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时代的印记,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它总是附和着一定时代、一定文化状态下人们的审美需求,民间美术的发展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现代转型问题的提出
1.社会发展需要民间美术转型
民间美术在当下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完成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转型。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传统民间美术的创生土壤逐渐萎缩,乡土生活已不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所以当下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自觉地寻求可开发的民间美术现代化空间。如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城市居民对于吉祥装饰物品的商业需求,现代居室对于民间美术文化装饰的需求。民间美术作为历史发展的民族文化现象要想像其他传统一样继续生存传承下去,就必须完成民间美术的以适应社会向前发展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适应性转型,开发民间美术的外在形式,保留民间美术的经典元素,并激活运用。
反过来讲,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需要精神文化的心灵给养;社会越走向现代化,也越显现出文化民族性的可贵。民间美术的创造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近年来,人们在高楼林立的都市包围中生活,久违了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气息,很多人开始怀想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文化,也出现了民艺收藏热潮、乡村文化游热潮等社会文化现象。这样的社会人群心理的转变,为民间美术在当代的发展传承提供了可开发的现代化转型空间和客观条件。
2.民间美术自身发展需要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都不是一经确立就一劳永逸的,民间美术的发展更不是孤立前行的,民间美术在与现代社会结合的同时更要坚守其“民间”性质,这是民间美术自身发展应遵循的根本性原则。把握民间美术本质特征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是民间美术自身发展所必须认清的问题。有的民间美术研究学者怀疑这种原生态艺术门类的民间性是否会在现代观念的冲击下丧失,是否会与现代艺术合流并逐渐失去其自身的价值,其实,民间美术总是会以我们可知或不可预知的方式,长久而顽强地发展着。
3.本土文化建设需要
中国民间美术的现代转型是本土文化建设的需要。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当下,保持特有的民族文化的各异性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民间美术是反映本土文化的较为直观的物质载体,民俗文化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民间美术及民俗仪式展现的,所以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而民间文化又是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就是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拥有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民间美术所记录的历史文化印记是中华文明的积淀,富有深沉的文化价值,是记录我国本土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同时又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源泉。对民间美术的发掘、记录、整理、研究和开发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充实与丰富,同时对弘扬本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都具有促进作用。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2月,国务院又再次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以上的种种政府行为反映出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对于加强本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对中华民间本土文化的抢救,是树立中华民族精神的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一次进行文化寻根、唤醒民众本土文化意识的文化行动。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现代转型内涵
1.由玩到赏的功能转型(www.xing528.com)
传统的民间美术创作动机和创造行为背后总是联系着比艺术审美更为实用、复杂的社会生活意义,以及特殊的审美价值。这种实用性不仅直接地表现为它的物质实用功能,还渗透到它的审美机制,表现为诉诸视觉形式的、对现实需要的替代的满足。譬如,广大乡村妇女创造的虎头鞋、虎头帽穿戴在孩子身上,既好看又可以起到保暖御寒的实用效果,同时也寄予了创作者的审美要求。“老虎”的形象一直被中华民族民间文化所关注,它象征了勇敢、威严、正义、刚健等人化的品格;另外,老虎的生命力旺盛,对它勇猛本性的羡慕,使得老虎成为英雄的指代,成为人们心中的守护神。所以,乡村妇女在创造它们的同时寄予了希望“虎子”生威,平安健康的生活愿景。传统民间美术的创作动机都与农耕文明下的生产生活相依,所以传统民间美术的创作是美的,同时也是有用的艺术形式,它在承载人们美美满满过日子的朴实生活念想的前提之下,尽量使其美观地装点生活。民间美术是实用的美术,是人们可以使用把玩的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工具的科技化含量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很多原来实用的民间美术作品变得不再实用,并逐渐远离人们的生产生活视野。民间美术的功能属性开始转变,在逐渐失去原生态环境的同时,民间美术的观赏属性逐渐扩大,实用属性逐渐缩小。人们在经历工业化的同时,开始怀恋青山绿水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很多民间美术作品作为观赏品被陈设在五星级酒店、家庭居室等不同的都市场所,已经完全被当作纯艺术作品被人们欣赏,并不参与生产生活。传统民间美术的功能变迁,植根于中国社会变迁的土壤之上,以“赏”为功能的民间美术已经逐渐成为民间美术作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倾向。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一是为新时期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成长选择到了可行路径;二是为守候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找到了方法;三是为现代艺术的创造提供了鲜活营养元素和资源。
传统的民间美术由劳动人民创造,由劳动人民欣赏,其创造和欣赏人群大多属于一个群体。从民间美术创造技艺的传承角度来讲,民间美术的传承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时期。虽然,民间美术学者呼吁保护民间美术的技艺传承;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喜欢上“土里土气、原汁原味”的民间美术作品,但是,民间美术的本体技艺传承仍然举步维艰。这当然有社会环境的所谓不实用观念的影响。如果人们普遍感到民间美术又很有用了,那么,新一代年轻人都会自觉地去传承和创造的。
从好的方面来讲,民间美术作品的都市欣赏人群亦可以看作民间美术的非原生态的传承者,而且这种欣赏需求和消费需求可以促进民间美术的本体技艺的传承和民间美术文化的整体传播与地位提升。
3.民间元素的现代转换
虽然,民间美术的造物技艺、主题观念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依然渗透在中国现代民众的心灵深处。但是,由于创作者和接受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知识结构、审美心态等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促使民间美术元素发生了现代转变。在创作动机上,民间美术的创作已失去了往日的民间性;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上,物象的描绘,造型与色彩的追求上,已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现代人的观念;在制作方法上,原有的手工化制作方法转换为机械化批量生产。
在当下的整个视觉艺术领域可以看到,很多民间美术图式被现代艺术和平面设计借鉴。这说明民间美术元素的转换越来越朝着视觉艺术的方向发展。民间美术的转换从民间美术本体来讲,是适应性的转换,其间既有较为被动的转换也有主动地转换。传统民间美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现代社会对民间美术的吸收角度来讲,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转换。社会在经历现代文明的同时需要文化的回归意识。对根的思恋犹如人们在成长中对童年的怀念,现代社会对民间文化的回归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所以,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民间美术元素需要现代化转换,而这种转换正在当下社会中进行着,且有光明的前景。
4.由静态到活态的现代转型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时代的印记,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民间美术的发展自然也不例外。
在抢救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考虑民间文化生态平衡。民间美术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民间美术作品的保存,而是要让民间美术拥有继续培育它的土壤,让它可以自我生长。民间美术的发展传承,不能仅仅固守传统民间美术固有的程式和方法,只有创新了才能更好地守住传统,民间美术应在传承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的基础上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但是,这种创新不是只在外在形式上的浅表性的“创新”,而是要尊重和有意识的沿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