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隐社会认知理论在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中的应用

内隐社会认知理论在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认知研究被认为包括影响个体的社会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以及这些过程与个体判断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他的内隐社会认知是在先前内隐记忆研究方法及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95年,格林沃尔德和巴纳吉在正式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时,认为对内隐结构的测量“迄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形式,可以对内隐认知的个别差异进行规范的探测”。总之,内隐社会认知理论,把对心理和行为的动因又再次深入无意识领域。

内隐社会认知理论在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中的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社会知觉、归因评价和社会态度形成三个主要方面”。从信息加工研究范式兴起后,对社会现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加以研究在过去的20年里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社会认知研究被认为包括影响个体的社会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以及这些过程与个体判断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这通常是指有意识的社会信息加工研究,或者称之为外显的社会认知研究。

1994年6月[2]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格林沃尔德(Greenwald)等发明了用来测量概念间自动联系强度的内隐联结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1995年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和巴纳吉(Banaji)在《内隐社会认知:态度、自尊和刻板印象》论文中首次提出内隐社会认知,并于1998年将内隐联结测验正式发表于JPSP。该方法能很好地测量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等,使得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蓬勃发展,成为一个前沿热点。他认为:社会行为通常被看作是在意识控制下发生,然而,现在已有很多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即社会行为常常是以一种内隐的或无意识的方式在运作。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他的内隐社会认知是在先前内隐记忆研究方法及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据20世纪末北美心理学实验研究,他提出内隐社会认知主要有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和内隐刻板印象三个方面,但他认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可以被期望广泛地运用到其他社会现象。

因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是从内隐记忆研究发展而来的,所以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最初主要也是运用内隐记忆研究方法——间接测量法,如投射测验、任务分离法、过程分离法(PDP)等。杨治良等就采用过程分离法,用攻击和被攻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揭示了社会认知的内隐成分,并提出了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的观点(杨治良,刘素珍,钟毅平,等,1997;杨治良,高桦,郭力平,1998)。

1995年,格林沃尔德和巴纳吉在正式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时,认为对内隐结构的测量“迄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形式,可以对内隐认知的个别差异进行规范的探测”。同时,他们又乐观地预测:“当有了这种测量以后,对人格从内隐认知的角度进行研究将会接着有一个迅猛的发展。”到2000年,由于内隐联结测验的日见成功和广泛的运用,他们又在一篇文章中的结尾写道“这种预期不再像1995年时看起来那么遥远了”。该方法提出之后,受到极大关注,并有新的发展变式,如Wigboldus IAT(WIAT),GNAT(Go/NO-Go Association Test,Greenwald,2001),EAST(Extrinsic Affect Simon Task,De Houwer,2001)等。

由于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对内隐认知和自动加工研究兴趣的广泛兴起、IAT方法的发展,以及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一致性理论,特别是海德的平衡理论(F.Heider,1958),格林沃尔德和巴纳吉等于2002年提出了一个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内因自尊、内隐自我概念的整合理论。

总之,内隐社会认知理论,把对心理和行为的动因又再次深入无意识领域

应该说,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兴起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由于方法学的进步,即新的研究方法的发明,所以下面对内隐联结测验IAT方法作一较详细的介绍[3]

1.内隐联结测验的原理

内隐联结测验的原理,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Schneider,Shiffrin,1997;Shriffin,schneider,1997)。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二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联结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对评价性语义内容的加工是一种在视觉基础之上的自动化过程。

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认为,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的知识结构中,可以用概念网络来表征所有的对象和评价。在这样的概念网络中,社会群体(social category)被定义为目标概念(target concept);评价被定义为属性概念(attribute concept),有的研究者倾向于只使用“属性”一词,但一般没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概念之间相互存在联系(association),形成一个概念网络。内隐联结测验所要测量的就是个体的概念网络中目标概念和属性之间的联系的方向和强度。

在具体操作上,内隐联结测验是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反应任务来测量概念间的联系的。选择反应任务的特点决定了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都必须是成对的。这样,内隐联结测验中就有两个纬度的概念(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每个维度上都应该根据明确的标准分成两个相对的概念。对每一个概念选取一定数量的样例(examplar)用作刺激材料。大多数研究中所用的刺激材料都是词语(Greenwald et al.,1998),有时目标概念也常用图形来表示(Dasgupta et al.,2000),属性概念使用图形的场合很少,但也是有效的材料(Mitchell,Blair,Banaji,2003)。因此,内隐联结测验主要是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目标概念与属性概念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的。

