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探索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探索自我意识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儿童与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研究朱智贤在20世纪80年代主持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的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研究大学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基本上是处于同一级(稍偏高)水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已明显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的。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探索自我意识

1.儿童与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研究

朱智贤在20世纪80年代主持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的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韩进之、魏华忠、杨丽珠牵头研究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和教育”。这里简单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趋势,对我们研究具有启示。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道德是依从性的评价,然后发展为对自己个别方面、再是对自己多方面进行评价。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主要是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同时也发现有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内心品质转化的倾向。学前儿童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自我评价能力,但这种评价带有一定的情绪性。对某些道德概念的理解很肤浅,还不能很好地理解道德概念。

学前儿童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已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但也表现易受暗示性,至于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3岁与4岁幼儿的自制力和坚持性都很差,5岁与6岁的儿童才有一定的自制力和坚持性。

中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已表现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表现出自我评价由具体转向抽象性,由外部转向内心世界,到了高年级自我评价逐渐趋于稳定。

我国儿童与青少年自我意识三种表现形式或三种因素的发展,即自我评价(SA)、自我体验(SE)和自我控制(SC)的发展,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从总体来看,学前儿童自我评价发生的年龄期在3~4岁之间,到了小学至初中阶段,SA的发展几乎直线向高水平发展,到了高中至大学阶段,则逐渐趋于稳定。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体验(SE)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周岁,到小学阶段,SE和SA的发展比较一致,表明情感体验与自我认识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到小学六年级以后,二者的发展速度显示出差异,SA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发展,而SE的发展速度则缓慢下降,这表明理性认识上去了,情感体验并不一定能够跟上去。因为理性认识转化为情感需要还有一个过程。到了高中至大学阶段,自我体验的发展水平才逐渐趋于稳定。

学前儿童自我控制(SC)的发生年龄期为5~6岁,5~6岁年龄组中绝大多数儿童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不稳定。该研究小学阶段SC的发展曲线出现奇异现象,小学二、三年级的分值反比四、五、六年级高,似乎小学低年级孩子的自我控制反而比小学高年级强,这不合情理。经认真分析,由于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特别听老师的话,大都能遵守老师的规定,故表现SC强,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的独立性发展了,外在控制力相对减弱,因此SC的发展反而表现不如以前,实际这是一种假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控制力还是很低弱的。从中学到大学特别是从高中三年级到大学三、四年级,SC发展上升的幅度较大,高三学生和大学生基本上都能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他们已接近或已达到成年了。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随年级升高而发展。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研究

大学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基本上是处于同一级(稍偏高)水平。但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仍有差异,其发展总趋势已逐渐趋于稳定,不过还没有完全成熟。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已明显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的。但大学一年级学生与高中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无差异,大学三年级与四年级学生也无差异。可见,大学一年级学生与高中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状态很接近,到了大学三年级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更趋于定型化了。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能进行比较深刻的自我反省,而且绝大多数在他人帮助下都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发挥自我潜能。(www.xing528.com)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明显的矛盾性,即“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的矛盾,这种矛盾运动的结果,使绝大多数大学生向积极方面转化,达到新的水平上的积极同一。少数大学生也会向消极方面转化,达到消极同一。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水平是随年级的升高而发展的。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表现出概括性,这种概括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概括的理论性,即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一种脱离一定的情境从理性上进行评价;②概括的辩证性,即能辩证地看待自己;③概括的定型性,即男、女生能根据各自的性别特点来评价自己。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还表现出广泛性,即能对自己的优缺点、才华、性格、气质、道德品质和与同学间的关系等进行全面比较和广泛的评价。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水平趋于稳定。大学生各年级与高中三年级学生之间自我体验发展水平经方差分析均未达到显著差异,说明大学生自我体验发展水平与高中生是处于同一级水平上。但大学生自我体验也还是有发展变化的。其中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自我体验所得平均分有所下降,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这与中学生的调查一样,自我体验是情感问题,情感是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体验。大学生自我意识存在着矛盾,“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差距很大,随之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但是他们经过矛盾斗争,大学四年级绝大多数学生向积极方面转化。如有的同学说:“我正力图完善自己,通过次次失败,从中锻炼了自己,得到乐趣。”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他们的心理趋于稳定,自我体验得分又渐次上升。

和自我体验一样,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发展水平也趋于稳定。大学生各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学生之间自我控制发展水平经方差分析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大学生自我控制发展水平与高中生也是处于同一级水平上。但大学生自我控制也还是有发展变化的,他们的自我控制得分基本上是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其中大学三年级与四年级上升的幅度较大一些。据测题调查,大学生基本能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能制订计划并在一定程度上去实施自己的计划。

方俊明通过分析个体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晚期的生理成熟、心理发展与行为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各个发展阶段上个体自我调控方式的变化。他认为,个体一定的自我调控方式是建立在其生长与成熟、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行为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个体的自我调控方式与其身心发展水平是相匹配的。据此,他提出自我调控方式发展的年龄特征:

婴儿期(出生到2岁)的自我调控方式表现为感觉调控(包括直接刺激的调控、视觉与触觉的协调)、感知调控(包括感觉与知觉的协调、知觉信息整合调控)和初步的知觉思维调控。

幼儿期(2~7岁)的自我调控方式表现为表象思维、语言符号的信息调控和具体思维水平的信息调控。

学龄初期(7~11岁)的自我调控方式表现为思维水平的调控,但意志薄弱、抗诱惑力差。

少年期(11~15岁)的自我调控方式表现为初步的知、情、意的整合调控,有抗诱惑力,但多凭感情支配,意志行为增多。

青年期(15~18岁)的自我调控方式表现为较高级的知、情、意的整合调控,心理结构已基本形成,有坚强的意志。

青年晚期(18~25岁)的自我调控方式表现为人格水平的统一调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