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念元素
1.祈子延寿
生殖繁衍、子嗣延续这是一种人类延续的自然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历来讲求人丁兴旺、世代繁衍,这种关系往往以家族为单位,用家族与家族之间的迎亲婚嫁的方式相互之间产生姻亲联系,随着下一代的到来,这种家族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我国民间美术中保留着大量的祈子延寿观念,按照谈婚论嫁、迎娶、生育的发展顺序均有不同样式的民间美术作品。情恋婚嫁,这一部分的主题有喜相逢、鸾凤和鸣、永结同心、天仙配、牛郎织女、鹤桥相会、凤凰呈样、并蒂莲花、牡丹凤凰、百年好合、鸳鸯欢喜等等,这些民间美术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男婚女嫁的重视和祝福;阴阳媾和,这一部分主题有鱼戏莲花、龙飞凤舞、鸳鸯戏水、鸳鸯莲花、伏羲女娲、凤穿牡丹、和合二仙、二龙戏珠、喜占春魁、和合抱莲、鹭鸶探莲、鲤鱼钻莲等等,这类民间美术作品体现了人类对于男女共生的生殖观念的崇拜;生子继嗣,这一部分的主题有麒麟送子、石榴开花、松鼠葡萄、连生贵子、鲤鱼散子、早生贵子、雀鸟衔鱼、送子娘娘、子孙娘娘、多子多福、盘长万代、瓜藤绵绵等等,它们体现了我国传统的人丁兴旺的家庭观念,体现了血统家族的东方文化观念;延年益寿,这一部分的主题有祥云松鹤、仙鹿灵芝、蟠桃贺寿、松柏延年、八仙祝寿、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五福捧寿、麻姑献寿、猴子偷桃、鹿鹤同春、龟鹤齐龄等等,这一部分主题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年长者的尊重习俗以及对生命无限梦想的精神追求。
2.招财纳福
招财纳福的民间美术观念主要是指追求物质生活及私有资产丰富。一些民间美术作品也反映出追求功名利禄、达官显贵的功利观念。体现纳福招财观念的民间美术题材主要有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有余有庆、丰年献瑞、才福临门、四季连元、招财进宝、一本万利、富贵连年、招财童子、增福财神、文武财神、一团和气、开市大吉、万宝来临、定福灶君、五路财神、招宝财神、天官赐福、花开富贵、黄金万两、宝聚财丰、骆驼进宝等等;还有一些观念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对于居官显贵的功利追求,比如一品当朝、连中三元、指日高升、挂印封侯、爵禄封侯、独占鳌头、鹏程万里、喜报三元、五子登科、一路荣华、鱼跃龙门、加官进禄、马上封侯、蟾宫折桂、功名富贵、狮童进门、牡丹富贵等等。
3.驱邪禳灾
古代民间美术创作发生在劳动人民之间,他们处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之下,过着较为苦难和贫困的生活,天灾、水祸、疾病常常侵扰着他们。中国古代的老百姓长年累月困守在基本处于封闭的文化圈内,这样的生活地位和环境使他们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驱邪禳灾心理,并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民间美术的创作中去。
驱邪禳灾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人们希求和平、顺利、健康,厌恶战争,逃避灾荒、病患、野兽侵袭。例如艾虎克毒、神荼郁垒、钟馗捉鬼、鸡食五毒、张仙射狗、大吉大利、太平有象、岁岁平安、富贵清平、风调雨顺、送病娃娃、五色缕、城隍神、蚕花娘娘、解妍仙师、三天上帝、荫庇龙神、八卦灵符、由虎神君、天师灵符、五雷符、镇庄坟龙符、驱病符、送年纸马等等。
以上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往往一个民间图式具有多义性与综合性。比如“龙凤呈祥”便是一个颇受欢迎而富有综合观念意义的主题。当“龙凤呈祥”出现在婚嫁场所时,则表达了男女之间相亲相爱、永浴爱河、和睦幸福的祝愿;当“龙凤呈祥”出现在除婚嫁的其他喜庆场合时,则往往被用来表达富裕丰足、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愿景。
(二)心理元素
1.鬼神崇拜心理
民间美术的创作行为并不是因为单纯的艺术创造欲望而产生,也不是因为单纯地为了审美而去创造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民间美术不曾具有绝对意义上的审美独立性。
民间的造型活动和造型艺术似乎总是关联着比审美意义更为宽泛的社会生活意义,反映了人们应对生活活动的集体心理。保留至今的一些民俗活动仍然传承了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的鬼神崇拜心理。民间美术的造型仍多关联着一定的风俗或风俗活动。自古以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始终关联着一个神圣的世界,负载着某些特殊功效的神秘力量。民俗活动这种追求形式化的过程和结果,可以使人们在精神上认为和某个神圣世界发生交流,甚至觉得可以把某种神秘力量纳入自己的现实生活。
2.求生心理
民间美术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各个岁时节令中,很多民间美术作品还会出现在人生礼仪活动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生命历程的关注心理。在中国古代,女性怀孕后,随着生育的需要逐渐脱离生产劳作,在孕期准妈妈们就会创造很多表现“求生”心理的民间美术作品,比如各种绣花衣、百家衣、虎头鞋、虎头帽;另外,在孩子满月时,还会收到花馍等贺礼;在新生儿的成长过程中,又有关于生命生长的成丁礼,特别是在一些家底殷实的大户人家,会有有别于其他年龄生日的较为特殊的生日仪式,其中关于以长命锁为主题的民间美术作品是必备之物。
3.趋利避害心理