在完成分类任务时,目标概念(target concept)和属性概念(attributive concept)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compatible)和不相容的(incompatible)(或相反的)。所谓相容,即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或者说对被试而言二者有着紧密且合理的联系,否则为不相容或相反。当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时,此时的辨别归类在快速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当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时,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的辨别归类需进行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不相容条件下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即为内隐态度的指标。这样,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的关系与内隐的态度一致程度越高,联系越紧密,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因而反应时越短,而不相容条件下,认知冲突越严重,反应时自然会更长,其间的差就会更大,表明内隐态度越坚定。

任务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上的差异都分别可以表示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之间的联系。如果被试在相容任务中反应时短、准确率高,而在不相容任务中反应时长、准确率低,那么说明预先假设的相容联系确实存在。如果情况恰好相反,相容任务更加困难,不相容任务反而容易,就说明预先假设的相容联系不成立,而是要颠倒过来。

2.内隐联结测验的步骤

下面以一个例子来介绍IAT研究的过程。

1)实验目的

IAT实验的目的是考察个体对类别的两个组和属性的两个组之间的联系情况。例如,在一个关于种族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实验者想要知道人们是否倾向于把“黑人”和“喜欢”相联系,把“白人”和“不喜欢”相联系,或是正好相反。在此,目标(类别)概念分为“黑人/白人”两个组,而属性概念由“喜欢/不喜欢”两个组构成。

2)实验假设

针对上述IAT实验,实验者首先做出的假设为:黑人和喜欢相联系。为了证明假设是否成立,实验者必须分别记录下被试在“黑人/喜欢”—“白人/不喜欢”的联合反应任务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黑人/不喜欢”—“白人/喜欢”的联合反应任务中的表现。结论所凭借的反应指标,是这两次操作任务中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如果前一次的表现比后一次好,即反应时较短,则可以证明原先的假设成立,反之则说明这些被试者将“黑人”和“不喜欢”这种属性相联系。

3)实验材料

通常,IAT采用两个维度的刺激材料,每一个维度又可分为相互对立的两组。其中一个维度称为“目标(类别)”,一般可采用特定的群体集合,如男人/女人、老年人/年轻人、黑人/白人等。这里类别为黑人/白人。刺激材料的具体内容一般为一些较能代表两个维度的文字或图形,IAT将其称为“样例”(范例)。另一个维度为“属性”,可以是评价性的(如积极的/消极的),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如外向的/内向的)。该维度的刺激材料,通常选择一些较能代表两种不同倾向的样例词语。所有选择的刺激材料本身必须易于区分。

4)实验程序

IAT均在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机程序由美国Inquisit专业心理软件公司提供,可以经由互联网下载,经汉化和修改后用于研究。实验程序预先装到计算机房实验用计算机上,并调试好。

5)实验步骤

IAT实验的程序控制全部由计算机完成,实验指导语和刺激材料通过显示器呈现给被试。被试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在刺激出现时,尽快地用左手或右手按键盘上指定的某个键,作出选择反应,反应时间以毫秒的精度被记录下来。

为了确保被试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并且熟练地作出反应,实验者需要让他们对每种刺激材料的反应模式分别进行练习,因此实验至少包括五个操作步骤,每个步骤一开始都有指导语,向被试介绍本步骤的组别、例词,以及对每个类别作出的反应模式(如左、右手分别按某个键)。五个步骤的顺序一般为:

(1)练习对目标概念的反应方式。这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反应任务,计算机每次随机地呈现一个刺激,它属于两个目标概念中的一个,被试需要根据指导语的要求,尽量快速准确地作出反应,如按左键(A键)或按右键(5键)。如被试在出现代表黑人的刺激时左手按A键,出现白人刺激时右手按5键。

(2)练习对属性概念的反应方式。这个任务与第一步基本相同,只是刺激材料属于属性概念,被试要按的反应键还是原来的两个。如被试在出现代表喜欢的刺激时左手按A键,出现不喜欢的刺激时右手按5键。

