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感思维方法充分应用于设计实践

通感思维方法充分应用于设计实践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将通感运用到设计实践中时,有些人会联想到近年来兴起的多感官设计。我们希望在对通感思维的进一步研究中,摸索出一种训练的方法以培养和激发设计的创造力。通感思维方式的创新性特点可以作为设计师创作的灵感来源。运用通感思维进行设计创意,可以丰富和拓展现有的创意思维,使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得以发挥和运用。

通感思维方法充分应用于设计实践

(一)运用通感进行设计表现的特点

运用通感进行设计就是利用个体的视、听、嗅、触等感知系统,运用心理联想和想象等思维方式,从人的感性的角度出发,以新颖独特的形式对信息加以诠释的设计。运用通感进行设计表现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1.感觉挪移,化虚为实

作为一种设计新思路,设计的通感表现可以突破单一的感觉局限,对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表达,通过生动真实的造型和色彩,把难以言述的感觉化为意识实体,强化视觉设计的感染力,扩大视觉形式的效应,且能够使受众获得立体式的心理体验,实现很好的心理共鸣。

2.借助想象,化实为虚

通感使受众可以一应相合感应事物的多种属性,在感应中使事物的虚拟形象丰富饱满。对具有某些深刻意象含义的信息,通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受众无限想象的空间,丰富和拓宽了设计语言的传达。

总之,运用通感进行设计,可以达到现代设计所追求的多感化、氛围化和情感化的目标,能够强化设计的感染力和沟通力。如在广告设计中,传统用广告文案直接倾诉的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期望获得的理想化消费需求,甚至影响产品的信任度,在这种情形下,许多广告商尝试运用通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德芙巧克力的广告就是尝试运用通感手法来传达“牛奶香浓,丝般感受”的产品特征,其中一则题为“丝滑女人”的广告,通过运用丝绸划过肌肤的视觉表现,让人在视觉、触觉和味觉之间产生无尽的想象,对产品的理解和体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将通感运用到设计实践中时,有些人会联想到近年来兴起的多感官设计。多感官设计是通过刺激人最易被感知的感觉器官,利用人的感官特性进行的体验设计,目的是使产品更有吸引力,给受众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卡夫食品曾经在《人物》杂志上刊登了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广告,不仅对视觉效果做了一番苦心的渲染,还利用新技术对广告页添加了嗅觉体验,给人以更为广泛的味觉联想。运用通感进行设计与多感官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设计手法,多感官设计是建立在通感的基础上,通过高科技实现的一种设计方法。通感的手法注重人的自主想象能力,重在内在感觉之间的“通”,多感官的手法则从外部施加手段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以此增加人们对于设计对象的多种属性的了解与感知。

(二)运用通感进行设计表现的方法

在设计创作之始,设计师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的能力,虽然先天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决定了个人创造力的不同,但如不能通过得当的学习和训练也是不能充分激发出创新思维的。我们希望在对通感思维的进一步研究中,摸索出一种训练的方法以培养和激发设计的创造力。

通感思维方式的创新性特点可以作为设计师创作的灵感来源。运用通感思维进行设计创意,可以丰富和拓展现有的创意思维,使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得以发挥和运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尤其具有创新性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通感思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无意识的,这也正是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对此进行训练的原因,但是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设计思维的人来说,要想突破自身的局限,提升创意能力,就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更进一步挖掘潜力的办法。而通感思维就是这样一个绝好的突破方式,它能化无意识为有意识,把自身的经验感受充分地转化为创意的灵感。同样,对于那些在设计创意方面感觉吃力的人来说也会大有收获。

1.感性表现方法(www.xing528.com)

灵感的孕育与发生往往是潜意识的思维过程,人的所见、所闻,甚至于尝到的味道或者去过的地方等等经历都是能够产生联想、激发创意的最根本原因。通感思维的运用有赖于人们对客观物象的感知,这种感知能力直接影响我们对视觉艺术语言的表达,如果只是浮于表面的感知就不能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与想象,也不能产生“有意味的形式”,当然就更谈不上与受众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创作者需要具备对物象结构非常敏锐的感知,若不是建立在这种感知上,就不免会浮于形式上而不能引起人的情感上的共鸣了。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通感思维的感知进行训练即感性训练。

能够感受到感动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感性。人是感情动物,时常会因为一些事情而生发感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感动体验,但是把这些体验表达出来并不容易,因而,我们需要对感性能力进行训练,来挖掘潜在的感性意识。这种训练的方式不可能单靠思考完成,而是要通过对各种感官进行感觉刺激,或者说是在感官的综合体验下完成。

