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车辆系统仿真理论与实践

车辆系统仿真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图1.1.5所示,车辆系统通常包括车体、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操控系统、行动系统、作业装置和辅助装置。依据车辆系统的属性,其数学模型应为连续的、动态的模型,其主要特征是用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分别描述集中参数系统、分布参数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

车辆系统仿真理论与实践

1.车辆系统

车辆是指装有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包括轮式和履带式两种。本书仅讨论地面车辆,不考虑轨道车辆和气垫车辆。车辆依照运输和作业任务(人员或物资运输、勘探、作战、农耕、采矿建筑、维修等)的不同产生不同类型的构型。不同构型的车辆依据作业任务在运用中对其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例如,车辆的速度、形状、尺寸、载重、功率等。基于车辆构型有不同的结构和组成,针对所分析问题及目的,可建立车辆整体或局部的简化子系统作为分析对象。

如图1.1.5所示,车辆系统通常包括车体、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操控系统、行动系统、作业装置和辅助装置。车体是车辆的骨架,起承载、安装和传力作用,属于分布参数系统,其结构强度和减重成为分析的主要目标。动力系统是车辆的心脏和动力源泉,包括人力、畜力、内燃机电动机燃气轮机等,还包括动力辅助装置,不同类型的动力系统的特性不同,其结构组成也不同,内燃机通常以热力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传动系统用于弥补和完善动力系统的不足,满足车辆行驶需求,通常有变速机构、转向机构、制动机构、变矩器、传动箱、离合器联轴器等,结构复杂,部件类型多,以机械液力系统为主,属于集中参数动力学系统,其传动比、力矩、速度、效率和疲劳寿命是分析的重点。操控系统是人与车的互动机构,以实现人的意图为目的,其行程、力、速度、控制规律是分析的重点。行动系统包括行驶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决定着车辆的通过性和越野机动性;车辆平顺性、通过性、越野机动性以行动系统影响最大,其悬挂性能、轮胎-土壤相互作用、履带-土壤相互作用、行驶机构是分析的重点。作业装置和辅助装置因车辆的构型而各不相同,往往针对作业任务而设置。

由于车辆属于运输工具,最重要的性能都与其动力学相关,因此车辆系统属于连续系统,采用常微分方程组或偏微分方程组来描述。

2.车辆系统的模型(www.xing528.com)

车辆系统的模型包括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实体模型通常建立在试验台上,可以是整车或部件的比例模型,模拟真实路面状态或使用环境,施加动力和负载,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获得所需要的试验数据,以此对所分析的系统进行辅助设计或评价验证。实体模型依托实车部件或比例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其试验结果真实度高,往往应用在设计完成之后验证或必须依托实体模型的分析计算,设计之初主要还是依托数学模型和经验值修正来完成的。

图1.1.5 货车总体构造

1—发动机;2—前悬架;3—转向车轮;4—离合器;5—变速器;6—万向传动装置;7—驱动桥;8—驱动车轮;9—后悬架;10—车架;11—车箱;12—转向盘;13—驾驶室

数学模型是车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主要依托和手段,一次建模主要依据原始车辆系统的物理规律来完成,二次建模在一次建模的数学模型下完成。依据车辆系统的属性,其数学模型应为连续的、动态的模型,其主要特征是用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分别描述集中参数系统、分布参数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其中,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也可以转换成差分方程形式。车辆系统是一种复杂的连续系统,依据的分析目标不同,其复杂及耦合程度也会不同,从而导致数学模型的结构形式和求解算法也会有所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