在科学并不昌明的古代社会,人们在面对破坏力程度较大的天灾时常感到焦虑、沮丧甚至恐惧,继而对自然世界感到无能为力。那时,面对人为力量无法控制的自然世界,人们往往在极度的心理压抑下会萌生去转移灾祸的趋利避害的心理,以达到心理上的宽慰并祈求现实事件的改变;甚至日常生产生活的顺逆凶吉,在人们看来都是有原因而并非偶然的,如果丰收了那是土地神或祖先满意于人事而在愉快心情下所为,如果欠收了便是人事得罪了土地爷或祖先以致他们迁怒于人间。由此,各种与占卜、占岁、相命、算卦、测字征兆等等心理相关的民间美术作品产生了,人们根据结果来辨识、体察、领悟那些不测的信息以便顺应其示意去从营生活动的同时避免灾祸,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生活圆满心理
生活圆满是人类最恒常的心理需求,这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和”字,一团和气、祥和、和合等等,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圆满的心理追求。
民间美术中对生活圆满的表达是较为综合的,很多纳福迎祥、表达吉祥甚至迎亲嫁娶、喜庆祝寿等主题的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人们对希求生活圆满心理的艺术性表达。祥瑞吉祥、生活圆满的民间图式在居民建筑,木器家具、木版年画、糊墙花纸、窗花剪纸、砖雕磁绘、民间石刻中都广泛流传。至今,生活圆满图画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岁时节令中,伴随人们的衣食住行,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环境。
(三)环境元素
1.自然生态环境
民间美术的创造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自然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创造。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大量民间文化和艺术的创造是在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积极能动的创造活动,它突出地表现在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所以,民间美术的创造也是与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关联的。对于民间美术来说,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民间美术的创造活动较大限度地受到民间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多表现为适应、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协调。历史上民间美术的产生和成熟时期都是农耕社会,由于受当时以农为主的自然经济形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认识思维观念的限制,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常表现为一种人对自然的依赖和遵从,这就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喜好,同时产生了区域特色各异的、品类繁多的民间美术创作题材,比如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的春播秋收、夏储冬藏的二十四节气图、九九消寒图,这些都是围绕着自然生态规律,认识自然、依存自然的在民间美术上的表现。
2.家族环境
很多民间美术世家在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民间世家专门从事家庭手工艺,许多工匠属于市民阶层,比农家手工艺更讲究工艺的技巧性,是专业化的美术创造者。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民间美术的发展一直没有摆脱家庭的组织机构。宋明之后,民间美术的生产受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开始由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和谋生为目的的专业户分化为作坊的形式,但是其技术—一些家族药方—仍然掌握在作坊主家族内或直系亲属手中,其根本体制没有发生变革。这种民间世家,虽然手工艺表面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形式,看上去像是从事手工艺生产的个体和作坊,但在技艺传承方面仍然是家庭传承的继续。家庭传承机制对民间美术的发展的影响有好有坏。好的一面,因效益的传授掌握在比较安定的家庭环境中,使创作者在无形中强调创作过程的感情化,自然流露出一种潜移默化的和谐气氛并体现再作品之中;不好的一面,家族内部的传承缺乏技艺的交流与创新,以致其发展较缓慢,因为它并不是一种开放的存在状态。
3.历史文化生态环境
民间美术的产生与发展并不像自然界动植物的消长那么简单,艺术创造是复杂的人类活动,其中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民间美术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艺术形态,同时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仅是民间文化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民间文化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民间文化的造物观念、价值观念、信仰观念、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基础形式以及对自然的认识都对民间美术的产生、发展及存在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艺术元素
