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觉形式联想通感研究成果

视觉形式联想通感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联想与想象是通感产生的桥梁。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感觉挪移主要是联想的作用,而通感意象则是在联想的基础上靠想象完成的。在视觉形式的通感中,联想思维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可以在图形、色彩、文字、材质等视觉形式元素之间任意展开。(三)通感对视觉形式而言,通感体现在形式特征同其他感觉的相互联系上。下面就从视觉语言的主要构成要素图形的通感、色彩的通感、文字的通感、材质的通感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视觉形式联想通感研究成果

作为视觉艺术的形式,图形与色彩不只是能够产生视觉印象,在创作或者理解作品时,人的所有感觉都会起作用。腮上的晕、少年人的体温、利刃的锋、果子的新鲜香甜,这些不也是可以从图画中得到的印象么?

正是因为通感的客观存在与主观的联想与想象,一幅作品才会超出视觉的范围通向其他感官的感觉,才不至于只停留在“看”的艺术。联想与想象是人创造性能力的一部分,属于人的右半部大脑的感性思维。首先我们通过感知获取到外界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自由地进行联想并发挥想象。联想与想象是通感产生的桥梁。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感觉挪移主要是联想的作用,而通感意象则是在联想的基础上靠想象完成的。

(一)视觉联想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表象想到另外一种事物表象的心理过程。由于客观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能够把相似的或者无明显关联的事物表象结合起来进行联想。在通感过程中,联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语言中的声音之所以听上去美妙、动听、富有意义,完全是由于人们从其文字中联想到它要表达的意义的缘故。语言不具有直接可感性,但只要通过联想,我们就可以对应与文字符号有关联的一系列事物,并且从整体上进行构连。在视觉艺术中,形式对于联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人的某些姿势能够反映人的内在含义,或者说他们之间本来就有某种联系,那么联想就油然而生了。

视觉联想是由于视觉形式的引发,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形成视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反映,它的最终目的是将具有一定形式效用的视觉语言以一种类似于力的扩张的形式,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视觉魅力,以达到信息传播的最有效化。在视觉形式的通感中,联想思维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可以在图形、色彩、文字、材质等视觉形式元素之间任意展开。运用视觉联想可以发挥形式的最大效应,使受众获得对艺术作品的全面认识。

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是联想产生的基础,这些感性材料包括视觉及其他所有感觉的经验。在形式创作之前,我们首先应对表现的对象有充分而整体的感知积累,运用联想思维的方式抓住表现的关键,为了能使受众有较好的联想共鸣,实现传播的目的,在涉及视觉表现形式的时候,应遵循图形、色彩等视觉形式要素通感的一般性规律。

(二)想象

想象是一切心理机能的综合运动,是对过去表象的整体知觉。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想象与联想不同,想象重在对原有表象的加工和改造,以形成一种从未感知过的事物新表象,突出的是创新性;另一方面,想象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之上,联想提供的表象联络为想象创造了契机。通感从整体上表现为艺术想象,但感觉联想必定是它的基础,这两者相互联系和促进。

设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它包括表现为:具体形式—“象”的创造与抽象意念—“意”的创造,以及两者达到完美结合并产生通感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的外延与内涵的统一。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和色彩是基本的视觉要素,其意象含义是创意构思的出发点。视觉语言的意象表现为对形与色的隐喻式心理分析和选择,创作者把各种各样的感觉体验转译为符号化的视觉语言,并且融入特殊的情感语境,引起其他人的相似体验和情感共鸣,由此成为大多数人共识的视觉意象。视觉语言的意象不存在作品的可视形象中,它超越了视觉的感应范围,是人主观选择与情感相融合的产物,具有虚拟性和想象性。如在音乐类招贴设计中,创作者会用多种抽象的符号形式来表现听觉表象,这些形式语言会引起受众普遍的听觉通感反应,而如果作者再赋予其特定的语境,则这种听觉反应会与某种情感或情绪相连接,使观者幻化出有别于普通的具有想象力的声音,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象。这一方面在德国爵士乐招贴大师金特·凯泽的诸多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他致力于使每张招贴成为爵士乐节的前奏曲,在赋予图形设计以视听通感想象的同时,更追求一种艺术意象上的情感交流。

