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在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中应自始至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民间美术课程在大、中、小学等院校的设立不仅可以从教育上巩固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从开发智力角度讲,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可以更为圆融地开展素质教育,也为开发动手能力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借鉴、研究民间技艺,为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培养更多的具有手工技能的专业或非专业人才。当下,许多民间美术学者呼吁将“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计划”纳入全民教育领域,从文化和技艺领域巩固本土文化的传承。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它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等,所以传统文化也必须在教育的向度上贯穿始终。我国目前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解还限定在概念上的课堂教学范畴,这势必导致内容以及形式的枯燥,也必定会影响教育行为实施的效果。以设置美术课程为例,建议各级教育实施部门不仅仅教授西方的素描、色彩课和传统绘画、书法艺术的临摹和欣赏,还特别要注重增加对传统民间美术技艺的操作课程;建议围绕传统民间文化更多地开展一些动态教学活动,比如参观民间美术专题展览等等。围绕着它们增加一些手工劳作课程,真正动手触摸体验传统生产、生活劳作方式和过程。可以亲自动手捏泥玩、编织结、剪剪纸、印年画、纺线织布,将传统文化还原到它的生存状态,让现代的孩子自己接近它、体验它,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之美和技艺的智慧。这样的教育是以一种活态的、主动参与的方式在轻松的范围下完成的本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也是在培养青少年对民间生态和生活的综合审美体验能力,同时也是对传统的真正的领悟。在这样动态的传统教育活动中,不仅仅涉及知识的传播,而且把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自然地通过教育的形式传承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引发受教育者对于民族本土文化的关注以及积极参与。
(二)艺术专业学院教育(www.xing528.com)
在艺术类专业高等院校设置民间美术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从艺术文化发展来讲,民间美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根植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的物化载体,民间美术是一种文化财富。民间美术的魅力在于它能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特色。因此,在高等院校开展民间美术教育,特别是在艺术类高校开展民间美术教育意义则更为重大,不仅可以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民族精神,而且是复兴本土设计、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艺术的重要举措。
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可以通过公共必修和讲座的方式,介绍、讲解民间美术历史发展和沿革以及具体民间工艺技艺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民间美术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材料和制作工艺。另外,可以去在民间美术原生态较为完整的地区采风、写生,这样不仅可以将地域的民风、民俗特征联系起来,而且可以感知原汁原味的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也可请民间艺术能手到学校讲课,学习民间艺人所运用的造型、色彩、花纹等各具特色的塑造型技巧,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寻求创作灵感、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类高校进行民间美术教育虽然不是新鲜事,但是一直以来,民间美术课程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可以说,民间美术课程的科学设置在我国仍然属于探索阶段。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形成本土特色的艺术教育和设计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民族优势和地域优势,挖掘民族地区民间艺术资源,在民族美术教育中大力弘扬民间美术精华,对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提高民族精神气质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