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在学院、系支持下,我邀请了上海五位优秀的知名中青年建筑师来上海交大指导本科三四年级设计课,开办了为期八周的“先锋建筑师设计工作室(Studio)”。我要求学生们把作业过程整理后发在豆瓣网上,借助这个平台,帮助大家加深交流。
头天晚上回到家,在网上浏览学生的工作记录,发现一些学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会有大段大段记述外请建筑师老师如何如何要求,然后我们就照着怎么怎么做的文字,看上去有些被动的样子。于是就有些担心,担心学生们在这些大师面前太过弱小,恐怕会失去自我。
我在学生日记下留言:“请一定要挺住!你们不能简单变成这些大师想法的实行者,要抵抗住他们的巨大吸引力而导致的下意识追随。要不断问你们自己:你们即使看上去幼稚的喜好倾向、专业价值观,怎么会和这些大你们一二十岁的中年人一模一样呢?一定要保持住你们的‘自我’!”
第二天上午,一名四年级同学在网上留言反问我道:“我们有‘自我’吗?”
我一下子被问住了。仔细想想,又不得不同意这一质疑。
面对现在教育制度下培育起来的越来越幼稚化的学生,包括我们自己——每个“被大一统管理”的中国成年人,的确要时时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你有“自我”吗?
图2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先锋建筑师工作室四年级城市设计作业讨论(www.xing528.com)
对于现在的学生,我以为所谓的“自我”,并不是像小朋友撒娇打滚般地躺在心理舒适区域,哭喊着,我就是有,我就是有……而是应该不断追问自己的内心:你真的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吗?如果你的学业基础、专业积累、个人思考、课下功夫都不够,的确,你根本无法和这些老师在同一层面交流,你只能踉踉跄跄地被动跟随。
我觉得每个同学都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在某次设计课老师看图、评图过程中,以及下课后,下面两种状态,你会是哪一种?
第一种状态:你在跟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大脑是否会不断冒出疑问并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你有没有要求自己去把老师说的案例都看一遍,然后判断他的理解是否合适,看看自己有无可能找到新解?你下课后,是否会重新看、重新画、重新制作你的草图、草模型,并借此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你是否会带着问题重新回到基地,重新观察、重新分析?老师在与你对话瞬间给出的建议,你是否思考过,可以进行补充、完善、深入和修正?
第二种状态:你跟自己说,算了,这个老师看来不喜欢我,不会给我高分,找一个喜欢我的吧,而且内心还会为自己辩护道,我的青春我做主,我选择我喜欢和习惯的;又或者对自己说,算了,他厉害,他说什么就听什么吧,顺着他,又轻松又可以拿高分。
如果你是第一种状态,那你就是在这样一个交流、引导、(专业的、精神的)压迫与反抗的过程中,慢慢培育你的“自我”。但很不幸,我看到的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二种状态,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比例越来越大。那么,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你不可能真正成长,不可能真正进步,直到最后拥有真正的自我。但你的确会拥有一个强大的“自我幻像”:看上去顶天立地、无所不能,但实际上幼稚、撒娇、见困难就躲、拒绝成长、自欺欺人的“小朋友式的自我”,而且在今天高校的评价体系中,甚至还很可能在功利层面迅速获得好处,拿到高分,但等到真正面临残酷社会、真实人生、真正专业高水准时,很可能会遭遇一系列迎头痛击!
自我是需要一点点培养的,每一次的打击与抵抗、脆弱变坚强的过程,都是一次锻炼的好机会!(图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