乐器是金特·凯泽常用的设计元素,如小号,它成了听觉表象的一种可视性符号,除此之外,作者还根据音乐会的主题创造相应的语境,使观众的视觉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小号的模型上,而是借助招贴中其他相应的形象想象音乐会的听觉意象。视觉意象作为一种符号化的可视形象,要想得到人们在文化上和集体上的认同,就必须以集体的感觉表象为基础,这时视觉联想发挥主要作用。而作为新的表象运动的视觉语言的意象,必定是赋予想象的,并且作品也会因为这种想象变得丰富而完整。

(三)通感

对视觉形式而言,通感体现在形式特征同其他感觉的相互联系上。联想与想象不是形式表现的实质,关键是要找到与各种感受相关联的特征,并且以可视的形式传达出较为特殊的心理感受和性格感情。艺术形式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内容,即它的意义。在逻辑上,它是具有表达性或意味的形式。它是明确表达情感的符号,并传达难以捉摸却又为人熟悉的感觉。

视觉形式的构成是包含着情感的视觉语言,它们可以反映一定的非视觉感受,表现特定的感情,比如表现以外在感觉为主的悦耳、柔滑、馨香,以及反映内在感受的热情、高雅、生命力等。由于人对于视觉语言的潜在情感有产生意识应和的习惯,所以只要传达要素按一定合理的方式排列,就可能引起观者的共鸣。视觉传达的过程是发送信息的一方给予视觉信息的内容,而接收信息的一方对此做出反应和理解。其间重在沟通,不达“通”无所谓“视觉传达”。在研究所有视觉形式表现方法之初,我们应当弄清楚这个“通”的基本表现形式以及它能够产生的意义延伸。

我们可以从分析现有颇具通感效应的典型作品入手,它们反映了视觉形式感与其他感受的普遍联系,是作者对生活感受最为普遍的直觉感受。在分析作品时,理性的思维或许可以退居二线,因为离开形式表现与各种感官的互通性,离开形式特征的直觉特点,是任何抽象表现的意义都无从谈起。下面就从视觉语言的主要构成要素图形的通感、色彩的通感、文字的通感、材质的通感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1.图形的通感

图形是视觉语言表达的关键性元素,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它可以不受地域、民族的界限传递信息、进行交流,这是因为图形表现了人类世界感知的共同方式。图形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直观性和强大的传播力,几乎人类所有的思想感情包括文化观念都可以通过图形进行传播。通感在图形与情绪、情感、文化之间扮演着翻译的角色,虽然可视不可听、不可触,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观者可以从视觉的形式中体会到感觉的多样,直至意象相通的境界。图形的主要形式有具象形、抽象形,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通感特性。由于形式的视觉效应是相通的,无论对于再现真实的具象形还是重在表现的抽象形,都没有通感的高低、多少之分,只要表达妥当,都可以引发受众很好的联想和想象。

(1)具象形

具象图形是利用摄影、绘画、商业插画等手段再现现实物象的真实性,并以这种再现性的方式来表达意象的一种形式。实际上,视觉艺术中的具象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抽象的,如在商业插画中我们惊叹的真实感,就是因为创作者放大了视知觉中的某些表现元素,以期达到超越一般视觉体验的状态,即使是摄影中相对忠实的再现,也要经过摄影师对照片的主观加工,否则也就不存在艺术形象和生活形象的区别了。所以从本质上讲,具象也是抽象的,只是在形式表现上相对具象些罢了。