(3)进行第一项联合任务。这个联合任务可能是相容任务,也可能是不相容任务,它们出现在第三步的可能性是随机的,而且和前两步存在对应关系:第一步和第二步相当于分别对本步骤要进行的任务分解练习。本步骤中,出现的刺激可能属于目标概念,也可能属于属性概念,不论属于哪一个维度,被试都要按下相应的按键作出反应。如被试在出现代表黑人或喜欢的刺激时左手按A键,出现白人或不喜欢的刺激时右手按5键。

(4)练习用相反的方式对目标概念作出反应。本步骤和步骤(1)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是,两个目标概念所对应的正确反应恰好和步骤(1)相反。如被试在出现代表白人的刺激时左手按A键,出现黑人的刺激时右手按5键。

(5)进行第二项联合任务。该步骤中的联合任务相当于步骤(2)和步骤(4)的组合,其相容性和步骤(3)中的联合任务相反。除此之外,其他方面和步骤(3)相同。如被试在出现代表白人或喜欢的刺激时左手按A键,出现黑人或不喜欢的刺激时右手按5键。

在以上所有的步骤中,刺激材料的呈现一直延续到被试者作出按键反应为止。当按键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后,下一个刺激材料才出现在屏幕上。材料的显示次序是随机的,每个刺激在各步骤中分别呈现若干次。在步骤(1)、(2)、(4)中,当被试作出错误反应时,程序会给予反馈。

每一个步骤的开始由被试自己掌握,一般为按“5”键开始,一旦开始,一个步骤之内的所有刺激(目标概念或属性概念)都会逐一随机呈现完,此间不容被试自己决定呈现的速度和次序,待全部刺激呈现完、被试反应完毕,进入下一个步骤。在每个步骤结束时,都会把该步骤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反馈给被试。相邻两步骤之间允许被试稍作休息。(www.xing528.com)

所有的刺激呈现和反应记录均由计算机完成,反应时精确到毫秒。对每一次反应,下述数据是比较重要的:反应时,正确与否,刺激材料的类别,什么是正确反应,等等。

6)数据处理

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是两个联合任务的数据。格林沃尔德等(1998)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

(1)每一段的最前面两次尝试不进行统计。

(2)反应时低于300毫秒的,转化为300毫秒,反应时高于3 000毫秒的,转化为3 000毫秒。

(3)先对反应时进行对数转化,然后再求平均数。

(4)在求平均数时,错误反应的反应时也计算在内。

(5)如果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或错误率过高,他们的数据不计入统计,一般情况下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其数据视为无效。

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得到的差值,称为IAT效应(IAT-Effect),它表明了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之间的联系的方向和相对强度。以这里的黑人/白人概念来说,如果IAT效应大于0,说明预先的假设成立,即被试的概念网络中,相对来说黑人和喜欢积极评价相联系,白人和不喜欢消极评价相联系。IAT效应的数值越大,说明这种差异越大,也就是被试对黑人的偏好越强烈。反过来,如果IAT效应的值小于0,说明预先的假设不成立,实际情况与预先的假设相反,即相对来说黑人和不喜欢消极评价相联系,白人和喜欢积极评价相联系。IAT效应的绝对值越大,说明这种差异越大,即被试对白人的偏好越强烈。如果IAT效应和0没有显著的差异,则说明要么不存在预想的联系,要么两个目标概念和属性维度的联系基本一致,没有什么差异,也就说,被试没有明显的偏好。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上的正确率的差异也具有统计价值。由此得到的结果和由反应时得到的IAT效应的意义基本一致。为了直观地显示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之间的差别,在用图形描述反应时的情况时,一般仍采用未经对数转换的数据来作图,以毫秒为单位。通常所说的IAT效应也是用未经对数转换的反应时相减而得到的。但是,在进行差异检验或方差分析等统计处理时,一般采用经过对数转换后的数据。(计算反应时的方式有两种,除了直接求反应时的平均数之外,考虑到反应时的分布不呈正态,而是在相同的时间单位上,数值越低分布越密集,数值越高分布越稀疏,类似于泊松分布或正偏态分布,也可以求其自然对数值,将其转换成近似正态分布后再求平均数。)