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和刺激是我们的心理和生理的本能,在做感性训练的时候,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感觉的细节,全面调动感官,这是激发想象力的基础。练习时要注意几点:首先,要对外界物象进行彻底的感知;其次,进行想象,温习感觉到的物象的各种特征;最后,以某种颜色或形状为训练点,找出和它们有着相似特征的事物,发挥联想。练习中要能够达到有意识地去寻找感觉的支点,灵活地进行想象,尝试从任何感兴趣的物象中感受到超出物象的意象的东西。如音乐的时候在脑海里想象产生的意象画面。迪士尼曾经制作的一部经典动画幻想曲2000》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片中所有的动画短片都是以可见的美术形式来诠释音乐。华特·迪士尼在1940年就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制作完成之后,他曾说:“当音乐响起的时候,画面就在我脑海中出现。”这是因为音乐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并且可以化作视觉形式产生意象。当然,其间不乏情感的作用,没有情感的意象也是毫无价值的。

通常,感觉可以非常准确地告诉他们创意是否正确。拥有好的感觉,你就能轻易判断意象有没有表达你想要的气氛,有没有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那么,感觉又是怎样训练的呢。普里肯在《顶尖视觉创意》一书中给出了几条有效的训练方法:(1)尝试感觉过滤,即对物象有多方面的感觉,并且能够清楚地了解哪些感觉起了主要作用与那些起了次要作用;(2)感受意象,即运用不经常使用的感觉手段,全面感受物象;(3)辅助感官想象,留意视觉无法观察到的物象的特征丰富意象;(4)用耳朵“看”,就是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利用某一感官进行想象,当然,这个训练与用眼睛“摸”、用舌头“看”是一样的;(5)通感想象,显然,作者把通感想象作为最后一个训练方法是因为只有完全沟通了自己的多种感觉,才能谈得上运用想象生成通感的意象。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曾说:“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形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观看世界的活动被证明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与观看者的本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视觉新形象的挖掘必定是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通感思维对事物的整体感知进行把握是其中的一种创造手段,训练者还应当在由感觉到知觉的深化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通感的想象,并且融入自己的情感,做到物我相通,只有先在内心建立起事物新的表象,才能够通过外部手段得以实现。

2.理性表现方法

理性表现建立在获得感知经验的基础之上,使创作者能够用合适的设计手段把人的感觉和感情表现出来。这一训练过程不受空间、材料、肌理等的限制,在创作过程中,要能够发现这些元素与情感等方面感知的联系,并最终用视觉形象体现出来。在理性表现中,要结合一些理性思维的方法合理的表现。首先应对人的感觉和感情进行适当的视觉表现的训练,这一训练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感觉的视觉表现训练,就是将人对事物的非视觉感觉如听、味、嗅、触觉以及冷、暖等感觉用视觉化的形象进行表现;第二,情绪的视觉表现训练,即对人的高兴、愤怒、悲伤等较为复杂的情绪方面的感受用视觉化的形象表现出来;第三,感情的视觉表现训练,感情是情绪和情感的总称,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上,感情属于十分抽象的心理现象。对于感情的视觉表现,就是在感觉和情绪的两种视觉表现的基础上对人的更为复杂、抽象的心理进行视觉表现,如表现悲伤的听觉感受,或者由于爱心带给人的温暖等。在进行这三种表现训练时,主要围绕分析和联想符合这些感觉和感情特性的视觉形态要素来展开,以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个性为原则,防止过于理性的形式束缚思想,或者因为过于主观的情绪偏离主题。

通常在教学中也进行过诸如此种形式的训练方法,但由于受形式表现元素的限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通常的训练主要围绕点、线、面的平面构成或者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构成,这些基础构成方法是一定要掌握熟练不能舍弃的,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基础层面,必然会束缚创作思维。

3.走向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听多媒体的信息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以传统印刷为主的平面形式了,正在向三维或四维的层面上延展,立体装置、互动影像、新型材料、多感化设计等表现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这些新型传播手段的应用为的是更加有效地激活受众的各个感觉神经,以综合体验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实现作品与受众在情感上的对接。对于通感的研究启示我们应致力于研究怎样的形式才能更好地提升人的感官和感受能力,以及设计师如何将真实的知觉体验与审美表现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视觉形式,对这个课题的拓展应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