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崔乃镛:会泽史话中的政绩传奇

崔乃镛:会泽史话中的政绩传奇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雍正三年,崔乃镛调任寻甸州知州,在任期间,上书陈述将东川府由四川改隶云南的诸多好处。雍正八年底,崔乃镛被任命为东川知府。尊师重道的崔乃镛深获士子们的敬重。崔乃镛经实地调查后,捐资于以礼河修筑堤坝,并在堤坝两旁栽种桃柳,不仅使驿道畅通无阻,农田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乾隆二年6月,崔乃镛因政绩卓著,升任湖北粮道,离开了供职7年的东川府,供职14年的云南。

崔乃镛:会泽史话中的政绩传奇

崔乃镛(1861~1753),字伯璈,号餐霞,陕西同官县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雍正三年(1725),崔乃镛调任寻甸州知州,在任期间,上书陈述将东川府由四川改隶云南的诸多好处。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下令将东川府划属云南。雍正八年(1730)底,崔乃镛被任命为东川知府。临上任前,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问他:“东川屡次动乱,你去后如何治理?”崔乃镛说:“东川是彝族聚居之地,改土归流后,彝汉团结,才能长治久安;东川一地田亩不清,赋税不均,亟需清理调整。”鄂尔泰十分欣赏他的见解,并指示:“东川土城,城高不满六尺,如发生大的战乱,难以防守,要审时度势,进行修建。”

雍正九年(1731)正月初一,崔赶赴东川任上,沿途目睹战后的惨景,“四境村庐,尽成墟野,颓墙败砾之间,唯见嗷嗷老稚呻吟于严霜冻月下”。走马上任后,下村视察,见住房多处被毁,饥寒待毙,于是逐村逐户发放救济银两,修毁战乱后的房屋,购置牲畜、农具、籽种,安定民心,劝农耕作。

为改变会泽县城环土为城、城墙低矮、难经风雨的现状,实地踏勘、规划并上奏朝廷,建议修筑石城。获准后,他立即从云南各地招募大批能工巧匠,用五面石支砌,建造会泽石城,共出工42万余个,耗银3万余两,于雍正十年(1732)10月竣工,历时一年半。石城呈长方形,方圆三里,分为内城和外郭两部分,在东西南北分别修建了四座城楼,其后又相继引水入城,造塔添景。

崔乃镛的言志诗

东川府城建成后,崔乃镛撰写了《创建东川府石城记》,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则作了《题东川城门说》,认为东川府治,东界威宁,西距建昌,南通寻甸,北连乌蒙(昭通)。故东门曰“绥宁”,西门曰“丰昌”,南门曰“藩甸”,北门曰“罗乌”。正所谓“取以名四门,则用绥威宁,校丰建昌,作寻甸之屏藩,为乌蒙之罗网意也”。鄂尔泰所题写楼名用典丰富,意义深邃。(www.xing528.com)

石城壮丽,时任云南巡抚的张允随亦感叹道:“壮哉是城,南倚灵璧,北临蔓海,东跨云弄,西北控金沙,具江山之胜。”然造化弄人,石城仅建成一年后,东川府发生强烈地震,震级为7.8级,会泽石城严重受损,其后几经修复。

雍正十一年(1733),也就是石城建成一年后,东川大地震,东川府学亦遭到严重破坏,崔乃镛个人捐银500两,修葺文庙,并派知县祖承佑、教授梁兴祚负责文庙的修葺工作。在任期间编纂的《东川府志》(雍正)开创了东川府编志的先河。尊师重道的崔乃镛深获士子们的敬重。升任湖北粮道后,还两次给东川学生杨璋等人写来信函,勉励他们。

崔乃镛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在《劝农亭记》中指出:“农者,民之命也,国之本也,有司不惜民命,则治失其本。”曾到者海坝子劝农督耕。当时者海不种水稻,只种一些苞谷和荞麦。他见坝子中间有一湖泊,四周水草茂盛,便促民改田种稻,秋天,坝子里长满了金黄色的稻谷,当年种植的水稻获得了大丰收。老百姓惊喜地说:“自古以来,此地不可耕种,太守崔公今岁始营田,稻谷即熟。”

以礼铜运古道是东川府汤丹、因民方向各厂铜矿采炼后,运输交府城(会泽)集散的主要线路,雨季以礼河洪水上涨,运铜夫役苦不堪言。崔乃镛经实地调查后,捐资于以礼河修筑堤坝,并在堤坝两旁栽种桃柳,不仅使驿道畅通无阻,农田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后人心怀感恩,把驿道的以礼长堤称之为“崔堤”。

乾隆二年(1737)6月,崔乃镛因政绩卓著,升任湖北粮道,离开了供职7年的东川府,供职14年的云南。但在任3年就遭权臣诬陷而停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