1.民间造型符号
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符号是由人的认识习惯形成的。民间符号就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历史传承性的民间文化观念的意象,民间美术创作中既吸收了民间符号又转化创造出新的民间美术视觉符号。
民间文化观念与民俗生态环境约定俗成了民间美术独特造型形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化、程式化,以及审美趣味的大众趋同性。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遵循着自身的一般创作规律,保持着在题材、造型、色彩、材料、形式、技法等方面的相对稳定持久,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创作与审美主体、个人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社会阶段的时代特征。在传统民间文化观念和集体意识的影响下,在历史和现实情境的交融中,伴随着民间美术创作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通用造型程式规范,进而铸就成具有高度程式化、集体趋同性、传承稳定性的民间美术独特的视觉语言。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这种民间文化观念形成了民间美术中相对稳定的富含着某些象征含义的观念性造型符号。这种形象符号从最早随着民俗活动为人所接受开始,在其后的传承过程中,符号原本的内涵意义会随着需要被民众不断地增删或引申。
2.民间绘画
民间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绘画发展角度来看,它在民间美术观念的影响下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和个体特性。它的存在与文人画、宫廷绘画、宗教绘画及学院派美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更显示民间绘画形态的阶层性因素,从而更明确地显示了民间绘画的民间性特征。
从民间绘画与宫廷绘画、文人画产生的社会阶层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宫廷画和文人画是对立阶级出现及以后更晚些时期的产物,它与传统的民间绘画有着明显的差异。以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来讲是贵族阶层与劳动阶层的对立,而民间绘画虽没有纯艺术形态的高雅和内涵较深的理性,但却有着强烈清新的感受和朴实亲切之情。
民间绘画重意向表现,注重创作者的感情表露,不求具体的形似,但求心理的写实,以表现现实的生活和理想化的生活。民间绘画所彰显的生命气息是其他画派所无法摹拟的。对物象的刻画,民间绘画没有较复杂的束缚框框,他们画他们想画的东西,选他们感觉最有趣的去画,保持了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色彩观念,民间文化的意趣在作品中得到了创造性的拓展和丰富。
3.民间造物
造物活动是指满足人生存、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料、改善生活环境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劳动。造物活动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能量,这些能量的首要来源是衣、食及生产、生活实现的手段和条件。
民间艺术不是凭空而无所求地创造的,而是有所欲而作的。“所欲”,包含着或是实用,或是精神需求,或是价值需求,或是希望诉求等等现实萌生而想实现的想法内涵。由于民间美术的特殊艺术形态及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民间美术的创造不同于其他艺术创造,民间美术的造物活动首先满足的是民众对生存、生活的追求。这种目的最基本的表现是物态、实体性的实用功能,当首要的物质性的实用功能得到满足之后,民间美术的其他功能也会相继得以实现。这种造物功能的满足与人类生命存在的自然要求有关,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人类生存的丰富性又不局限于对造物的实用功能的满足,对其他功能的追求也不是与造物的最基本功能相脱节的,而是浑然统一、渗透交织不可分割的整体。(www.xing528.com)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创造,与生活接近、重合的本元性特质决定了民间美术造物与生活的关系。因为民间美术的创造在许多条件下都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的需要而进行的,民间美术造物具有最大意义的生活实用功能性。这种实用性也是为了适应民众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的要求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达到生活的这种要求,也使民间美术造物更完善、更全面。
(五)技术元素
1.材料材质
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大多取材于自然,并保留着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特征。人们常常喜爱民间美术造型的粗犷与质朴,这种意味的营造还在于民间美术直接取材天然的材料材质。
民间美术的材料材质有:
纸—用于剪纸、纸扎艺术和木版年画、纸马、纸牌等。
布—用于刺绣、挑花、印染花布、布制品及服装等。
