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彩饰初论》的色彩总原则
(1)《彩饰初论》的论述
《彩饰初论》通篇都有对建筑和雕塑中色彩的讨论,其中最重要的有四处。
第一处,《彩饰初论》将装饰性看做艺术品的初始条件,看做艺术品具备尊贵、美丽和崇高特性的重要条件,也是使得艺术品获得宗教信仰般权威的主要因素。而他对装饰的论述即包括“用亮色搭配出各种色彩”和“涂上斑纹”这样的上色行为[1]。
第二处,《彩饰初论》针对当时反对在建筑中使用色彩的立场,反驳道:“它使得形式更加的清晰,因为色彩为艺术家提供了使表面呈现浮雕效果的新方法,它将眼睛带回到自然的看的方式。”[2]例如,“在巨大体量之下壁柱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凸出,可以通过彩色的饰带加以强调”“壁柱与墙壁通过简单的画线区分开”,此外“通过色彩的使用(地下室最低矮的石材层)也可以与地下室其他部分区分开来”[3]等加以解释。
第三处,《彩饰初论》指出:“色彩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形式。它是了解古代建筑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能够复原出原有的色彩效果,就可能解开关于古代建筑的诸多谜题。”[4]
第四处并没有直接讨论色彩,而是论述古希腊盛期神庙中采用白色大理石的原因:“所有古代石灰石外衣的最后一层都由一种优良的大理石粉末制成,这似乎是上釉涂色的必要条件。而大理石神庙中,色彩可以直接绘制在材料表面。灰泥粉刷不再是建筑表面的必须覆层,色彩更加耀眼、透明和持久。”[5]至于古希腊大理石神庙的表面色彩,《彩饰初论》附有彩色复原图(图4.1、图4.2,见书后彩插)。
(2)《彩饰初论》的两项色彩总原则
《彩饰初论》确立了明确的色彩原则。前两处论述将色彩作为包括建筑在内的人造物上升为艺术品的必备条件,同时又是使得形式获取更清晰表达的辅助方式。第三处论述则强调色彩能起到帮助理解古代建筑形式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处论述。这段话和第三处一样侧重于对古代建筑的诠释,但进一步提升了色彩的地位——原本作为古希腊神庙外观特征的白色大理石反而成为底板,其优越性只不过在于可以更便于上色并获得更好的色彩表现力。这种观点意味着至少在表面属性中,承认后添加到建筑表面的色彩比底层主体材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二处和第三、四处论述分别设定了两项侧重点不同的色彩总原则——色彩应用原则和色彩理解原则。色彩应用原则即:人造物应该借助色彩提升艺术性,并且通过色彩更清晰地表达形态。色彩理解原则即:包括古希腊盛期建筑在内的古代建筑是彩色的,并且应该借助色彩理解古代建筑。
需要说明一下,在《彩饰初论》以及其他两个文本中,制品获取色彩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制品的原材料就是彩色的。另一种则是制品的主体材料没有明显的色彩倾向,通过添加附属物获取彩色制品。添加的方式有添加加上彩色的独立装饰物或直接在表面上色。上述四段论述中,每段讨论的色彩都包括了两种基本方式。然而,除了在第一处中,两种方式具有同等地位;在另外三处,《彩饰初论》都基本是在针对第二种方式,并且侧重于其中的直接在表面上色而不是添加彩色独立饰物。
2.《彩饰初论》的面饰图案理解原则
(1)《彩饰初论》的论述
《彩饰初论》讨论的面饰图案主要指所谓线脚。上一章已经讲过,《彩饰初论》中具体提及的线脚就包括串珠饰、箭蛋饰等十余种。如果参照《风格论》中的更为复杂的面饰图案,《彩饰初论》的线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图案相对抽象的无明确模仿对象的线脚,如串珠饰、回纹饰、波浪饰、迷宫饰等;另一类则可以从自然界中找到相对明确的模仿对象,例如棕叶饰和茛叶饰等。然而,《彩饰初论》并没有对这两类线脚区别讨论,而是仅以串珠饰作为例子说明所有线脚的形成过程。
图4.1 1833年森佩尔绘制的雅典卫城复原图
(www.xing528.com)
图4.2 1833年森佩尔绘制的帕提农神庙复原图
串珠饰:“基底是凸圆弧剖面小线脚(astragal),其上表面刻上均匀的凹痕,这样看起来就像一串珠子,有时候大小相等,有时候细长交替,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椭圆形的,(这些变化)取决于其位置和连接方式。”[6]
《彩饰初论》描述的串珠饰(图4.3)发展过程如下[7]:
②将编带刻到或者仅仅画到墙上,作为献祭的神秘代表物。
③刻上凹痕,画上去的串珠由此在浅浅的雕刻中得以强调,并且因为边缘的微妙阴影而更具凸出感。
④进一步锐化表面画上珠子的凸出饰带的边缘。
⑤在剖面为圆弧形的线脚上画上彩色的珠子。
⑥最终,形成了凸圆弧剖面小线脚,刻上的凹痕将表面转变为一串珠子。在这里,同样,色彩提升了效果。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
对于其中的第三、四、五步,《彩饰初论》有实例作为例证。第三步可以参见特修斯神庙(Theseum Temple,前450—前320年)和其他纪念物的檐口,并且可以将这一步和《彩饰初论》开头关于绘画和雕塑相同起源的论述加以对照。第四步则可以参考雅典卫城山门檐口上的装饰和潘杜罗索斯庙(Pandroseum)北厅中用圆形线脚饰雕刻出来的珠子。第五步可以参照特修斯神庙的端壁柱和端壁柱之上室内柱顶过梁的顶部。
(2)《彩饰初论》的面饰图案理解原则
上述对线脚形成过程的揭示回应了《彩饰初论》的一个立场,即建筑的装饰需要经历各个阶段的发展才能形成最终的完美建筑形式。并且,在《彩饰初论》揭示的过程中,最初的平面形态源于某种人造物,而影响初始形态的变化发展的是绘画和雕塑,更具体地说,主要是上色和浮雕。
因此,《彩饰初论》的面饰图案理解原则是:建筑线脚的表面属性,包括主要在表面上变化的形态和色彩,是依靠上色和浮雕逐步对源于人造物的原初图案加以修正的过程。
图4.3 串珠饰
(3)《彩饰初论》的覆层面饰对象的表面属性原则
《彩饰初论》中涉及的“覆层面饰”对象即指作为上色底板的白色大理石。《彩饰初论》列举了白色大理石的三个优点:硬度和纯度可以被磨光;可省去灰泥层直接上釉涂色;具有高贵的价值[8]。其中的第三个优点和表面属性无关,前两个优点看似无关,但其实存在着因果关系:正因为白色大理石可以被磨光才可以在其表面直接上色。而在《彩饰初论》的设定中,正因为可以直接上色,大理石表面的色彩才能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白色大理石和其表面色彩正是覆层面饰对象和覆层面饰的关系,回归到覆层面饰对象的表面属性原则,即覆层面饰对象的表面属性应该有助于覆层面饰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