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从尊经书院走出的资中才子骆成骧中了进士,在随后进行的殿试中,他以一句“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得到光绪赏识,被钦点为状元。他也由此成为清代状元中的第一个川籍会泽人。
咸丰末年,骆成骧出生于云南会泽金钟义通河锁水阁闸口上,原姓李,7岁丧母,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其父不善理家,生活维艰,李父即将年幼小的儿子过继给骆姓夫妇为子,养母也姓李。不久,骆姓夫妇在会泽赚了些钱,即买了云南会泽地方的一些山货及茯苓之类的地道药材,带着养子,改名骆成骧回到四川资州原籍。
骆成骧9岁时,随父亲到了成都,就读于锦江书院。很快,骆成骧就显露出了他“初为文字,即惊宿儒”的过人才华。5年后,年仅14岁的骆成骧应州试,考了个第一,成为“县案首”,被当时的名儒王闿运所器重。当时王闿运担任尊经书院山长,骆成骧随即入院读书,并拜王闿运为师。
从尊经书院肄业后,骆成骧即参加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会试,成为乙未科的进士。随后参加了殿试。殿试当天,光绪亲自策问。当时光绪出了四道有关军事、民生、道德和水利农业的考题,骆成骧一气呵成,很快完成,这篇应试之文虽然不到2000字,但却直指时弊,批评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贪污成风,应当整顿朝政、厉行节俭、发展水利和农业。
主考官大学士徐桐细细阅读了进士们的文章,按优劣排好了顺序。据说骆成骧的排位并不是第一名,第一原本是喻长霖。这种排位顺序,只表示主考官对录取名次的个人意见,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光绪手里。进士们的文章被呈到光绪那里后,光绪一篇篇翻看,看到了骆成骧的文章,顿时很高兴地点头。光绪对徐桐说:“朕欲以此人点状元如何?”徐桐立刻表示赞同光绪的意思。
于是,骆成骧被光绪钦点为状元,也由此成为清朝唯一一个生于会泽的四川籍状元。骆成骧之所以被光绪赏识,这篇文章可谓立功不小。当时正值国运维艰,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战败,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而骆成骧的文章开头便是:“传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此即臣发愤忘死之日也!”这句话无疑说到了光绪的心坎里,让光绪大为感动。
此外,骆成骧文章中,还提出皇帝必须亲政,拥有了权力,才能“转祸为福,转败为功”,这也应和了光绪不愿意当傀儡,想要变法图强的心意。(www.xing528.com)
骆成骧中状元后,当上了翰林院修撰,1897年春任春闱房考官,他和杨锐等四川籍官员一起,在北京创设了“蜀学会”“蜀学堂”,讲习新学,宣传维新思想。骆成骧由此成为维新派,也是“帝党”成员之一。
一年后,维新变法开始,光绪颁布了一系列诏书推行新政,京师大学堂也在筹建之中。骆成骧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的“提调”,负责筹建。正当骆成骧在筹建事务中忙碌的时候,一场变故发生了。慈禧发动政变,宣布“训政”,光绪很快被幽禁,支持维新的官员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戊戌维新失败。骆成骧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但此后的仕途算是毁了,对光绪用过的维新派,慈禧再也不会重用。
戊戌维新失败后,骆成骧悠然度日。1906年,他被派往日本,两年后回国,受聘主持广西政法学堂,以教书度日。辛亥革命后,骆成骧于1912年回到故乡四川,被公选为四川省临时议会议长,后任国史馆纂修,国学专门学校校长。
骆成骧晚年居住在成都,他的余生几乎都是在办学和育人中度过的。1922年,骆成骧四处奔走,筹办四川大学。他提出建议,在四川高等学校的基础上改立四川大学,还发动了一大批德高望重的名流绅士联名上书到四川省长公署,呼吁“主持地方筹款”“速建大学”。与此同时,骆成骧还在四川法政学堂、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当上了老师。一年后,骆成骧到四川国学专门学校任校长,并开始筹办成都大学,张澜就是因为他的推荐,才当上了成都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因骆成骧热心教育,又是饱学之士,人们尊他为成都“五老七贤”之一,位列七贤之首。
骆成骧不仅能文,而且酷爱武术,倡导“强国强种”。他为别人撰写碑文得到的酬金,全部都捐给了成都的“武士会”,甚至当上了“武士会”的会长。他还曾筹集资金修建了国术馆,创立了“射德会”,提倡射箭运动和柔术。因此有人甚至误认为他是“武状元”。
1926年夏天,骆成骧在成都文庙西街的住所病逝。终年61岁。骆成骧,四川最后的状元,也是清朝四川唯一的状元。他为官多年,却是“家无恒产,厨灶屡空”,人称“布衣状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