泥—用于泥塑、泥模、陶瓷泥坯、建筑装饰原料等。
石—用于石雕及民居、亭、桥、牌楼等建筑装饰。
木—用于木雕玩具、面具、农具、家具及建筑、车船装饰等。
面—用于面膜、面人等。
皮—用于皮影制作等。
还有丝、绢、线、纱、麻、苇、棕草、金属等多种材料,都可作为民间美术造型之用。
民间美术大多采用当地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天然材料,采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的原则。由于地理地貌的不同,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材质、风格各异的民间美术,将本无生命的材料变为生机勃勃的动、植物以及其他艺术形象,润泽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另外一点,民间美术大多物美价廉。民间美术的创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创作自己的作品不可能奢望取一些华美、昂贵的材料。由此与民间美术造型粗犷、质朴的风格产生了有机的联系。这也成为检验民间美术和非民间美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2.造物手段
民间美术往往可以凭借简朴的材料和工具,因陋就简。制作上常常倾向于灵活轻便,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随着长期集体劳动的传承,有着它独特的制作程式。材料和工艺制作都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形式构成和特征。民间美术包含着难以确计的门类,同时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材料和无穷无尽的手段、技法可供选择。
绘—作为一种绘画手段,最早见于原始彩陶的彩绘纹饰。在民间美术中应用极广,除民间炕围画、灶画、地画、水陆画、陶瓷绘画等纯绘画形式外,还有木版年画中半印半画的绘制部分,泥、木玩偶的开脸设色和一切平面造型的原稿描绘等等。其特征或表现出工整对称的装饰风,或表现出遒劲、洒脱的写意味道。
刻—镂刻技艺在原始石器与骨器上的刻纹中已初见端倪。由于镂空能使器物灵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故在民间美术中广为应用。如湘西苗绣的绣花底样称为“凿纸”,是将白纸置于版上,用各种刀具镂刻成不同花鸟纹饰,在民间也用同一方法镂刻印花布的花版。刻皮革:皮影戏人物、景片等造型用多种刻刀在牛皮上雕刻而成。刻木版:木版年画的套版也是由民间艺人用刀具在平整光滑的木版上雕刻而成的。
印—早在旧石器时期,原始先民就在制陶时用绳子在泥胎上压印花纹。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织物中,又发现用凸版套印加工的泥金银印花纱。雕版印刷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民间木刻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两代的木版年画已经体现出高超精湛的印刷水平。同时民间蓝印花布和彩色印花布也都说明了印刷术在民间的广为应用。
剪—主要用于民间剪纸,其渊源亦可追溯到原始的镂刻技艺。先人开创了将镂空的空间魅力和图案化镂空,成为后世镂空技术中的基本规范。在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的北朝团花剪纸以来,剪纸艺术在我国民间经久不衰,其技艺也大有发展。北方剪纸基本以剪为主,而南方剪纸则常常是剪与刻结合使用。
雕—指雕与刻的技艺,运用于民间的二维空间的民间美术立体造型。如民间石雕、砖雕、竹雕、木雕等,一般采用刀、凿等锐利工具在硬质或软质材料上雕刻出各种造型,在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体积感的同时,也表现出材料自身的肌理、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的特征。
塑—一般是对软质材料的塑造,如民间泥塑、面塑等。雕与塑同样是立体造型,不同的是:雕一般采用刀、凿为工具;塑往往靠人的手工捏制,如泥玩具、面人、面花等,依靠民间艺人娴熟的技艺,塑造出形态各异的造型,这一类造型常常呈现出圆润、玲珑、剔透、精巧等风格。
绣—利用各种针法组织平面色块和线条在布面上绣出各种图案纹样。民间刺绣很多针法,如中原地区就有拉锁子、辫绣、平针、水路、钉金、钉线、盘金等针法,各种针法各具功能并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织—采用各种丝线根据经纬原理织出各种各样的丝织物,如我国少数民族的织锦等。由于受经纬工艺的局限,织锦纹样难以表现出刺绣那样圆润流畅的线条,其造型多出现几何状和抽象形。织与绣一样,是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工艺,民间织绣品是她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染—民间印染花布制作工艺之一,有蜡染、印染、扎染、拔染等多种方法,其流程不同,风格各异。印染利用花版上的斑点排列出规整鲜明的图案;扎染是运用捆扎作防染手段,表现出深浅不一、变幻莫测的花纹;蜡染则通过得心应手的描绘,然后染出丰富、自然的纹理效果。
还有编、掐、扎、勾、挑、烫等各种造型手段和技艺,真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有许多民间美术作品,需经过多种造型手段方能到其完美效果,如面具、泥玩具需经过雕、塑后施以描绘;蓝印花布需经过绘底样、雕花版、印、染多道工序;木版年画更是绘、刻、印等多种技艺的综合体。
(六)经验元素
