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开始,全省开展17个重点县的卫生防疫机构建设。1986年又增加10个贷款县的装备。采取省里拨、各地筹、单位拿的办法,筹集资金351.5万元,对6个地区级防疫站、40个县(市、区)防疫站、28个县(市)结核所进行装备,共装备500元以上的检验监测仪器63种1572件。加强冷链建设,筹集30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装备400台普通冰箱。
到1987年,全省共有卫生防疫机构71个,其中,地级卫生防疫站8个,县(市)级卫生防疫站44个,市(区)级卫生防疫站16个,共有结核病防治所63个,另外还有卫生检验所2个,皮肤病防治院(原麻风病防治院)1个。防疫站科室也比较健全,普遍设置防疫、检验、食品卫生、宣传教育等主要科室。各地基层防保组织改革出现多种形式,主要有乡镇设立防保站、乡村联合设立防保站、扩大卫生院防保组以及县、乡两级对乡镇防保组和村防保组等7种形式。
到1989年,全省农村预防保健站已完全独立,城市“以医院为中心扩大预防”,医疗单位有的在街道建预防保健所,有的在医院里成立预防保健科,负责地段工作。同时,站(所)长负责制在全省普遍推行,全省卫生部门所属的县以上卫生防疫站68个,全部实行站长负责制。
1990年,全省继续深化卫生防疫体制改革,县(市、区)以上建立一定数量的卫生防病中心,乡镇建立独立防保站、与卫生院合署的防保站、县防疫站派出驻乡镇防疫人员及原防保组等形式;城市医院派出驻乡镇预防保健机构,村卫生所实行防保工作责任制。
1992年,四平市率先成立卫生防病中心,其他12个县(市、区)也相应地成立卫生防病中心,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省卫生厅对全省申报晋级的26个县(市、区)卫生防疫站进行三级站达标验收,有19个县(市、区)卫生防疫站进入三级站行列。
1994年,全省开展卫生防疫站晋级工作,到年底,全省69个卫生防疫站、52个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全部晋级,其中,市级站1个,1个县级站晋升为二级站,29个县级站被评为三级站,卫生防疫站晋级工作居全国前列。国家卫生部开展全国卫生防疫站试评审工作,吉林市和蛟河市卫生防疫站被给予较高评价,并在全国推广经验。全省有102个市(州)、县(区)级卫生防疫机构。除工矿企业外,全省卫生系统共有卫生防疫人员7694名,比较完整的卫生防病网络基本形成。
1995年,全省按照《全国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标准》,开展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工作。磐石市卫生防疫站晋为县级乙等站,吉林市船营区、辽源市龙山区、东丰县防疫站晋为县级丙等站。(www.xing528.com)
2000年3月,全省在吉林市和松原市进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试点。7月,制定《吉林省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吉林市、辽源市的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方案通过政府批准实施,新组建的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检验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其他市(州)卫生局完成方案的制定工作,待政府批准。
2000年末,各地开始探索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市(州)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方案分类实施,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普遍设置综合办公室、流行病防治科、性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科、计划免疫科、慢病防治科、地方病防治科、环境卫生指导科、预防保健门诊。主要职责:拟定疾病防治规划与实施方案,进行效果评价,并对下级机构进行技术指导。负责疾病、媒介生物的调研、监测预报。对重大疫情、传染病暴发流行组织调查处理,制定控制措施。实施计划免疫接种规划及管理。开展与疾病防治措施有关的环境、社会、心理和不合理生活方式的科学研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预防和保健的宣传教育。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病防治工作研究和管理。开展地方病防治工作研究和管理。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市(州)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普遍设综合办公室、稽查办公室、审批办公室、食品卫生监督科、环境与学校卫生监督科、劳动与放射防护卫生监督科、传染病防治监督科、医疗与采供血机构监督科等。县(市、区)卫生监督所设综合办公室、审批办公室、综合监督科等,多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合署办公,疾病防控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并未彻底。
市(州)监测检验机构职责:配合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日常和突发事件的卫生检验。开展全地区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检验的质量控制。承担全地区卫生检验人员的科研培训。向社会提供检验技术咨询服务。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其他卫生监测、检验工作。一般内设综合办公室、理化检验科、细菌检验科、病毒检验科。
市(州)预防医学研究机构均在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挂“市(州)预防医学科学研究所”牌子。全省市(州)级卫生防疫机构9个,县(市、区)级93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