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学第一课:建筑教育笔记(1)和医学的意义

开学第一课:建筑教育笔记(1)和医学的意义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午,本学期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第一次上课。我讲解完课程整体安排后,再请其他几位任课教师分别做了自我介绍,最后,留出时间给学生提问。ZGW老师回答道:“色弱只是医学的判定,但说不定,也许就此你会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黑白辨识能力呢!”我顺着这个话题引申了一下,问学生:“医学是什么?”

开学第一课:建筑教育笔记(1)和医学的意义

下午,本学期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第一次上课。

我讲解完课程整体安排后,再请其他几位任课教师分别做了自我介绍,最后,留出时间给学生提问。

一名学生问:“老师,色弱能读好建筑学吗?”

ZGW老师回答道:“色弱只是医学的判定,但说不定,也许就此你会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黑白辨识能力呢!”

我顺着这个话题引申了一下,问学生:“医学是什么?”众人齐声回答:“科学。”我再问:“科学是什么?”全场无声。

我说:“科学,说到底,其实只是种特定认识,你怎么可以被某种特定认识束缚住自己的无限可能呢?另外,除了科学,譬如宗教,其实本质上也只是种特定认识,而我们的课程设置,说到底,也只是建筑学里众多认识中的一种。

很多事情,换个视角,感受就会大不一样。各种不同认识,告诉我们的结果是不是‘终极真理’,也许不需要费太大劲儿去争辩,因为本质上很难争清楚,尤其事关设计、人文、社科等领域内的话题。当然,在某种特定情形下,某一种或某几种认识与其他认识相比,会更合理、更正当、更可行,这是完全可能的,但这需要大量理论、实践做基础,通过小心、严谨的辨析、研究,才能论证清楚。比如说,我们在上海交大二年级如此设置课程,就和很多国内外高校不太一样,就需要有很多理论依据,并通过实践一点一滴逐步成形、不断完善。(www.xing528.com)

图1 课堂板书

作为学生,我以为在年轻时最重要的,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认识。然后,再努力尝试着去弄清楚,哪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专业的视角,会比较能说服你?你在多大程度上会理解、相信那个视角?在不同年龄段,你理解的状态又有怎样的变化?不要太过着急,非将自己早早认作某一认识的信徒以求心安,应时刻保持对某种认识的怀疑,太早心安、踏实,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儿。而这个反反复复、慢慢确认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成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这里引用一句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的话:“一个只知道一面之词的人,其实是一无所知。”

接着,另一名同学提问:“老师,我们该如何进行创新呢?”

每个老师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我没说话,而是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行字:为什么要创新?

然后转回身说道:“现在的中国,上上下下似乎都患上了‘创新焦虑症’。可对于什么是创新?什么事情需要创新?为什么非要创新?有哪几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创新和守旧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是死对头吗?)中国如此广泛地提倡创新,跟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那种与传统决裂的思路有什么因果关系?与中国整体在世界中生存的焦虑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一系列前提,还普遍缺乏足够的准备。再加上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教育体制,以及中国人习惯的宏大思维、从众与攀比等多重原因,所谓创新,恐怕大多是在自说自话。也许那个同学把她的问题缩小、精准一下,或许自己就能找到答案,比如说,在上海交大建筑学09级二年级第一个空间范例分析作业中,我们用什么方法,做到怎样的程度,有可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呢?”(图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