具象图形因相对具有真实性,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它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尤其广泛,这些具图形可以使人一目了然,瞬间通达感觉的各个通道,对传达广告的信息起到了快速有效的作用。商品是满足人需要的载体,人的需要包括对所有感官的生理和心理的满足,当这些需要被转化成视觉形式时,受众就更易理解和接受广告所推销的商品。使用通感表现形式也可以避免广告商因百般劝说商品的特性及品质而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其中“滋味”由他们自己去体味。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视听广告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为达通多种感觉创造了更多的手段和表现渠道。

(2)抽象形

抽象形式是从现实中提取的物象的本质属性,它不像具象形可以直接反映人的思想感受,它的形式表现具有间接性、模糊性,同时由于其本身就具有一定形的特质,不需要作品再赋予其意义,因而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人的一些情态特征本身就与抽象形有着共通性,也可以称之为同构性,这种特性建立在人们共同的生活经验之上。以线条为例,中国古代的人物画根据用笔的力度和形态总结为“十八描”,其中有“行云流水描”“铁线描”“琴弦描”“枯柴描”等,这些描法就是在抽取了生活的某种形式意象之后创造的绘画笔法,其中用笔的老辣和柔美、韵动和迟滞无不是人们情感特征的表现。

一般来说,形式表现越具有抽象性,其形越简洁;而形式越明确则越接近具象。抽象的形可以给受众更多的思维空间,可自由发挥想象。从通感的效用上来看,抽象形所能通达的领域比具象形要广得多,它的形式意味具有宽泛性和不确定性,一种线条,似乎在表现人体的优美,又似乎在表现水的流动;它可以畅快心灵,也可以“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使视觉心理得到满足。

因为抽象形具有更多延伸的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人生理快适感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生命韵律的应和。从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来分析,抽象形由最接近事物本质属性的点、线、面构成,点的远近、疏密,线的粗细、曲直,面的大小、虚实都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映射,这些元素组合后形成的特征更是丰富多样。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元素以一定的方式排列,组合出能够感动我们的形式。

2.色彩的通感

色彩本身是没有情感的,但色彩可以触动人的视觉,激发人的其他感官的感受,有些学者称之为色彩的视觉联觉。在更深的通感层面上,康定斯基较能够发掘色彩的意象以及情感特质,他做了一个最为形象的比喻:“色彩好比琴弦,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弦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色彩的通感实际上是人们对色彩的各种生理感受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同的色彩可以诱发不同的感觉,如粉红、浅黄有清香感,橙黄、橙红则有浓重的香味,而黑灰、褐色就是一种苦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等,当然色彩的意象感,如积极与消极、华丽与朴素等也属于色彩通感的研究范围。

对于色彩的联想主要有两种:一是联想到具体的事物,如由白色可以联想到雪、棉花、白云等;由黑色可以联想到炭、墨汁、深夜等。二是想象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由蓝色可以想象到忧郁、深沉、宽广、清新等。色彩本身的属性是不确定的,它可以呈现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感受,如红色可以使人联想到热诚、温暖和兴奋,也能使人联想到战争、暴虐和危险。一般说来,作品中的色彩只有与图形相结合,在特定的主题环境中才能够表达相应的意义。

色彩的通感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尤其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联想作用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如对于暖性的红茶类包装和凉性的绿茶类包装使用的颜色肯定是不一样的,消费者通过颜色就可以判断出产品的特点和性能,体现了包装色彩所具有的沟通力。除此之外,若能够根据人的喜好和对某种情感的眷恋,增加色彩的情感暗示作用,则更能够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3.文字的通感(www.xing528.com)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载体,同时也是具有视觉识别特征的符号,它利用字的形体,通过声音表达意义。“形”“音”“义”是文字的三要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作为形式要素之一,是表达信息最直接的形象。文字的通感体现在字体的性格特征和文字图形化的感觉联想中。

