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要评价,首先就要制定评价标准。
从纯学术角度看,一般来说,评价设计的标准多来自评价者的学术观点与学术积累,以及评价者当下正在思考的专业问题。从教学角度看,评价标准应该与作业训练目标密切相关。
建筑学学习中常会有如下现象:学生抱怨不清楚老师因何给出分数,而老师往往回答,建筑学的评价标准本就是因人而异。从学习与教学角度,我以为,问题主要出在教师身上。广义思辨地说,“建筑学的评价标准因人而异,没有绝对对错”,这个观点没错,但对于不同年级的学习阶段,每个特定训练题目来说,还是应当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明确标准。若没有,那只可能是教学目标不清楚,或教师自己没想清楚。正如下面贾樟柯这段话表明的,作为评判者需要清晰评判标准。
从手机电影节和中美学生短片展来看,我认为:1)叙事上的结构能力;2)剪辑;3)指导表演的能力,是中国同学有待提高的地方。徐克导演说他一般从五个方面评判电影1)主题:对社会的关注度;2)创意;3)制作的难度;4)创作的完成度;5)评委个人的美学趣味和感情。
贾樟柯,电影导演
2.上海交大实践举例
在上海交大本科二年级“空间设计”板块中第4环节“空间与材料”作业中,训练目标是“探讨材料及细部处理对空间品质的影响”。围绕此目的,我们给出一份明确的学生相互评价标准(也是该作业的训练目标)。当然,标准虽然细致明确,但还是留有足够的个人解释余地。
(1)材料对空间的影响
分值占30%。包括如下几点的考察:
1)材料及细部在“肌理”方面产生的“知觉效果”,与前期3个环节中空间叙事主题与空间品质特征(量、形、质、光线……)之间的关系如何?
2)材料必须有实物依据,在真实肌理与尺度基础上的空间效果如何?(www.xing528.com)
3)按照设计意图及建造可行性,尺度划分(线角粗细;分隔线距离及宽窄;窗框处理及与墙面关系;……)与实际建造设想(粘贴;干挂;焊接……)如何?
4)材料交接及转换如何(应当表达出材料自身的厚度,避免“贴”的感觉;形体转角的材料处理;材料面层结束时的收头;几种材料之间过渡材料的选用;微小的高差……)?
5)材料与建筑形态、空间形态特征的关系(如比例协调感;方向暗示感;立面特征强调……)如何?
(2)迄今为止空间的综合效果
分值占40%。主要关注材料、细部处理介入后,对前期3个环节所做工作的综合调整,包括如下几点:
1)是否借助材料与细部手段,进一步调整空间构成逻辑与叙事主题间的关系;
2)是否借助材料与细部手段,进一步理清故事气氛与空间感受间的转换;
3)是否借助材料与细部手段,强化空间构成逻辑与空间品质特征(量、形、质、光线……)的清晰、完整与力度。
(3)工作量,完成度,表达的精致、认真程度
分值占30%(其中模型15%,图纸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