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商品混凝土是指以集中搅拌、远距离运输的方式向建筑工地供应一定要求的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是现代混凝土与现代化施工工艺的结合,它的普及程度能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混凝土施工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集中搅拌的商品混凝土主要用于现浇混凝土工程,混凝土从搅拌、运输到浇灌需1~2 h,有时超过2 h。因此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合理的供应半径应在10 km之内。
(一)混凝土浇筑的基本要求
1.防止离析
混凝土离析,主要是指混凝土拌合物组成材料之间的黏聚力不足,粗骨料下沉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如果混凝土中分泌出了大量的水,基本上能够确定,混凝土已经发生了离析。离析之后的混凝土,各种组成材料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层现象,骨料在最下面,水在最上层。如果这个时候搅动混凝土,我们会发现,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黏性。所以,离析之后的混凝土主要表现为:分离和分层、抓底、和易性差等。而这些都能导致混凝土的性能发生改变,最终影响工程质量。离析是混凝土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它不仅改变了混凝土的泵送性能,也可能导致混凝土的功能性变差。
为此,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 m,在竖向结构中限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3 m,否则应沿串筒、斜槽、溜管或振动溜管等下料。
2.正确留置施工缝
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缝,施工缝是按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浇筑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继续浇筑混凝土所形成的接缝。浇筑时由于施工技术如安装上部钢筋、重新安装模板和脚手架等客观原因,或施工组织如工人换班、分段或分层浇筑混凝土等主观原因,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且停歇时间可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时,则应预先确定在适当的部位留置施工缝。
(1)留设原则
由于施工缝处新老混凝土连接的强度可能比整体混凝土强度低,所以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事先计划,在混凝土浇筑前确定,防止产生薄弱环节。
施工缝宜留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或有防水抗渗要求的结构构件,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经设计单位确认。
(2)留设位置
①水平施工缝
水平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一,柱、墙施工缝可留设在基础、楼层结构顶面,柱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100 mm,墙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300 mm;
第二,柱、墙施工缝也可留设在楼层结构底面,施工缝与结构下表面的距离宜为0~50 mm,当板下有梁托时,可留设在梁托下0~20 mm;
第三,高度较大的柱、墙、梁以及厚度较大的基础,可根据施工需要在其中部留设水平施工缝;当因施工缝留设改变受力状态而需要调整构件配筋时,应经设计单位确认;
第四,特殊结构留设水平施工缝应经设计单位确认。
②竖向施工缝
竖向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一,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1/3范围内;
第二,单向板施工缝应留设在与跨度方向平行的任何位置;
第三,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1/3范围内;
第四,墙的施工缝宜设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设在纵横墙交接处;
第五,特殊部位留设竖向施工缝应经设计单位确认。
③设备基础施工缝
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一,水平施工缝应低于地脚螺栓底端,与地脚螺栓底端的距离应大于150 mm;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 mm时,水平施工缝可留设在深度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3/4处;
第二,竖向施工缝与地脚螺栓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250 mm,且不应小于螺栓直径的5倍。
(3)留设界面处理
施工缝留设界面,应垂直于结构构件和纵向受力钢筋。结构构件厚度或高度较大时,施工缝或后浇带界面宜采用专用材料封挡。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临时设置施工缝时,施工缝留设应规整,并宜垂直于构件表面,必要时可采取增加钢筋、事后修凿等技术措施,还应采取钢筋防锈或阻锈等保护措施。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暴雨、停电等特殊原因无法继续浇筑混凝土,或不满足有关要求,而不得不临时留设施工缝时,施工缝应尽可能规整,留设位置和留设界面应垂直于结构构件表面,当有必要时可在施工缝处留设加强钢筋。如果临时施工缝留设在构件剪力较大处、留设界面不垂直于结构构件时,应在施工缝处采取增加加强钢筋并事后修凿等技术措施,以保证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
施工缝往往由于留置时间较长,容易受建筑废弃物污染,要求采取技术措施进行保护。保护内容包括模板、钢筋、埋件位置的正确,还包括施工缝位置处已浇筑混凝土的质量;保护方法可采用封闭覆盖等技术措施。如果施工缝间隔施工时间可能会使钢筋产生锈蚀情况时,还应对钢筋采取防锈或阻锈措施。(www.xing528.com)
(4)混凝土浇筑规定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一,结合面应为粗糙面,并应清除浮浆、松动石子、软弱混凝土层;
第二,结合面处应洒水湿润,并不得有积水;
第三,施工缝处已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应小于1.2 MPa;