首先,文字自身的体态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如手绘字体的随意、自由感与印刷字体的板正、严肃感相对应;粗黑体有庄重、浑厚的感觉,而圆黑体则是稳静、雅致的;拉丁字母的自由体给人豪放感;哥特体给人华丽感;罗马体则给人娟秀、大方之感等等。西方文字具有图形符号的特征,中国汉字则是意形文字的代表,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性。仅就汉字书法的字体而言,就有数种笔法和风格,如甲骨文金文、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相对于楷书的严谨,草书就具有活泼感、充满生机;相对于现代书体的奔放,篆书就给人以庄重、古朴感;而甲骨文的象形更是让人浮想联翩。除此之外,书法还讲究用笔的刚柔、藏露以及墨色的枯润、虚实,这些形式的效应都是丰富而颇具感性的。实际上书法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无不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难怪李泽厚先生曾评价书法具有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正因为文字自身的形态具有这些不同的形式意味,我们更加确信文字在表达信息之外还可以有着某种心理感觉的协同或暗示。

其次,图形化的编排使文字的形式效应更加广泛。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文字进行有序或者无序的编排,通过对字距疏密的控制、字体的重叠或积压等,形成图形化的文字,以增强字体的视觉体验和想象力。文字可以配合图像体现作品的整体表现力,也可作为画面的表现主体,突出文字的个性和视觉效果,还可引导观者解读画面的主要诉求对象。图形化的文字设计遵循的是图形设计的主要构成元素点、线、面的构成规律。许多个文字构成图形的面,一段文字组成引导视觉的线,甚至于作为点的一个单词也能够在图形化的编排中起到相应的形式效应。文字图形化的趋势不但拓宽了文字的传播渠道,而且增加了图形的视觉冲击力,是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上的尝试。文字是设计语言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不仅在“意”上可以传递给受众信息,而且在个体的形态和整体编排的形式上能够与我们的感觉相通,协同图形和色彩一起体现作品的人文关怀。在实际应用中,对文字的精心编排可以给单一的版面设计带来活力,可以增强招贴的通感表现力,也可以成为广告设计中“音”“形”同时表达的对象,加深人们的印象。

4.材质的通感

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艺术与设计中是在现代艺术之后,视觉艺术家们把各种天然的或制作的材料当作最直接的表现思想观念的媒介,因而在这一表现手法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的时候,以专门研究材料实验和制作的学科也产生了,这些都对设计观念的革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材料丰富多彩的信息时代,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给人类发展带来了质的改变,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视觉设计的手段和方法。材质是材料的质地、肌理。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材质特点,给我们不同的知觉经验和印象。如岩石有粗糙感、玻璃则是光滑的;新鲜草皮有清香的味道、而枯萎的落叶则会带来怀旧和伤感。同样材质的物体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如金属质地的风铃,其清脆的声音给人带来愉悦,而同样是金属质地的大钟其敲击声是浑厚且具震撼力的。这些生活的感触是我们感受材质的主要知觉经验,所以当这些材质作为素材再次出现在画面中时,我们就会有感而发产生各种各样的通感体验。

材料具有的其他感受要远比视觉感受来得强烈,因而成为有些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主要表现媒介。在使用材料前应对材质有充分的认识,所选择的材料也应在作品中有最恰当、理想的表现。材料分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实物材料等,因为各种材料的物理属性的差异,体现出的不同个性,可以产生无尽的审美意象。设计应用中,材料可以作为肌理衬托主题,也可运用绘画、摄影等手段将其直接体现在作品中。创作者对于材料的选择是多样的,能够表达作品意象联想的任何材料都可以被使用。对不同材质的合理运用可以丰富形象,而同样的材质也可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往我们对于材料的认识通常仅局限于现有材料的品种、特质,在应用时难免会有局限。设计的过程就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对材料的应用也应是如此。如我们最常用的纸质材料,既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也可以利用纸浆的特点,将其重塑后干燥成型,用来塑造粗糙、干涩的物象。或者利用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某些特殊纸质上的文字、痕迹等,用以表达深刻的情感,这种观念性的材质特征能够给人很广泛的联想。所以,要能深入发掘现有材料的内涵,充分利用材料的内在特性,并赋予其全新的意义。

