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造物(Object)为目标,将学术观念贯彻到步骤与作业设置当中
王英哲的日志按照作业步骤,详细记录下了一系列教授评图意见,比如:建筑与城市关系处理的优劣评判;园林与建筑之间,或严谨几何;或自由关系的选择;对立面形态比例,或宏伟、或优雅的感受评价;对屋顶、立面、基座、线角、开窗、凸窗、栏杆、拱等建筑基本元素,在尺度、材料、建构上不同做法及不同作用的认识……从中可以清晰看出,这是在特定地域历史文化基础上展开的设计教学,同时也是Kollhoff基于自身对文艺复兴建筑的研究心得,以及设计实践中对立面的关注展开的教学。这些具体的历史传统文化、学者研究实践心得与学术观念,通过训练过程控制、作业练习设计、评判标准制定,有效、互动地结合在一起。
2.主线与辅助分工清晰,保持学术观念的清晰与深刻
ETH在设计教学里实施教席制,以一名全职教授领衔,再由若干教员组成教研团队。教授制定教学计划(Teaching Plan)、讲授教学讲座(Lecture),具体与学生的互动,则完全由其他教员及助教完成。所以,由教授主持的集体评图(Review)与教员/助教主持的桌面一对一评图(Desk Critic)两个环节之间的配合非常关键。每个作业结束时的集体评图中,Kollhoff扮演统领角色,通过明晰的评价意见,将其学术观点细致贯彻到教学中,引领整个教学方向明确。其他教员/助教主导的桌面评图,则在大框架、大目标清晰的前提下,重点放在解决技术难点与细节处理。(www.xing528.com)
主讲与桌面并不要求百分百完全吻合,但大方向必须保持一致,这种在具体教学中以某人(或某种清晰学术观点)作为主控线索,学习细节层面适度放开,才能确保设计教学在具有明确学术观念与学术深度的同时,具有不同阶段、因人而异的可教性。
3.目标分解、难度递增,分步骤有效教学
整个教案分解出很多小作业,展开环环紧扣的分步骤训练(step by step)。前面连续四周的热身练习,围绕售楼书广告、入口、立面、室内空间等精准议题(Issue),不强调面面俱到,针对性强,能有效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进入状态,扎实学到观念与方法。一周针对性实地参观后,最后七周的主体设计,则是在综合运用、练习(复习)前五周所学基础上,加入了基地、面积、功能、法规等新要求,逐步增加设计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性。整个教案目标明确,先分解,再综合,循序渐进,难度逐步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