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伯生(?—1728),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武冈市人氏。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移居会泽挖泥寨,为当地烧制砂锅、茶罐,是会泽土陶的创始人。
康熙年间,东川铜矿产业兴旺,大批湖广湘黔商人陆续进入东川办矿经商。邓伯生到东川后,先寄居卡郎、黑土基一带,后来发现挖泥寨土质优良,适宜烧制土陶器皿,便率先举火试制。最初,只是烧制铅罐供矿山冶炼之用,颇受欢迎。但邓伯生孑然一身,生产、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即返湖南。以后铅罐烧制中断,当地彝民虽试烧数窑,但因技术不佳,火候掌握不准,质量终未过关。东川府官和矿冶厂方只得派人到湖南再次把他请来。邓伯生再次返回时,还邀约了其表兄林姓、姜姓连同家属一举南迁,定居挖泥寨。
邓伯生从湖南带来了脚踏转盘、锯弓、刮板等制陶工具,建起了牛尾窑、回风窑,扩大了铅罐生产。他与当地村民朝夕相处,日久感情笃厚,便将全套制陶工艺传给赵、李、尚三姓彝民,以后又有钱、苏二姓也掌握了制陶工艺。邓伯生身怀绝技,触手成器,点泥成金,火中取宝,世代相传,造福后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需求的变化,挖泥寨土陶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也逐步改进,继而又烧制出砂锅、茶罐、瓦盆、瓦罐等生活及生产用品。这些质量上乘的土陶制品一上市,便销路大开,甚至四川、贵州商人也远道前来收购。一时,小小的挖泥寨名声大噪。邓伯生也被世人尊称为“砂锅邓”。(www.xing528.com)
邓伯生于雍正元年(1723)2月去世,后人感念其创始传艺之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为他立墓祭祀,以示缅怀。数百年来,每逢年末除夕和开窑焙烧之日,这里的村民都要端着全鸡鸭、猪头和酒水,到他坟前上香化纸,燃放鞭炮,祭奠一番。据当地人讲,祭供之后,开窑大吉,诸事如意。
挖泥寨的泥,颜色白而微黄,粘性强而不易断裂,又含有石英,具有抗腐蚀、耐高温和无有害杂质的特点,是烧制土陶器皿的上乘原料。用挖泥寨的砂锅煮米煮肉,味道喷香,用茶罐炕茶,清香扑鼻,别具风味。清光绪年间东川知府冯誉骢曾赋诗赞道:“华泥寨畔土膏匀,小小茶铛制特新。贮月分红随处好,又添清兴与诗人。”[12]这里的彝民祖祖辈辈继承了烧制土陶的传统,并一代一代沿袭下来。至今,挖泥寨已经成为一块“点泥成金”的宝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