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泽史话-刘汉鼎修筑娜姑铜运古道

会泽史话-刘汉鼎修筑娜姑铜运古道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乾隆五十一年,刘汉鼎捐资倡修巧家至会泽200余里栈道。刘汉鼎亲自往来督工,虽经羊肠鸟道、酷暑严寒,决不畏难间断,历时4年,至1791年功成。刘汉鼎74岁卒于任上,以他命名的一孔栈桥坍塌,其子刘诚捐资再修石拱桥,已卸任的蔡世忱又书撰一联,刻于桥边。碑文记载乡绅刘汉鼎捐资修建阿白塘路、蒙姑坡路和铁索桥的事迹以及凿岩修桥、劈山筑路的艰难情形。刘汉鼎的儿子刘诚,也从事东川京铜运输,继承父志,热心公益事业。

会泽史话-刘汉鼎修筑娜姑铜运古道

汉鼎,生卒年月不详,清时东川府巧家厅水碾村人,任当地州同,喜看史书,通情达理,乐于济贫,常行善事,人称“刘善士”。

刘汉鼎是有名的商人,人称“大马锅头”[1],拥有数百匹骡马驮队,从事的是东川矿冶的马帮运输,除了每年数万吨铜的运量以外,还运输大量的物资、矿工生活物品。在长年累月的马帮运输过程中,刘汉鼎积累了巨额财富,他慷慨解囊,架桥铺路。捐巨资填会泽的野马川[2]淤塞为途,建曲靖德泽的车洪江大桥、巧家城内的嗣应桥、蒙姑一家桥、五里坡桥、刘公桥等十数座,阿白塘、蒙姑坡等处县道,每一举动,用费辄盈千累万。他还送寒衣、赠医药、施棺木、设茶水、办义渡、捐送义地等。无论大小事务他都操劳不尽,一生乐善不倦。

乾隆五十一年(1787),刘汉鼎捐资倡修巧家至会泽200余里栈道。清雍正四年(1726),东川府辖金沙江沿岸地区划隶云南。清雍正五年(1727),置会泽县于今巧家营村,开修通省大道,蒙姑成为滇川两省边沿地区交通孔道和物资集散中心:“行旅云集,商业繁盛……主要营业为内地砂糖,凡沿江四周数百里多运往销售,东川、寻甸、嵩明、曲靖、平彝[3]各地之糖商均有来此购运者,计年销数日常以千万闻……”南距蒙姑5里处有旧名“飞云洞”一段,丛山千仞,天低云落,绝壁嶙峋,下临数百丈深沟,水势汹涌,失事者每有发生,行旅视为畏途。光绪《东川府志》记载该处“两岸石壁嶙峋,下有深溪百余丈,纳那姑、黑露二甲之流,水势汹涌,夏秋不可渡。”

刘汉鼎亲自往来督工,虽经羊肠鸟道、酷暑严寒,决不畏难间断,历时4年,至1791年功成。传说,在栈道行将完工时,刘汉鼎亲手抡镐朝石崖猛凿,轰然石开,其中竟有白银一锅,恰好抵补工程费用,故有“有功无劳”碑。立碑处,崖壁切面果然有一“锅”形凹陷。会泽县知事蔡世忱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秋撰书《刘公桥路碑》记工程情况称:“堂琅一邑,幅员辽阔,壤接川黔,固商旅辐辏之区也。而岁赋京铜不下数百万,尤于运道为扼要焉!奈地多祟岩峻岭,山重水复,令人同嗟‘蜀道之难者,其处盖不一而足’……而最难者莫如蒙姑坡……刘君别开新径,较旧平近二十里。隘者辟之,坎者补之,悬崖不可栈者斧凿之,山涧不能船者桥跨之,盖其中仿佛巨灵之迹者百丈,蜿蜒长虹之势者十二寻。自是而巧家通郡城一路,如履康庄矣。”蔡知县的碑文,事实上已为栈道命名。但往来行旅,每见沿途崖坎、石穴中均有被募施工的石匠栖身的草房,触景生情,“石匠房栈道”的名称便沿袭至今。

刘汉鼎74岁卒于任上,以他命名的一孔栈桥坍塌,其子刘诚捐资再修石拱桥,已卸任的蔡世忱又书撰一联,刻于桥边。联语云:“敢惜微劳继父志,惟期永固利人行。”光绪七年(1881),江西商人王世泰、夏永顺等秉承刘汉鼎精神,再次捐资拓修栈道,另外从峭壁间开凿出一条长约1500米、宽约2米左右的通道;又在悬崖绝壁处建一铁索桥;桥路相连,可容轿马通行。有一碑刻记下了这件事的经过,并在摩崖处题刻了“飞云洞”三字。(www.xing528.com)

娜姑石匠房铜运古驿道

《会泽县志》载:“坡桥路碑,位于娜姑区小田坝村鹦哥咀,碑立于乾隆五十六年七月上旬,墨石制成,高1.5米,宽76厘米,厚23厘米。”碑文记载乡绅刘汉鼎捐资修建阿白塘路、蒙姑坡路和铁索桥的事迹以及凿岩修桥、劈山筑路的艰难情形。

刘汉鼎的儿子刘诚,也从事东川京铜运输,继承父志,热心公益事业。《云南通志》载:“(刘汉鼎)子诚,亦有父风,嘉庆间贡生,善继承者也。石匠房乃铜运、行旅要道,忽中圮十余里,上倚绝壁,下临大江,往来皆滞。诚出赀,督工,凿悬岩通道,绝壑则絙以石梁。经营五载,费逾万金。有摩崖以旌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