3.内隐联结测验(IAT)的性能

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对该方法中可能影响测验结果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发现靶目标概念的位置(出现在左边还是右边)、反应键的选择、刺激词呈现的间隔时间的长短以及各部分刺激词数量的多少对测量的结果均没有显著影响。并且,对错误反应的处理方式、对呈偏态分布的数据的不同处理方式等对结果也没有显著影响。后来,Dasgupta,McGhee和Greenwald等研究发现刺激词的熟悉程度对结果也没有显著影响。这些都表明,测验程序本身是合理可靠的,有着很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唯一产生明显影响的是“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联合任务出现的先后次序。先进行“一致的”联合任务比先进行“不一致的”联合任务所得到的IAT效应要大。这种影响不会严重到改变IAT效应的方向,但它的存在使得研究者难以确定绝对零点。研究者发现,采用平衡涉及的方法可以抵消这种影响,目前Inquisit提供的软件,一致性任务和不一致性任务是随机出现的。

格林沃尔德等以效应区间d值作为指标对测验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格林沃尔德把IAT和Fazio等曾用于测量内隐认知的评价性语义启动方法相比,发现前者的效应区间为d=1.21,而后者的效应区间为d=0.62,前者要敏感得多。

关于内隐联结测验抗意识干扰的性能,格林沃尔德以三个社会意义丰富程度不同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意义丰富程度越高,外显测量的敏感性依次越低,但内隐联结测验的敏感性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内隐联结测验能有效排除意识的干扰作用,能较准确地测量人们无意识中的真实态度。

格林沃尔德等对内隐联结测验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系列研究。信度包括了纵向的(重测信度)和横向的(项目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效度包括了相容效度、区分效度、预测效度等。近年来的研究在这些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结论和证据,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重测信度

Greenwald和Faraham(2000)发现,对内隐自尊的IAT测量,重测信度为r=0.52,其他研究者(Bossen,Suann,Pennebaker,2000;Dasgupta,Greenwald,2000)发现的与这个数值相差不大。总体上看,IAT的重测信度略高于0.6,相对于测量个体差异这一目的而言,这样的信度稍嫌低了些。但是,多项使用间接测量方法的研究表明,认知启动方法所得到的稳定性更低(Bossen et al.,2000)。相对而言,IAT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可能有三方面原因:

(1)以反应时作为测量手段所造成的局限。反应时容易受到生理状态波动的影响,且比自我报告法所受生理影响要更加明显。如果这种生理状态上的波动确实能导致IAT效应的不稳定,那么这将成为IAT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2)用呈现刺激来自动激活内隐联系这条途径不够可靠。如果只能在不同程度上激活内隐联系,而这种激活程度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当然无法保证其稳定性。这是有可能的。Greenwald(1995)就曾指出,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受注意水平的影响。

(3)内隐社会认知本身就是动态的,IAT的稳定性不高是对这种状态变化的敏感性的反映。多项应用IAT实验的研究表明,IAT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能反映出不同实验条件被试的差别。如果内隐社会认知本身也是一种敏感的过程,那么IAT能带给我们的将不仅是有效的量化方法,更有助于揭示内隐社会认知的变化规律。当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项目一致性

塞克(Nosek)等(2000)对收集到的来自多项IAT测验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的分半信度在r在0.89到0.92之间。不同IAT的项目一致性系数也令人满意,平均α>0.80。这些结果表明,IAT的横向稳定性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在信度指标上,一方面,纵向的稳定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横向的稳定性却很高。值得注意的是,横向稳定性不是绝对的,也会出现一小段时间内的波动情况。因此,可以说效应的波动在一个IAT实验的时间段内的波动不会很明显,然而,经过长时间的间隔后却体现出相当的不稳定性。

3)相容效度

会聚效度的原理是:如果用不同测量方法测量相同的结构,所得的测量结果之间应具有一致性。从理论上讲,与IAT所测结构最为一致的是情感启动方法(亦称为评价启动方法),由法继欧(Fazio)等(1986)首先使用。Cunningham等同时使用IAT和情感启动方法,以及其混合方法,对相同的被试者进行了4次内隐种族态度测量,相邻两次时间间隔为一个星期。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在IAT和启动效应之间存在r=0.55的相关,而且如果建立一个二级模型,第一级别为IAT效应和启动效应,它们共同承载着一个相同的上级因素,这会与已知的数据很好地拟合。Rudman和Kilianski(2000)在一项对女性权威的态度研究中也发现,IAT效应与启动测量间存在一致性。