(四)设计作品中通感的类型

将通感手法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往往是上述形式要素的综合表现,我们根据通感联想与想象的方式,将其分为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相关联想式通感和主观移情式通感四类,以求在这样一个分类中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通感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1.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

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是由于不同感官可以感知到事物结构或属性的相似,在设计应用中由此感受引发彼此感受而产生的通感。

观者通过对画面的视觉感受,可以由此产生相似的其他感官的感受。这种类型的通感一般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特点,其中由视觉形式引发的感觉间的相互转移和通达几乎是瞬间产生的。如看到火就联想到烫,是由视觉到肤觉的直接相似联想;闻到花香就联想到甜,是由视觉到味觉的直接相似联想。它可以由写实性的事物引发,也可以由抽象的形式来触动。直接相似联想多出现在对事物的感知层面,较少地进入深层的情感意识,属于较常见也是较为浅层的通感类型。

2.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

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是利用事物间含义的相似性,以一种可见事物的属性把所要传达的另外不可见事物的属性表达出来的通感方式。由于人们在以感官感受物象时,会引起相应的内心情绪体验,表现为好恶或苦乐的心态,这种事物的形象会与相应的情绪记忆一同储存在大脑中。如我们在品尝美味食物时,同时会在大脑皮层的相应位置留下愉悦感的记忆痕迹,这与欣赏美妙音乐的愉悦感是相关联的,在视觉表达中,作者只要用适当的音乐表现愉悦感的形式,就可以引发观者对味觉愉悦感的联想。运用人们对于海洋里鱼群的普遍感受,可让人对配送公司的快速、新鲜、统一的形象产生联想,暗示鱼群与企业性质具有相似性。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找到了一个能准确表达具有相对复杂含义的企业理念的事物,不但易于理解,而且比文字语言描述更具延展性。

3.相关联想式通感

相关联想式通感是对画面上的事物进行关联性的联想,从而引发对事物整体感知的通感方式。由于不同的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彼此接近,在人的大脑皮层形成了较为稳固的认知,在涉及一种事物时会引发对另一种相关事物的联想。这种形式的通感是人的大脑对事物表象不断地叠加和累积的结果,具有跨时空、整体性的联想特点。一则酒的广告,画面上不断有蝴蝶飞来,首先蝴蝶的出现让人对花有了相关联想,但是画面上并没有出现花的形象,而是换成了瓶子的形状,于是将瓶子与花相联接,我们就会产生酒香的味觉想象。相关联想式通感还表现为因果联想的方式,即根据某一事物的原因联想到事物结果的一种思维表现形式。

4.主观移情式通感

作为美学范畴的移情是主体将个人情感灌注于客体的一种审美活动,是处在事物对象的角度,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思想、意识的东西,并且与事物发生情感上的共鸣。阿恩海姆认为产生移情的原因是主客体之间的异质同构,客体的力的结构与主体的生理结构具有某种相似性,这种同构使艺术作品的移情成为可能。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是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下垂的表现性。

客体所具有的形式特征与主体心理形式具有的这种形式同构,是移情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

移情式通感是建立在个体的情感与某一物象的同构的基础上,使人们把内在感情移注于外在事物,使本来无生命的事物人情化,人与物交相感应的一种通感方式。这种类型的通感主要表现为移情式的想象,是可以超越物的界限,将人对物的情感嫁接到所表现的物象上,使该形象可以启发和引导观者进行丰富的情感想象。人的感觉能够随特殊情境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对视觉的感受也是如此。如雨天和晴天会使人有低沉和高兴的情绪反应,或者同样是雨天,不同的人也会因彼时彼地的情绪对可见事物而发生不同的联想。由于移情式通感可以较深层地进入人的情感意识,属于意象想象的高层次通感,因此,在设计表现中创作者不能以自我喜好随意将情感转移到视觉形象上,而是要根据设计表现的需要设身处地的去体味受众的情感,在认识到该设计对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后,再考虑对移情的物象形象进行选择,使受众能在交流中获得感情上的满足,达到通感的目的。