第四,柱、墙水平施工缝水泥砂浆接浆层厚度不应大于30 mm,接浆层水泥砂浆应与混凝土浆液成分相同。
(二)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1.分层浇筑
浇筑混凝土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时,首先要保证下层的混凝土处于初步凝结的状态,能够有效地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施工的过程的连续性。总之浇筑混凝土的各个环节要实现统一协调、互相配合,在混凝土的搅拌、浇筑、运输以及振捣等各个阶段,施工单位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
(1)全面分层方式
所谓全面分层方式,指的是在混凝土的整体结构中,对混凝土进行全面分层浇筑。例如对第一层浇筑结束后对第二层进行浇筑,对第二层浇筑结束后对第三层进行浇筑,依据这样的方式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浇筑完毕为止。要注意运用这样的浇筑方式,要确保结构面不大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遵循从短边开始,沿着长边方向进行的原则。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从中间向两端方向或者从两端向中间的浇筑方式。
(2)分段分层方式
全面分层的浇筑方式,具有强度大的优点,但是如果施工现场所运用的机械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运用分段分层的浇筑方式就能够实现混凝土的浇筑。运用分段分层方式时,首先要从混凝土的最低层进行浇筑,过了一段时间后对第二层进行浇筑,然后按照从上到下的浇筑顺序进行浇筑,这种方式适用于厚度小、面积大、长度大的混凝土结构形式中。施工人员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的方法,灵活运用。
(3)斜面分层方式
斜面分层的浇筑方式适用于长度长、厚度高的混凝土结构中。进行浇筑时首先一次性将混凝土浇筑到顶端,使混凝土的斜面形成1∶3的斜面坡度。进行浇筑时,运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认真、仔细地进行浇筑,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连续浇筑
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得超过规定,若超过则应留置施工缝。
3.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浇筑
浇筑前首先要划分施工层和施工段。施工层一般按结构层划分,而每一施工层如何划分施工段,则要考虑工序数量、技术要求、结构特点等。要做到当木工在第一施工层安装完模板,准备转移到第二施工层的第一施工段上时,下面第一施工层的第一施工段所浇筑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允许工人在上面操作的强度。
浇筑柱子时,一施工段内的每排柱子应由外向内对称地顺序浇筑,不要由一端向另一端推进,以防柱子模板因误差积累难以纠正。断面400 mm×400 mm以内,或有交叉箍筋的柱子,应在柱子模板侧面开孔用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超过2 m,断面在400 mm×400 mm以上,无交叉箍筋的柱子,如柱子高度不超过4.0 m,可从柱顶浇筑,如用轻骨料混凝土从柱顶浇筑,则柱高不得超过3.5 m。柱子开始浇筑时,底部应先浇筑层厚50~100 mm与所浇筑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或水泥浆。浇筑完毕,如柱顶处有较大厚度的砂浆层,则应加以处理。柱子浇筑后,待混凝土拌合物初步沉实后,再浇筑上面的梁板结构。
梁和板一般同时浇筑,从一端开始向前推进。只有当梁高大于1 m时才允许将梁单独浇筑,此时的施工缝留在楼板板面下20~30 mm处。梁底与梁侧面应振实,振动器不要直接触及钢筋和预埋件。楼板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表面振动器振实,用铁插尺检查混凝土厚度,振捣完后用长的木抹子抹平。浇筑叠合式受弯构件时,应按设计要求确定是否设置支撑,且叠合面应有不小于6 mm的凸凹差。
4.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所谓大体积混凝土,主要指的是最小尺寸在1 m以上的混凝土结构,其具有提升整体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不论是工业厂房的施工,还是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抑或是房屋建筑均可以应用得到,且效果良好,甚至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混凝土应用中存在的裂缝问题。但该技术在应用时较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进而影响到实际应用效果,甚至为工程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1)控制混凝土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要将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30℃以内,如果是在高温季节施工,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采取一定的降温措施,防止现场混凝土的温度过高。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在25℃以内,混凝土表面和大气的温差在20℃以内。避免由于温差过大和降温过快产生的强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造成混凝土开裂。
(2)浇筑方法
底板混凝土浇筑应横向浇筑、纵向推进,一个坡度、分层浇注、一次到顶,混凝土形成的坡度以1∶10到1∶15,每层浇注厚度以不大于500 mm为宜。
混凝土分层浇筑时间须严格控制,下层混凝土初凝前要浇捣上层混凝土,防止出现冷缝现象。现场要配备发电机等应急设备,一旦出现突发现象要能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理。
(3)混凝土振捣
大体积混凝土振捣采用“二次振捣工艺”,即在下层砼初凝前进行上层砼浇筑并对下层砼再次进行振捣。混凝土振捣要分层、定距、快插慢拔。振动棒要分三点布置,一点置于浆头,一点置于泵口,一点置于中间,振捣到浮浆不下沉,气泡不上浮。上层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100~200 mm,振捣时间一般以15 s为宜。
(4)二次抹压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面应在2 h以内进行二次抹压处理,避免出现裂缝。这道工序很多的单位都会忽略,导致后期混凝土表面出现很多的裂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