4)区分效度

当两个测量工具所测目标不一致时,若两个测量工具的效度都很高,则两个测量结果间的相关性不会很高。早在IAT产生以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内隐社会认知与外显社会认知是相对独立的,因此IAT与自我报告法之间即使相关,这种相关性也不应该很显著。而这一点在许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IAT与外显测量结果之间呈现微弱的正相关,一般明显低于IAT之间和外显测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Mitchell,Nosek和Banaji(2003)收集了多个领域的IAT和外显测量的研究,包括对文理科态度、种族态度、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自尊、性别/职业刻板印象、年龄态度,等等。结果发现,不同的研究课题中,IAT与外显量表的相关系数不同,其变化范围从r=0.01到r=0.62,其中绝大多数课题的相关系数低于r=0.30。这一发现也同样验证了IAT测量与外显测量是相对独立的。Nosek等进一步分析发现,有两个因素会影响IAT与外显测量的相关,即自我显示(selfpresentation)和态度加工(attitude elaboration)。在不同场合下,人们面临的问题的社会敏感性不同,有些是高度敏感的(如种族态度),有些是无关紧要的(如对总统候选人的偏好)。此外,在这些情况下,有些问题与自身关系密切(如自尊),另一些则与己无关(如对科学人文的态度)。在敏感问题与切身相关的情境下,被试者要么刻意地自我显示,要么过度关注自己的态度,以致自我报告法不能客观、准确地测量到被试者内心的倾向。而IAT由于不会引起被试者有意识的掩饰,而且反应时任务可以分散被试者的注意,所以其结果不会受到被试者自我显示等因素的干扰。这样,也使得IAT与外显测量之间的相关不会很高,同时也证明了IAT具有区分效度。此外,在一般的场合,当面临不敏感、与自我不相关的任务时,被试者通常无须顾忌,自由报告内心感受,其结果是使得此时的IAT结果与外显测量之间的相关就要比较高了。由此可见,结果之间的相关程度与实验中具体的情境、任务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外显测量的复杂关系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但目前的发现至少证明了IAT的区分效度和相容效度。

5)预测效度

多项研究表明,IAT能有效地区分来自不同群体的被试的差别。例如,日裔美国人和韩裔美国人对日-韩的内隐和外显的态度(Greenwald,et al.,1998),德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对不同行政区域的内隐态度(Kuehnen et al.,2001),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自我概念的差异(Greenwald,Farnham,2000),男性和女性对数学的内隐自我概念的差异(Nosek et al.,2000),等等。

另外,IAT效应还和其他一些能代表同一群体内部个体差异的指标有相关,例如,对日裔美国人和韩裔美国人对日-韩的内隐和外显的态度研究(Greenwald,et al.,1998)表明,IAT能够反映出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差异。

从以上关于IAT的信度和效度的指标来看,IAT具备了作为测量工具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而其在某些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当然,在诸如重测信度等方面,IAT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有待于更深入的实验研究来解释和解决。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呈螺旋式不断上升。从人类最初的无助,将命运和行为动因归于超自然的力量,在宗教中求得安宁;然后在人类先哲的启蒙下,渐渐重新将人视为万物之灵;到精神分析又将人的行为动因归于生物本能,一种无意识力量的支配;到行为主义将行为动因归于外在环境影响;到人本主义认为人本身具有潜能,人有选择的自由,人可以追求自我实现;然后到超个人心理学又提出人不仅要追求自我实现,还有追求一种超越个人、寻求一种宇宙的价值,并信服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影响,似乎像一个螺旋又旋升到超自然的水平,不过是人本主义之上的超自然;到社会认知理论将环境、个体和行为看作是双向互惠的系统,似乎又像一个螺旋又旋到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之上,不过是一种高于原来的层级的整合;而在另外一个方向,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内隐记忆的研究兴起,激发了阈下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进步,使得内隐学习、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成为当代心理学的一个前沿热点,这似乎像一个螺旋又旋到了无意识层面,不过不是原先的本能决定论,而是外显机制和内隐机制的相互作用论,对人的行为(还有心理)产生影响。所以就目前的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外显的认知机制和内隐的认知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