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课上的口头禅:功能与视觉形象的平衡!

设计课上的口头禅:功能与视觉形象的平衡!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设计观念中,功能是已知标准答案,视觉形象的塑造,主要依据自身品位、流行时尚或甲方意图而定。由于对视觉形象的判断具有较强主观性,此类设计常会陷入非理性状态,或是强求“新奇不同”,试图歪打正着在业主某个不可言说的形式趣味上,或是“打时间差”,山寨国外形态与空间各种新潮流。——建筑设计是一个针对物质实体环境展开的实践性行业,思考与行动必须相辅相成。

设计课上的口头禅:功能与视觉形象的平衡!

为什么要这么做?——【关注过程控制(Process)】

直到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建筑教育界及实践界人士,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是“标准功能+形象修饰”[1]的思路——即先按照设计资料集里的功能类型泡泡图,标准化、平面化地解决“功能”问题,即所谓“排平面”,再用“视觉形象”进行修饰,即所谓“做立面”。

在这种设计观念中,功能是已知标准答案,视觉形象的塑造,主要依据自身品位、流行时尚或甲方意图而定。设计者会特别关注设计的最终结果——即建筑的样子,对设计过程则会比较忽视,也缺乏足够的理由进行控制。由于对视觉形象的判断具有较强主观性,此类设计常会陷入非理性状态,或是强求“新奇不同”,试图歪打正着在业主某个不可言说的形式趣味上,或是“打时间差”,山寨国外形态与空间各种新潮流。

有鉴于此,笔者在进行教案设计与具体教学时(How to teach),会特别强调对设计过程(Design Process)、设计思维(How to think)的控制[2],并传授当代建筑学基于“建筑本体逻辑(ontological Logic ofArchitecture)”视角的基本知识、理论与设计方法(What to learn)(表1),以达到在当代建筑学本体思路基础上,解决问题、理性创新的目的(How to design)。

表1 基于建筑本体观念的四个专业基本议题与设计方法示意

所以,在与同学一对一桌面看图(Desk Critic)、不同阶段集体评图(Review)时,笔者特别关注学生如何控制设计和学习动作,针对形态(Form)塑造、空间(Space)叙事逻辑制定、空间氛围创造、结构(Structure)潜能、细部(Detail)深化、材料(Material)依据、空间内容(Program)定位……我都会一一追问: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是来自建筑本体逻辑,还是来自你自身的个性化生活体验?你面临的主要设计问题(Problem)是什么?你的设计概念(Concept)是什么?怎么得到的?你这么做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每个设计步骤之间,一系列设计方法当中,有什么样的逻辑关联与概念基础?……

我们更愿意将设计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最终产品来理解。

[英]布莱恩·劳森(Bryan Lawson),建筑师、建筑教师、心理学家

表2 “空间”基本议题教学的学术基础与方法示意

自己的看法(理解)究竟是什么?——【自我发现】

在设计课上,每当学生侃侃而谈一些空泛感慨,或是用大词讲述一些宏大问题,或是停留在复述(retell)已有知识、理论、方法层面时,我就会问:“还是具体说说你自己的看法(理解)究竟是什么吧?”

问过之后,笔者会尽量提供一些方法(标准)给学生,以帮助其找到属于“自己的看法(理解)”,这些方法(标准)包括:

1)看法的表达,必须具体而微,避免使用标签式、口号式“大词”[3]

2)要清楚自己看法依据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基础平台,如在“空间”议题里探讨,就应该在表2所示的内容中进行讨论;

3)尽量用图解(Diagram)方式,整理思考过程,表达看法;

4)尽量用关键词(Keyword)方式,帮助看法不断深入、精确[4]

5)破除历史、风格、功能类型的限制,展开基于当代建筑学某个特定学术观念(如本体观)下的类比式案例研究(analogical Case study),从先例中进行类型(Prototype)层面的学习与转化;

6)充分理解并发挥不同设计分析与表达手段(如绘图、模型、电脑辅助、模拟建造、视频、装置等),在促进设计不断深入方面的作用,这些手段不仅仅是比例、草图与正图、草模与正模、手工与电脑的差异,更是关注、解决设计问题的侧重点、深度与广度的不同。(www.xing528.com)

别光说、光写、光想,一定要做出来!画出来!——【“思+做”齐头并进】

建筑设计是一个针对物质实体环境(physical)展开的实践性行业,思考与行动必须相辅相成。尤其本科阶段,“做出来”远比“想出来”重要得多。点滴认识最终必须通过动手实践落实在具体物理环境上,才能够得到检验,即使是坏的、错的实践,也有其建筑学价值。

不要想清楚了才动手去做,而是要边做边想,边想边做,“思+做”并行。不要怕弄脏自己的手,错过了训练“做”的最佳时期(主要在本科阶段),后面想补就会非常困难。

在中国,空口套白狼的理论家、设计师、设计教师太多,耽误了不少学生。那些只说不练的学生在我的课上,会被要求直接返工,拿出东西才有资格和老师展开讨论。

我们不能再培养“说建筑一套”,但做建筑连基本美感、基本功能都控制不好的人了!扎扎实实设计出一个马桶,也能学到人体工效学的知识,认认真真设计一个暴发户的金库,也能学到如何与用户打交道,深入分析进而物化的能力。

我也不知道!——【互动是目标】

这是学生在笔者步步逼问下,反过来问我是否有更正确的办法、更好的答案时,我经常性地回复,这也是笔者在建筑教育方面的基本观点之一。

所谓“建筑教育行为”,在笔者的观念中,除了老师要单向教(输出)给学生一些东西外,还应该是师生一起进行的一场场建筑学领域的智力挑战互动活动,其目的,一个是要逼出(培养出)学生自己的自我建筑意识,一个是要为专业贡献出新的东西。

我所能教的,是一些基础方法、基本技能,以及当代建筑学普遍认同的某些学术框架、学术观念,剩下的大量具体内容,需要师生借助教育行为能动地进行填充。甚至学到某个程度,这些个框架、观念是否应该被颠覆,也应成为需要直面回答的问题。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和教师一起,在相互激发状态下展开。

所以,很多问题,笔者的确不知道答案,更准确地说,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题目,单向输出与师生互动的比例,应该不同。所以,超出笔者认知范围外的更好答案,一定是存在的,学生找到更好答案的可能性,一定是存在的,甚至,在很多领域内,我都不知道“问题”在哪里,需要师生们一起去寻找!

大学里为什么要有学生?那是因为老师有不懂的东西,需要学生来帮助解答。

[美]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2008),物理学家、教育家

【注释】

[1]参见:范文兵、范文莉.一次颇有意味的“改建”[J].时代建筑.2002(6).

[2]参见:本书《什么是原创设计,如何做到原创设计》一文中“表2 设计过程(Design Process)/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3]用“大词”交流、思考,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这些大词包括,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神似与形似、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生态环保可持续……,习惯了,或者依赖于这些“大词”系统,会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限定在特定词语概念中,以至缩小思考的广度、深度与精确度,扼杀真正创新的可能,因为“使得大家在实际上不可能犯任何思想罪,因为将来没有词汇可以表达(奥威尔,《1984》)”。

[4]提炼关键词要注意以下几点:1)主观与客观的平衡把握;2)用定义式(definition)表达关键词;3)关键词要落实在人的活动、空间、形态、材料、建造等建筑本体方面,要落实在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具体而微的状态上;4)关键词的提取,要有利于设计行为的转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