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教育笔记(1):学设计,教设计

建筑教育笔记(1):学设计,教设计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帮助学生向理性互动类型上转换——即知道什么是自己关键的东西需要坚持深入,什么是次要东西可以调整、让步,知道如何精确、平和地表达与交流,会理性鉴别老师的建议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

建筑教育笔记(1):学设计,教设计

我猜测,这是不是当下中国畸形的“独生子女+片面鼓励式”教育,以及将“酷个性”误以为是外在突兀言行而不是强大内心的风潮所致。

我们商量出来的对策是,要具体分析不会交流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好面子,那就私下沟通;如果是学业视野窄,那就多给些参考案例;如果是不会交流技巧,那真得教。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老师在这方面恐怕也要补很多课呀!同时还要告诉学生,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争高低、争对错、争嗓门高,而是为了将事情向着大家比较公认的“正确标准”方向上引(高年级和低年级,不同的学校,正确的方向、强调的东西,在建筑学科里,应该非常不一样,这是各校创造自身特色的重要基础)。

当然,真正的难点在于,“交流”虽然讲技巧,但其实更讲心态与思维模式。比如:自信放松的心态;更关注学到什么而不只是要证明自己“对”以便拿到“好成绩”的“功利”心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太急于找到最终答案而要关注过程的习惯;不要过于单一、黑白分明的思维习惯……这些心态和思维习惯,就不仅仅是专业问题了。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帮助学生向理性互动类型上转换——即知道什么是自己关键的东西需要坚持深入,什么是次要东西可以调整、让步,知道如何精确、平和地表达与交流,会理性鉴别老师的建议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www.xing528.com)

上述三种典型类型的形成,肯定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儿,转换起来也不会立竿见影,因此有老师就会疑惑,我们在专业课这点儿努力,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呢?我还是用那句常用的话作答:做一点,是一点,职责所在,不能回避。

【注释】

[1]参见本书《设计课上的几句口头禅》一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