介绍看,实验的程序、步骤、结果记录和处理是非常统一的,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或按标准的处理方法处理数据,所以本研究内隐联结测验的设计关键就是根据研究问题选择适合的实验材料。因为三个内隐联结测验是复合的,为避免重复,下面就先介绍三个内隐联结测验的设计思想,然后集中介绍所选的材料。
测验一:积极/消极信念——积极/消极行为,简称为“信行IAT”。
目标概念:积极信念——消极信念。
属性概念:积极行为——消极行为。
相容任务:积极信念和积极行为;或消极信念和消极行为。
不相容任务:消极信念和积极行为;积极信念和消极行为。
假设:H0:在内隐层面,自我控制信念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不存在联系。
H1:在内隐层面,自我控制信念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存在联系。
通过这个测验,我们想知道在内隐层面上自我控制信念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的联系强度和方向。如果统计检验不显著,则接受假设H0,说明在内隐层面,自我控制信念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不存在联系。如果统计检验显著,则接受备择假设H1,说明在内隐层面,自我控制信念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存在联系。
联系的方向:如果IAT效应值大于0,相容联系显著强于不相容联系,则说明积极信念和积极行为之间,或消极信念和消极行为之间在内隐层面关系紧密。提示,如果在内隐层面,被试拥有积极信念,那么就可能激发积极行为,或者拥有积极行为,也会强化积极信念。反之亦然,消极信念引发消极行为,消极行为强化消极信念。如果IAT效应值小于0,则不相容联系显著强于相容联系,则被试积极信念和消极行为之间,或消极信念和积极行为之间的存在紧密联系。提示,如果在内隐层面,被试拥有积极信念,那么就可能激发消极行为,或者拥有积极行为,也会强化消极信念。反之亦然,消极信念引发积极行为,消极行为强化积极信念。
联系的强度:IAT效应值越大,强度越强。IAT效应值越小,强度越弱。
测验二:自我/非我——积极/消极信念,简称为“自信IAT”。
目标概念:自我——非我。
属性概念:积极信念——消极信念。
相容任务:自我和积极信念;非我和消极信念。
不相容任务:非我和积极信念;自我和消极信念。
假设:H0:在内隐层面,自我和信念之间不存在联系。
H1:在内隐层面,自我和信念之间存在联系。
通过这个测验,我们想知道在内隐层面上自我和自我控制信念之间的联系强度和方向。如果统计检验不显著,则接受假设H0,说明在内隐层面,自我和自我控制信念之间不存在联系。如果统计检验显著,则接受备择假设H1,说明在内隐层面,自我和自我控制信念之间存在联系。
联系的方向:如果IAT效应值大于0,相容联系显著强于不相容联系,则说明自我和积极信念之间,或非我和消极信念之间在内隐层面关系紧密。提示,在内隐层面,被试显著偏好拥有积极信念,而不是消极信念。如果IAT效应值小于0,则不相容联系显著强于相容联系,则自我和消极信念之间,或非我和积极信念之间的存在紧密联系。提示,在内隐层面,被试显著偏好拥有消极信念,而不是积极信念。
联系的强度:IAT效应值越大,强度越强。IAT效应值越小,强度越弱。
测验三:自我/非我——积极/消极行为,简称“自行IAT”。
目标概念:自我——非我。
属性概念:积极行为——消极行为。
相容任务:自我和积极行为;非我和消极行为。
不相容任务:非我和积极行为;自我和消极行为。
假设:H0:在内隐层面,自我和行为之间不存在联系。
H1:在内隐层面,自我和行为之间存在联系。
通过这个测验,我们想知道在内隐层面上自我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的联系强度和方向。如果统计检验不显著,则接受假设H0,说明在内隐层面,自我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不存在联系。如果统计检验显著,则接受备择假设H1,说明在内隐层面,自我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存在联系。
联系的方向:如果IAT效应值大于0,相容联系显著强于不相容联系,则说明自我和积极行为之间,或非我和消极行为之间在内隐层面关系紧密。提示,在内隐层面,被试显著偏好拥有积极行为,而不是消极行为。如果IAT效应值小于0,则不相容联系紧密显著强于相容联系,则自我和消极行为之间,或非我和积极行为之间的存在紧密联系。提示,在内隐层面,被试显著偏好拥有消极行为,而不是积极行为。
联系的强度:IAT效应值越大,强度越强。IAT效应值越小,强度越弱。
如前所述,内隐联结测验是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反应任务来测量概念间的联系的。选择反应任务的特点决定了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都必须是成对的。这样,内隐联结测验中就有两个纬度的概念(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每个维度上都应该根据明确的标准分成两个相对的概念。对每一个概念选取一定数量的样例(examplar)用作刺激材料。大多数研究中所用的刺激材料都是词汇(Greenwald et al.,1998),有时目标概念也常用图形来表示(Dasgupta et al.,2000),属性概念使用图形的场合很少,但也是有效的材料(Mitchell,Blair,Banaji,2003)。(www.xing528.com)
