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季学期一开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建筑学院在学院展厅举办了一个学生作业展,名为“剖面”(Section)。
国内目前最常见的优秀学生作业展,通常是将众多符合作业深度要求、表达出色的成品图纸与模型集中在一起,或以年级、或以设计题目为单位进行展览。因此,除了能看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题有难易变化、表达有风格差异外,很难看到一个作业展览,在整体上有清晰的学术态度与诉求。另外,由于国内学生作业普遍看重最终成果的完整表达,对设计过程、设计方法、思考方法、涉及相关学科研究等方面,展示较少,观众看到最多的,是一个个完整项目设计图纸与成品模型展示,得到诸如题目、想法、构图、建筑外观、平面布局等信息,很难把题目之间没有学术逻辑联系的一个个孤零零的作业,当作围绕某个专业课题进行探讨的学术作品进行研究,得到的学术启发就比较少,也比较浅。
OSU建筑学院这个展览与国内通常学生作业展有很大不同。它紧紧围绕“剖面”议题(Issue),将该学院三个专业(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区域规划)、不同年级(本科及研究生)作业中与剖面有关的图纸、模型、视频,精选出来集中呈现。其中能够很清晰地看出,策展人对遴选作品的标准,不仅仅只是设计得好、画得漂亮(有些图纸以国内“基本功”标准看,画得很一般),而是“对于‘剖面’专业议题,学生或有意识、或下意识是否作出了有意思的阐释”。展览规模不大,也就一个专业教室大小,远远比不上国内目前常见的鸿篇巨制式展览,但信息量、思考空间、学术启发却异常饱满(图14)。
图14 OSU建筑学院“剖面”展览全景,2012.01
这是一年级学生手绘测绘图。通过绘制剖面,帮助新生对自身每天生活其间的建筑馆,在创造空间效果上的一些设计方法进行发现与体会,例如:不同层高对空间效果的作用;标高错位穿插,实现空间看空间、人看人;人在不同功能空间中的不同活动状态与呈现;剖面和结构(柱子、梁、开窗)的关系;屋顶采光天井做法与空间效果;屋顶花园构造的不同……该建筑另一个重要剖面特征—众多坡道的交错连接—剖面图很难表达清楚,需要剖透视才有可能,我常常因此在建筑中迷路。
图16 作为学习的工具,《建筑物单体剖切模型》
通过剖切模型,直观地学习木建筑基础建造(构造)知识学习。底部表达基础做法,上面分别表达柱、主梁、次梁、檩条、墙面构造柱、墙体横向连接体等不同层次的建造做法。
图17 作为学习的工具,《1:1节点剖面详图》
图纸有一人多高,绘制一个建筑从屋顶到基础真实比例的构造节点,手绘的过程,就是一个模拟真实建造的过程。
展览看下来,学生作品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一类是“剖面作为学习工具”(Learning by Section),通过剖面,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其他人的设计方法(图15~图17);一类是“剖面作为表达工具”(Communication by Section),借助剖面,表达自身独有的设计特征(图18~图21);一类是“剖面作为设计工具”(Design by Section),凭借剖面,推进自己的设计不断发展(图22,图23)。另外,还有一些关注表达(Presentation)手段创新、突出专业特点的作品(图24,图25)。具体表达手段,从铅笔素描、墨线手绘、草图拼贴、黑白电脑线绘、(纵深)剖透视、彩色(荷兰式)图表,到节点大样、实体剖切模型等,比例选择从1:300,到1:1,非常丰富。
图18 作为表达的工具,《概念性(非工程性)剖面》
不涉及建造、结构,只表达虚实、标高、形体前后关系、采光等设计概念。左上部空间的错位屋顶,是作者着力刻画的重点,有另外单独放大图纸,细致描述形态和垂直采光筒的建造(工程性)处理。
图19 作为表达的工具,《正角度剖透视及剖切实体模型》
细致表达建筑内部不同空间横向标高与纵深序列排布的关系,建筑外部与地面(不同标高平台)的交接、与天空的交接(屋顶花园),人的各种活动与空间在功能、视线、动静等方面的关系,竖向交通设施的处理……模型在哪里剖开非常讲究,剖切位置是空间设计最需要呈现、最有特点的地方。
图20 作为表达的工具,《建筑综合体图表(Diagram)剖面》
该设计主要概念与人群活动有关,一条斜向的步行空间结合绿化,贯穿整个建筑。另外,几个室外及屋顶活动空间,也非常抢眼。该剖面结合了色彩分区图表表达、配景(植物、人、车、天空)精确表达等方式,清晰标示出不同功能分区及竖向交通系统。(www.xing528.com)
图21 作为表达的工具,《斜角度的剖透视》
美式卡通画法,黑、白、灰分明,表达空间虚实、穿插关系,同时附带表达了一部分建筑形态。
图22 作为设计的工具,《三维纵深变化的模型》
由基本形态单元有规律旋转,构成一个在纵深方向不断变化的空间效果。模型的制作方式(一个个片段的拼接组合),也是设计思考、成形的方式。
图23 作为设计的工具,《剖面加法》
一系列剖面空间形态进行加法组合,构成整体复杂空间效果。
图24 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建造节点剖面
节点画法已经接近施工图深度。由于加了斜纵向的透视和人物,把该节点形成的空间一并表达。
图25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剖面
关注地形、植物、建筑群体、视线、历史与新建筑等多重因素的协同作用。
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基础性)关键词组织作业展,不玄,不炫,却非常有效,且具备相当学术深度。低年级学生可以学到在准确、深入的基础上,剖面原来可以有如此多样化的表达手段;高年级、研究生及教师,则可以读出剖面对空间效果、人体活动的影响,体会剖面展开、切割不同方式的价值与意义,进而获得学术层面的启发。
该展览的学术观点非常明确,即专业里的一种基本表达手段,其实也是一种设计手段,甚至就是一种设计观念,通过对这种手段的深入研讨,不仅可以学到基本功,还可以挖掘建筑学层面的多重潜力,打开创造性视野。
这个展览对笔者有两点启发:
一、国内教育对于绘图的各种规范,基本就是给出标准答案(图样),然后通过反复临摹帮助学生掌握,主要是训练工程制图的规范性、准确度。而这个展览提示我们,建筑学的一些基础表达手段,如剖面、平面、立面、总平面等,在建筑学层面的探索潜力还是非常大的,也是可以通过相应训练得到深入探讨。当然,这需要教师对这些基础表达手段的本质,在理论、历史与实践层面,有一个清晰认识,才能设定有效的训练教案。
二、我们通常会将学生设计作业认为是“作业”练习,但如果换个角度,以“作品”角度观察、梳理学生作业,则会发现其中闪烁着很多,也许连学生自己都没意识到、但却可以启发研究者学术思考的观念和做法,而这种启发,是需要具备敏锐学术思考的策展人,用有效工具巧妙地“挖掘并呈现出来”。由此也揭示出,建筑学教育本身就是建筑学专业学术思考的重要源泉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