艺诀主要是指以韵律口诀的流传方式把民间美术的创作要领传授下来的技艺理论。民间美术由劳动人民创造,民间艺人们把他们的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要尽量保持自我创造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对于民间艺人来说,掌握有利于口头传承的民间美术艺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民间的艺诀不仅仅是民间艺术家的经验总结,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传承理论价值。艺诀理论的最终形成是专业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民间美术艺诀在传承民间美术这种民间文化、中国本土文化上功不可没。
从民间美术技艺传承来讲,民间美术艺诀作为创作的规范主要在民间美术专业内交流传承,其利于操作,浓缩了民间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关键要领。由于艺诀传播方便、灵活、广泛而且非常自由,所以更容易为广大劳动人民接受,但是,一些民间世家的艺诀传承出于家族发展保护的需要,艺诀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保密性。
从民间艺诀本身来讲,艺诀的形式规范体现于诸多方面,如形象、色彩、纹饰、工艺特征、结构、格式、数字、方位、纹理等等,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形象的艺诀归纳。它不同于直接的民间美术创作,而是将创作过程与心得概括成提纲挈领,做最为简练、概括的归纳。不同的色彩因为不同的工艺、地域、习俗等有不同的配色习俗,艺诀也具有不同的内容。
民间艺诀涉及绘画各方面的因素,综合了各种画样分科,论述全面,是民间艺人长期经验的总结,具有强烈的概括综合性,它所采用的简洁、凝练的语言与民间的师带徒、父传子的传承方式和口耳相传、目识心记的教授方法密切相关。
综合性是民间艺诀的另一个鲜明特征,口诀语言往往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定格为某种程式。以这种程式描绘出来的样稿又叫作“粉本”,它是民间画工们进行创作时的参照样本,后来的底稿便依此描摹,很少改动。
民间艺诀在运用上也结合了不同地区的民俗风貌进行取舍或概括综合,这种取舍与综合大多以人们的审美眼光和风俗趣味为依托,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程式,同时使民间艺诀形成了具有程式化特征的艺术理论。
(七)族群元素
族群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种生物所形成的团体。民间艺术作为人类自己对族群的生物特性和文化特性关注的创生外化结晶,是有其独特性格的。
民间美术的创造因为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因素的影响,会培育出不同族群所具有的不同的艺术样式和风格特征,使民间美术作品具有鲜明的族群特征。大量的民间艺术创造既是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是各族群文化的鲜明表征。民间美术作为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中国这个具有众多民族的国家必然会产生带有鲜明族群特征的民间美术作品。举一个简单例子,以饮食文化为例:在北方产麦区,以小麦面食为主,有水饺、蒸包、馒头、烧饼、油条、拉面等等,而“出门饺子下车面”的面食习俗也反映在北方民俗活动中民间美术的创作中。在北方的民间节庆中,各种以面为原料的民间美术作品,如枣山、花馍、礼馍、面灯、花糕、面人以及模印果食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仅山东地区的模印果食就有上百种,分别用于节日习俗、生产习俗、人生礼俗、馈赠礼俗等民俗活动。山东冠县北陶镇郎庄的面花,以“面老虎”统称,种类却是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祥禽瑞兽、花草虫色应有尽有,形式多样,造型各异,并施以彩绘,这是以面食这一族群文化特质而逐渐形成的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段。另有石竹、木、布等为族群文化特征的,也形成了可以反映出族群文化、地理环境因素的不同的民间美术作品。
不同的族群的文化既有涵盖程度的不同,也有繁简的差异。即使同是北方的花样,如陕西合阳面花、山东胶东面花都是围绕面花这一文化现象发展起来的,但各自在民俗功能、工艺制作、艺术风格上各有差异。胶东的面模果食不仅花样与北方其他地区不同,而且果食花样的制作是用木制雕刻的果模,在木质材料、制作工具、风格造型等方面也丰富多彩,特别是造型题材,有上百种内容的民间美术品类样式、风格特征反映了特定的族群文化圈层。民间美术不仅仅围绕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物质创造,它同时涉及大量的精神内容,而且这种精神内容不断的在各族群之间传承与相互融合。民间美术在特定地域空间环境下产生,但也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的创造。由于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交流方式的便捷化,民间美术的传承也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并重的。比如,山东冠县北陶镇郎庄以郎姓和李姓为多,郎庄的“面老虎”远近闻名,郎庄的老艺人说自己的祖先在明代自山西洪洞县迁徙来的时候就带来了面老虎的手艺,并流传至今,而在郎庄方圆几百里的地方的确少见这种手艺。而捏面人、吹糖人在菏泽、梁山等地十分普遍,但无论材料、风格、工艺与郎庄面老虎大不相同,菏泽马铃岗乡的江米面捏面人十分普及,现今仍有千副担子在全国各地转悠,但此地最为集中。这种民间美术工艺的传承传播就是不同族群文化的部分传播或迁移,这种迁移对新的民间文化圈层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