(五)影响通感的因素

人对于均衡、对称图形的偏爱以及对于直线、曲线不同的心理反应跟人自身的生命形态有关,都是属于人共同的生理原因。而通感的心理形成大部分来自后天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包括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另一方面来自个人的心理积淀,包括个体的知觉经验、主观情感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和表现等,由此人们会形成各自的感知特点。虽然我们在探讨通感时,大多是站在人的共感性的基础上,但不排除视觉传达要面对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甚至不同性别的受众,有时根据设计的需要必须得对目标受众的群体心理进行分析,并且在设计中能够体现这些人所能够感受的形式。影响通感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和个人因素这两个方面:

1.文化差异

在通感发生的过程中,目标事物和知觉经验所显示的意象谋和是与文化相关联的,通感触发的联想会因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不同地域的文化承载着不同的地理历史和风俗习惯,而设计视觉语言作为这些文化的载体,无不体现着这种文化的差异。如文化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色彩通感,这是由于各民族、地区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性色彩,如墨西哥人喜欢穿红色衣服,象征日出、生命;在中国,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印度人在吉庆时会将大象涂上白色的图案,象征神圣的力量;英国人认为蓝色和金色象征忠诚和名誉等等。

除了在色彩方面会有这种文化差异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也会有自己崇仰的图腾、象征物。如德国人喜欢吃土豆,在冈特·兰堡的招贴设计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品是体现这种“土豆文化”的,因而德国的受众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于土豆的这份特殊感。与此类似的还有,枫叶对于加拿大人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金字塔是埃及的标志性建筑,日本人对于樱花的钟爱如同西班牙人对于斗牛的热爱等等。这些具有民族性的象征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与人类共通性的感受不同的是,由于地域文化引起的通感差异是民族个性风格的体现,恰恰因为这种差异才使得视觉艺术语言的表述更加丰富和更具民族情感。所以为了使通感更好地发挥效用,设计者应考虑到由于消费者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文化偏好和禁忌,避免带来不好的效应。

2.个人因素

就个体的感受而言,对通感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感受是不同的,受性别、年龄、职业、价值观、文化修养等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会因个人的情绪或情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中来自后者的影响是偶然性大于必然性,属于较不稳定的因素,但对于前者的影响是有一定规律性,可以进行分析和把握的。由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多数人能接受,所以,那些具有偶然性、较为少数的个体不在我们考虑的范围。

设计应用中的通感不可能做到为全部大众所理解,它的受众实际上是可以划分为数个接受群体的。通感的基础是人以前感知经验的积淀,没有对丝绸有过感官体验的人是很难想象出它的柔滑,更不可能与味觉达通,产生意象联想。当然,也有研究学者证实,人在婴儿时期有些天生的感受能力是不用加以训练的,如对母亲的气味的识别等。在对艺术表现上,也体现出人的天生感知力,诸如儿童的涂鸦,以及原始装饰纹样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力,那些基本的形式—平行线、“之”字线、三角形、圆和漩涡线—在感觉原理上是以本能为基础的。这些具有人共同性的感受是艺术真实性的体现,如前面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形式”。也就是说,不同于人的个别感受,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东西,它是人生来就具备的,可以表现我们从未感觉过的情感。

因为个体感受的非共同性因素,决定了设计中的通感必须是多层次、多样性的,设计师在进行创意时,需根据设计所针对的受众群体的特征、偏好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如用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的通感,表现为鲜艳的色彩、趣味的图形;用于激发女性感性、审美的通感,表现为柔美的线条、颜色等等。除此之外,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个人气质、思想修养等也属于影响通感的个体因素之一。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具有综合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对于色彩、声音、形态的等形式敏锐的判断力。艺术的感受力建立在一般感受力的基础上,必须经过艺术审美感知的熏陶、和艺术实践的训练。所以,要想更好地发挥通感的作用,创作者应当在平时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