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创设计的定义与实践

原创设计的定义与实践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人感觉,您似乎对“怎么样思考才能做到原创”说得很多。您认为对功能深层内涵的思考、基地的敏感性、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平常习得的各种设计套路,是设计师“原创”精神的来源(赞同!!即我做的“这些分析、得到的这些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引发我的设计想法”,是否达到了原创呢?假如对上述追问的答案都是“是的”,或“基本是的”,那么,即使设计结果与已有“形态、想法”撞车,我觉得也不必担心。

原创设计的定义与实践

【问】

范老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怎样的“结果”才能称为原创(what is)?个人感觉,您似乎对“怎么样思考才能做到原创”(how to think)说得很多。

您认为对功能深层内涵的思考、基地的敏感性、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平常习得的各种设计套路,是设计师“原创”精神的来源(赞同!!)。但疑惑的是,相关思考过后(姑且认为这些思考是设计师本人自愿,而非其他因素强加),怎么进行自我检测呢?即我做的“这些分析、得到的这些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引发我的设计想法”,是否达到了原创呢?

【答】

假如把“原创”视为要跟别人完全不一样,即所谓“独创性(Originality)”,其实非常难,那需要在相当多积累之上,并具有很高天赋,才能偶尔达到的状态。而在今天的信息洪流中,谁都很难确保自己不会下意识受到某个东西的影响,也都很难确保自己随时了解相关领域中不断涌现的新东西。因此,一不留神,极有可能会在形态或创意上,跟别人“撞车”,而在设计创意领域里,大家对“看上去跟别人比较像”“想法早就有过”,似乎都非常敏感。[1]

但我的观点有些不太一样,在这里,我更愿意将“原创”理解为在设计中实现某种“创造性(Creativity)”。在课程设计、设计竞赛乃至商业设计中,形态与想法的独创性,的确会很吸引人,但设计中的“创造性”,并不完全表现为“独创性”,甚至都不必与“独创性”产生联系。

你知道,对我来说,所谓创造就是找到方法把所有彼此矛盾的问题解决掉。而错误的创造性就是,你忘记了有时候会下雨,你忘记了有时候楼梯这里会有很多的人,你只是顺着个人的意愿建造了一个漂亮的楼梯。这不是真正的创造,这是虚假的创造。[2]

[荷]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1932~),建筑教师,建筑师

我更愿意将设计理解为一个过程(Process),一门技巧(Skill),而不只是一个最终产品(End Product),因此,我认为具有创造性的设计能否实现的关键点,并不在于那个产品的“最终形态标新立异”“想法横空出世”,而是体现在对设计过程能否进行有立场(专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有目标、控步骤、有方法、懂取舍的控制上,体现在设计思维与设计过程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上的完整性与深入度上。(www.xing528.com)

如表2所示,这是一个融合了解决“设计问题”,围绕建筑本体逻辑展开的设计过程(Design Process)与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图解(表2)。以此图解为基础,我会对设计者的设计过程与设计思维不断追问:你发现的问题,是否“真实、具体、深刻、独特”;你分析问题的过程及结果,是否“自圆其说、符合专业逻辑、与专业发展趋势相吻合、具有你个人的特征”;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结果,是否“符合专业逻辑、与专业发展趋势相吻合、恰如其分、深入完整、具有你个人的特征”。假如对上述追问的答案都是“是的”,或“基本是的”,那么,即使设计结果与已有“形态、想法”撞车,我觉得也不必担心。我们只要牢牢抓住那个真实、具体的“设计切入点”,将严密、强悍的专业(或相关跨专业)逻辑推演下去,就一定会在形态、想法上慢慢拉开距离,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设计结果,就会自然而然产生。

表2 设计过程(Design process)/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我在指导学生设计时觉得最困难的,并不是学生们以为的,由于老师见多识广,从而觉得学生作品似曾相识导致的“缺乏原创性”,而是由于学生出发点“太抽象不具体、太宏观不精准、太集体没个性”,过程“不严密太松散、不追问浅尝辄止”,从而导致结果“不真实、不极端、不独特、不深入”,因而“创造性”不够。

图14 上海交大五年级作业,《1+1=1多质空间模式》

这是五年级“设计创新能力培养”课作业。学生由于需要到设计院实习,遇到了位于郊区的大学和市区实习工作地点之间每日通勤带来的困难,以及想在市中心租房但经济上产生的压力,从而对诸如“蚁族”“年轻人如何在大都市扎根”等议题,有了切身体会。这个作业从要解决学生当下生活中真实问题出发,关注到写字楼白天、夜晚使用的效率差异,以及办公建筑层高的潜力,最终,找到了“将白天办公室在晚上化身为青年员工居所”的设计想法。

这里转述一名学生[3]毕业工作几年后的反思,来进一步说明:“当年我们班在校的时候,就曾因某次设计课在班级群上讨论过这个问题。有时设计成果要么是简单的借鉴(当然大学训练课程不排斥模仿)、要么是‘自以为’的原创(实际早有先例),最终成果方向‘正确’但不深入,大家一度很困惑。现在想来,不深入其实是由于缺乏独见性,独见不一定非要创新,但是要有自己的‘体验’在里面。这种体验既不是自己凭空想象的体验,也不是大师作品照片传递的二手体验,而是自己通过亲历的生活,通过听(用户的反馈)、说(观点的交换)、读(大量的阅读)、写(成败得失的总结)、看(实地的感受)积累的体验。”(图14)

为了促进具有创造性设计成果的产生,我这里再列举一些在设计学习与设计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控制设计过程与设计思维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