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于云南造钱,是云南铸币的开始。为纪念开炉,特用黄铜铸造了一枚“嘉靖通宝”,堪称“钱王”。清雍正十二年(1734),会泽成立“宝云”铸钱局时,这枚“钱王”就收藏于铸钱局“东川宝云局”。每逢佳节喜庆之日,就将这枚大通宝悬挂于牌坊中央,喜庆过后,便又将其取下收藏好。
“嘉靖通宝”为圆形方孔铜钱,直径58厘米,重41.50千克,厚3.70厘米。币面铸“嘉靖通宝”四字,每字边长7厘米,对读,为魏碑书体。“嘉靖通宝”堪称世界金属币之最,是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厚的古钱币,国家一级文物,实至名归的世界“钱王”。在此之前,江苏省江阴县的“咸丰重宝”、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太平天国的“圣宝”大钱,号称最大、最重的古钱币,但无论直径、重量、铸造历史都不能和“嘉靖通宝”相提并论。2002年6月18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证书,认定“嘉靖通宝”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嘉靖通宝”外圆内方,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嘉靖通宝”反映了会泽乃至整个中国铜业的辉煌历史。“嘉靖通宝”是会泽明清时期冶铸技术、经济文化发展及交流的实物,是会泽铜开采、冶炼、鼓铸的“说明书”。
通宝,旧时中国钱币的一种名称,始于唐代,以后历朝历代沿用。历代天子登基,往往改铸铜钱,在“通宝”前面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烙上王朝的印记,作为昭告天下的标志。
从出土的铜钱看,东川府制钱铸有“通宝”二字的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民国通宝”等。(www.xing528.com)
会泽位于川滇铜矿区,是主要的产铜基地。与东川交界的山区,是境内主产铜区,曾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座矿厂。各矿厂所开采的铜矿,初冶成锭后,将其送往县城大铜店(耐火材料厂)集中,再由大铜店分发于各路,人背马驮至水运船上,经昭通直往泸州,入长江进瓜州,经大运河直抵北京。清代,大的矿厂有矿工数万,小厂也有数千,最大的汤丹厂,则有10余万人之多。铜资源的大量开采,为铸钱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清军入关后,首先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和“宝泉”两个中央造币厂,这两个造币厂铸造了清代历朝钱币。清代云南是铸钱重地,清政府在云南设立了一系列的铸钱机构,以维持清政府的货币流通和财政,清代云南的铜还运至四方铸钱。
国家一级文物——嘉靖通宝
清雍乾时期,会泽设有新、旧“宝云”两个铸钱局,这是仅次于北京中央铸局的“中国第二大铸钱局”,铸造“雍正通宝”和“乾隆通宝”。后来,这两个钱局改称“宝东钱局”,铸造钱币前后历时200多年,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会泽铜业在清廷国家财政金融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会泽铸钱的鼎盛时期,设炉70座,年铸币44万串。炉头、匠役1500人。正所谓“一山宝气钟千古,四野炉烟绕万年”。乾嘉时期,东川府年铸币为4亿枚。清朝后期的每个中国人几乎都使用过会泽宝云铸钱局铸造的铜钱。清朝人手里的铜钱,一半来自会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