笔者认为,从IAT的原理来看,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是相对的,都不过是社会认知语义网络的一个节点或一簇节点,内隐联想测验就是联想测量节点和节点之间或节点簇和节点簇之间的联系。所以概念用词语,一般是一个节点,比如Greenwald用的消极属性词“死亡”,它可能表示一种解释、意义内涵比较明确的概念。当然也有可能是节点簇,Greenwald用的积极属性词“成功”,它可能表示有多种界定、意义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如果用图片,笔者认为它可能已经不是一个节点,而是一个主题下的节点簇,人们在看图片时,可能会有多种角度对它作表征,是语义的,或者是视觉图像,或者是表象。在IAT测试中,在对图片进行分类时,显然是根据属性类别或目标类别聚焦于一个方面作表征或反应,这样就仍然会表现出指向性的概念。既然已有研究表明词语和图片都可以作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那么也就说明材料本身的内涵单一或丰富关系不大。
中国的词语是非常丰富的。字数组成非常多样,有单字词(如“我”)、双字词(如“我们”)、三字词(如“一家人”)、四字词(如“四海一家”)、五字词(如“天助自助者”)、六字词(如“有志者事竟成”)、七字词(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及八字词(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义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如“水滴石穿”。其中最为丰富的是四字成语,而五字词、六字词、七字词以及八字词,可以说它是词语,也可以认为它是格言警句。根据以上分析,词语和句子应该都可以作为目标概念或属性概念。根据中国人的习惯,一般形容人的行为多用四字成语,而表达某种信念则多用格言警句,所以我们用句子水平的格言警句作为信念概念类别,用四字成语作为行为概念类别。
具体的词、句是从义类成语辞典、同义词词典、反义词词典中查选出来的。选词句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自我控制的理论假设,包括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激励、自我校正。自我觉醒主要用信念来表示,其余五个方面用行为来表示。二是词句的熟悉度和通俗度。本来初选的词语有近百条,经过商议征询意见后,才选定了下面的词语和句子。
自我——非我:有5对,自我:我、自己、自个、本人、自家;非我:他、他人、人家、别人、外人。
积极信念——消极信念:有7对,见表3.1。
积极行为——对消极行为:有13对,见表3.2。
同时将每一对信念、每一对行为组成Likert式11点量表,用作外显测量。具体词语如表3.1、表3.2所列。
表3.1 外显信念11点Likert量表及内隐IAT的信念句子表
第一对:主要是对志向目标的信念,对应于自我规划。
第二对:主要是对坚持行动的信念,对应于自我执行。
第三对:主要是对自我实力的信念,对应于自我执行。
第四对:主要是对积极进取的信念,对应于自我激励。
第五对:主要是对自我潜能的信念,对应于自我激励。
第六对:主要是对积极心态的信念,对应于自我校正。
第七对:主要是对应对挫折的信念,对应于自我评估。
当然,上述信念的作用是广泛的,是相互作用与各个环节的,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可以对应于自我执行,可以作用于自我评估,内部归因,而不是运气归因,也可以作用于自我激励,作用于自我校正等。之所以这么列出和我们理论构想的哪一个要素相对应,只是想从总体上说明这些信念整体上是对应于我们的理论构想的,并不是想把一个信念局限于一个要素。
表3.2 外显行为11点Likert量表及内隐IAT的行为词汇表
第一对:主要是对主体作用的强调,是独立自主?还是依附盲从?对应于自我规划。
第二对:主要是对目标作用的强调,是目标明确?还是稀里糊涂?对应于自我规划。
第三对:主要是对计划作用的强调,是计划行事?还是盲目行事?对应于自我执行。
第四对:主要是对意愿作用的强调,是专心致志?还是三心二意?对应于自我执行。
第五对:主要指对执行力的强调,是办事利落、高效呢?还是懒惰拖延、慢拖呢?对应于自我执行。
第六对:主要对待挫折的态度,是不怕挫折?还是一蹶不振?对应于自我激励。
第七对:主要指恒心毅力,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对应于自我激励。
第八对:主要强调自律,是严于律己?还是随波逐流?对应于自我校正。
第九对:主要对待诱惑冲动的态度行为,是抵制诱惑?还是意志薄弱为诱惑所俘?对应于自我校正。
第十对:主要是懂得拒绝和放弃,是勇于说不?还是没有原则,跟着别人的安排而动?对应于自我校正。
第十一对:主要强调延缓满足,是为长远目标牺牲或延缓目前的需求满足——宁静致远?还是及时行乐?对应于自我激励。
第十二对:主要是评估反省的习惯,是惯于自省、自我归因?还是怨天尤人?对应于自我评估。
第十三对:主要对错误的态度,是知错就改?还是执迷不悟?对应于自我评估。
同样,上述对每一种行为取向的归类说明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可能一个行为取向可以归到多个方面,如宁静致远,可以归到自我激励,也可以归到自我校正。同样之所以这么列出和我们理论构想的哪一个要素相对应,只是想从总体上说明这些行为整体上是对应于我们的理论构想的,并不是想把一个行为完全局限于一个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